title

三款西藥易患急性肝衰竭勿亂食 西醫指中藥都會夏枯草係其一

不少人家中均有中西成藥,以備不時之需,但原來服食過量有機會導致肝衰竭。肝衰竭可分為急性或慢性,急性主要由藥物引起,不過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或孕婦,亦可能感染甲型或戊型肝炎引起急性肝衰竭。而慢性則大多由疾病,如乙型肝炎或肝硬化等引起。

醫生表示,有3種西藥會較易引致急性肝衰竭:第一種為止痛藥,較常見為必理痛或撲熱息痛;第二種為消炎止痛藥,如用於紓緩關節炎的藥物;第三種為抗生素,尤其是用以治療肺癆的。不過只要遵照醫生處方或包裝上的服用指引,一般並不會引發急性肝衰竭。

但除了西藥外,醫生亦指出中藥亦有機會引致急性肝衰竭,如雷公藤、夏枯草、黃藥子或治療脫髮的何首鳥,而部份中成藥亦不例外,如常見的牛黃解毒片或六神丸,亦曾有引致患者急性肝衰竭的紀錄,因此不宜過量服用。在香港而言,中藥引起的急性肝衰竭病例較比西藥多,根據瑪麗醫院2016年發表一份報告,當中分析了1991至2015年的肝臟移植個案,發現約有100宗個案與中藥有關。

New drugs and medications

不過急性與慢性肝衰竭的發病情況是迥然不同,急性肝衰竭一旦發病,患者病情會急轉直下,短時間內迅速陷入昏迷,而慢性肝衰竭則是肝功能逐漸變差,會浮現出某些症狀,如腹脹、四肢浮腫、容易出血等,亦有機會出現肝昏迷。醫生解釋肝昏迷為肝喪失了排毒的效用,導致毒素擴散至血液。醫生解釋,肝臟如同一個過濾器能把毒素清除,但當肝細胞不足以清除所有毒素,毒素便有機會乘虛而入,透過肝臟進入其他器官,甚至到達腦部,影響腦細胞的功能。早期患者或認不出家人或熟人,又或如酒醉般胡言亂語,但更嚴重的情況為神智不清,甚至完全昏迷。

治療層面上,慢性肝衰竭須透過控制乙型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情,才得以緩和,亦有研究顯示支鏈胺基酸的營養補充品,可預防肝硬化惡化,醫生又會為早期肝昏迷患者處方乳果糖協助排便,避免腸道積聚過多細菌。而急性肝衰竭患者,便很大機會須要換肝,所以謹記必胡亂服藥。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