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癌自我檢查】認清三大乳癌症狀 – 硬塊|分泌物|形狀改變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14名女性之中,便有一位有可能在75歲之前患上乳癌。雖然乳癌相當普遍,但只要及早發現和及時治療,便可顯著提升治癒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若然確診時已屆第四期,五年相對存活率只有29.8%,但若果確診時尚處於第一期,存活率則高達99.3%。要及早發現早期乳癌的徵兆,培養自我檢查的習慣和定期接受乳房檢查都是有效的方法。以下詳細講解三大乳癌症狀-硬塊、分泌物和形狀改變,助你認清乳癌徵兆,萬一發現任何懷疑症狀便應及早求醫,諮詢醫生專業意見。
乳癌徵兆-硬塊
乳房出現硬塊是常見的乳癌病徵,而硬塊可分為良性和惡性。良性的硬塊多為乳房纖維瘤、水囊等,觸感一般較柔軟和順滑,觸碰時或會像圓球般滑動。而惡性的硬塊即乳癌腫瘤,質感一般較硬、且形狀不規則,並有機會停留在固定位置。
不過,乳房硬塊的種類甚多,上述特性因人而異,並不能一概而論,尤其早期惡性腫瘤的特性與良性硬塊相若,一般人難以單憑觸感分辨腫瘤屬性,因此當發現乳房出現硬塊,不論懷疑是良性抑或惡性,都應立即求醫接受檢查。除了依靠臨床判斷,醫生在檢查時亦會考慮以下因素,以評估硬塊屬於良性或惡性的可能性,從而判斷病人是否需要接受乳房超聲波、3D乳房X光造影等進一步檢查:



● 硬塊出現的時間
如果腫塊是在臨經期前出現,經期後自然消失,便較大可能源於乳腺組織對女性荷爾蒙變化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屬於生理性腫塊,不必過份憂慮。然而,若腫塊持續存在,沒有消散,甚至有逐漸變大的跡象,便適宜作進一步檢查,以找出病因。
● 年齡
理論上,患癌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而乳癌的病發率則由35歲開始明顯增加。因此,醫生在檢查時亦會考慮患者的年齡,對於30歲以下的女性,硬塊屬於惡性的機會普遍較低。
● 家族病史
家族病史是乳癌的風險因素之一。若有直系親屬(first-degree relative)曾患乳癌,患上乳癌的風險會增加一倍;若有二等親屬(second-degree relative)曾患乳癌,患乳癌的風險則增加50%。另外,如果家族帶有突變基因如BRCA 1或BRCA 2,風險亦會增加。
● 生活習慣
如有服用口服避孕藥、荷爾蒙補充劑等習慣,亦有機會增加患上乳癌的風險。



乳癌徵兆-分泌物
乳頭分泌物是另一個乳癌徵兆。然而,乳頭有分泌物卻不一定代表罹患乳癌。正在懷孕、餵哺母乳,或有服用避孕藥習慣的婦女,乳頭都有可能出現分泌物。雖然大多數乳頭分泌物皆屬於良性,而女士亦可從分泌物的顔色,初步推敲出引起分泌物的病因,但判斷乳癌的可能性需要綜合多種因素,分泌物只是其一,因此一旦發現分泌物,宜找醫生檢查,了解成因再作跟進。
● 白色:多為奶汁,常見於孕婦和正在哺乳的婦女。若未有懷孕但乳房突然分泌奶汁,有可能是腦下垂體出現腫瘤,結果產生過多催乳激素所致。
● 透明或淺黃色:普遍因荷爾蒙影響所致,屬生理性分泌。
● 血紅色:多與乳房腫瘤有關。當乳房內有腫瘤,而腫瘤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會經乳頭流出,造成乳頭出血的症狀。值得留意的是,不論是良性或惡性腫瘤都有可能產生出血情況,故當乳頭出現血紅色分泌物,便應立即求醫。然而,即使罹患乳癌,乳頭出血的症狀並不常見,只有約5%至15%的患者曾經歷此症狀。



乳癌徵兆-形狀改變
除了硬塊和分泌物,乳癌或會導致乳房形狀改變。如果乳房外觀有以下變化,便要加倍留意,及早接受乳房檢查:
● 乳頭凹陷
乳房依賴懸韌帶支撐來維持堅挺的狀態。然而,癌細胞可能會侵蝕懸韌帶,令懸韌帶失去支撐作用,導致乳頭下陷。值得留意的是,部分女士的乳頭先天呈凹陷狀。但若然乳頭本身沒有凹陷的情況,後來卻突然出現這個徵狀,便要加倍小心。
● 皮膚下陷
除了乳頭凹陷,當乳房懸韌帶被癌細胞侵蝕,亦有機會導致皮膚下陷。與乳頭凹陷有所不同,乳房皮膚不會有天生下陷的情況。不過,若以往曾接受乳房手術,則有機會因手術傷口的疤痕收縮,拉扯皮膚令其下陷。因此,曾接受乳房手術的女士在進行自我檢查時,宜比對手術後的乳房狀態,檢查是否有懷疑乳癌徵兆。
● 乳房橙皮紋
癌細胞除了有機會侵蝕乳房的懸韌帶,亦可造成淋巴水腫,令皮膚被縮短的懸韌帶拉扯卻又無法擴展,造成皮膚表面出現類似橙皮表面的紋理。
● 乳房皮膚表面泛紅
若果惡性腫瘤生長的位置接近表皮,乳房部份皮膚看上去或會有不尋常的泛紅。
雖然乳癌可能會導致乳房形狀有所改變,但這些情況亦有機會是其他生理變化所造成,因此乳房出現相關徵狀時宜及早求醫了解成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以下是其他可令乳房形狀改變的情況:
● 月經前或經期間乳房腫脹
● 懷孕期間腺體增加
● 哺乳期間乳腺受到阻塞
● 更年期前後荷爾蒙分泌變化
● 服用含荷爾蒙成分藥物



乳癌自我檢查
根據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最新指引,雖然乳房自我檢查未必能夠準確發現乳房的變化是否與乳癌有關,但女士們亦宜多留意自身乳房的外觀和觸感,提高對乳房病變的警覺性,如此一來當乳房出現不尋常的變化,便能立即求醫了解成因;若變化因乳癌而起,也能增加及早發現的機會。
乳房自我檢查宜每月進行。仍然處於育齡期的女士可於經期結束後的2至3天後進行,而已經閉經的女士可以於每月首天進行檢查,培養定期檢查的習慣。至於乳房自我檢查的方法,可參考以下步驟:
- 脫去衣服後舉起雙手,站在鏡子前並舉手過頭,觀察乳房皮膚有否下陷、不正常泛紅、鄒紋、乳頭形狀有否改變、有沒有異物流出、兩邊乳房的外型與從前對比有沒有不尋常變異。
- 躺在床上,手指合攏,由乳房內側開始繞圈按摩,一直打圈向內至乳頭,留意有沒有硬塊。用相同方法檢查兩邊乳房、乳頭和腋下。



定期乳房檢查
除了乳房自我檢查,定期接受乳房檢查亦有助及早發現乳癌。根據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女士宜因應自身的乳癌風險而定期接受相應的檢查:
乳癌風險 | 風險定義 | 檢查建議 |
---|---|---|
高 | ‧ 已知自身有BRCA 1/2 基因 ‧ 有乳癌/卵巢癌的家族病史 ‧ 曾於10至30歲期間接受胸部放射治療 ‧ 曾患乳癌,包括乳腺管原位癌、乳小葉原位癌 ‧ 曾患非典型乳腺增生 | ‧ 每年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 (Mammogram) ‧ 於35歲開始接受檢查,或較家族中最年輕的確診者的 確診年齡早10年接受檢查。兩者取較早的年齡開始,但 不應於30歲之前開始 ‧ 對於已知自身有BRCA 1/2 基因,或曾於10至30歲期間 接受胸部放射治療的女士,宜考慮每年額外接受一次磁力 共振掃描 |
中等 | ‧ 家族中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於50歲或之前確診乳癌, 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於50歲後確歲乳癌 | ‧ 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於接受檢查前諮詢 醫生有關乳房檢查的好處和風險 ‧ 不建議接受磁力共振掃描作為乳癌普查 |
一般 | ‧年齡界乎44至69歲的女士,並有以下個人風險因素,包括: ‧ 直系親屬中有人曾患乳癌 ‧ 曾確診良性乳房疾病 ‧ 未曾生育 ‧ 第一胎生育年齡較晚 ‧ 初經年齡較早 (12歲之前) ‧ 體重指數高 | ‧ 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於接受檢查前諮詢 醫生有關乳房檢查的好處和風險 ‧ 不建議接受磁力共振掃描作為乳癌普查 |
*相較於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的女性,20歲前誕下第一胎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低50%。
參考資料:
-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 Recommendations on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for Breast Cancer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breast_cancer_professional_hp.pdf
Accessed on 6 May 2021. - 智友站 – 乳癌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zh-HK/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guid=bc5c075d-d161-4abc-9b1b-1b1ca15d6947
Accessed on 6 May 2021. - 癌症基金會 – 認識乳癌
https://www.cancer-fund.org/wp-content/uploads/2018/03/Breast-Cancer-Oct17CC2.pdf
Accessed on 6 May 2021. -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 乳房問題及乳癌
https://www.famplan.org.hk/zh/health-info/common-gynaecological-diseases
Accessed on 6 May 2021. - 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 – 乳頭分泌物:我係咪生乳癌?
https://www.breasthk.com/nipple-discharge/
Accessed on 6 May 2021. - 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 – 乳癌警號一:乳房硬塊要小心
https://www.hkbreast.com/breast-lump-the-rail/
Accessed on 6 May 2021. - 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 -乳癌警號二:血色分秘要小心
https://www.hkbreast.com/nipple-discharge-the-rail/
Accessed on 6 May 2021. - 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 – 乳癌警號三:乳頭凹陷、皮膚下陷及乳房橙皮紋
https://www.hkbreast.com/nipple-retraction-the-rail/
Accessed on 6 May 2021.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