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大腸癌死亡率可望下降 新藥有效延長病人壽命

大腸癌自2013年開始成為本港最常見的癌症,單在2016年共有5,437宗新症,較十年前增加近四成。專家指出,多達兩成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出現擴散,即使未能以手術根治,但透過化療及標靶藥物等治療,仍能帶來理想療效,有效延長病人的壽命。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表示,隨着人口老化、市民壽命愈長,加上不良生活習慣,腸癌個案也有機會愈來愈多,但死亡率則預計會下降,一方面是腸癌篩查計劃越趨普及,增加早期發現癌病的機會,另方面則有更多新藥可用,帶來更高療效。

事實上,早期及中期大腸癌透過手術、電療及輔助化療等處理,有較大的根治機會。不過,仍有近兩成個案在確診時已經屬晚期,癌細胞出現擴散轉移。

愈來愈多新藥可用

曾醫生稱,晚期大腸癌的根治機會較低,幸而可以使用的治療方法仍有不少,例如化療、標靶治療。醫生會視乎病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治療,一線多會使用化療加標靶藥物的合併治療,即使一線治療逐漸失效,仍可用二線、三線甚至四線的合併治療,甚至使用最新的免疫治療。

現時用於晚期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大致分為「抗血管增生標靶藥」及「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若癌細胞沒有KRAS變異,便可用表皮受體生長因子抑制劑。

曾醫生坦言,以往晚期腸癌病人的治療選擇不多,現時則愈來愈多新藥可供使用,令病人的平均存活期可超過三年,例如三十多歲的王先生便是一個好例子。

年輕病人治療可進取

王先生患有結腸癌並已接受過手術切除腫瘤,由於癌細胞有擴散情況,手術後隨即開展一線合併治療。不過,他的病情很快再度惡化,醫生遂計劃為他使用二線合併治療。

曾醫生指出,起初發現王先生的癌細胞可能適合免疫治療,惟用藥後療效未如預期,考慮到病人仍然年輕,承受力較高,可以接受更進取的治療,因此為了取得更佳效果,在使用免疫治療藥物之餘,再加入二線化療及標靶藥物,「三藥齊下」終令病情得以控制。即使病情日後再惡化,仍可用第三或第四線的治療。

預防大腸癌3件事

現時大腸癌個案每年也有3至4%的增長,曾醫生建議市民認識預防大腸癌的三件事:

  1. 保持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多菜少肉,尤其要減少食用紅肉、高脂及醃製肉類。
  2. 多做運動。
  3. 接受大腸癌篩查。

他強調,大腸癌多數由息肉演變而成,若能在息肉或癌前階段「切咗,就唔會變癌」。

原文刊載於Metro:醫 for Essential 大腸癌死亡率可望下降 新藥有效延長病人壽命

Leave a reply
title

曾偉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