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錯口罩會增致癌風險?醫生︰建議選擇有ASTM F2100-11標示口罩
新冠肺炎殺到埋身,勤洗手勤戴口罩是最基本且重要的防疫措施。市面上的口罩款式林林總總,按衞生防護中心指引,外科口罩若佩戴得宜,可有效預防由飛沫傳播的疾病。
不過,台灣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下稱行政院消保處)早前發佈了一份當地市面防霾(PM2.5)口罩的抽查測試報告,25款中有2款含過量的衍生特定芳香胺之偶氮色料。此經常用於工業用的着色劑進入人體後,代謝成芳香胺,會增加致癌風險。究竟市民可以如何真正「安全」地戴口罩呢?
醫學博士饒家棟醫生解釋︰「偶氮色料這種染料在衣物、口罩,甚至食物均有着色用途,每項產品都會有指定使用份量的控制。長期使用不合規格的口罩或衣物,的確有機會增加患癌的風險。而如果真的致癌,一般都是腸或胃癌。」他補充市民毋須過份憂慮,因為要接觸很高劑量的染料,才有機會致癌。如想安心一點,可選擇一些已通過外國檢測,有嚴格品質監控的品牌,或是每次使用不同廠牌的口罩。
口罩顏色與功能沒直接關係
被問到口罩顏色跟其功能有沒有關係?饒醫生指出︰「一般醫護人員多採用藍色或綠色的外科口罩,但在兒科或婦產科,亦會採用黃色或者粉紅色的外科口罩,轉換顏色主要是想讓病人減低對醫護人員的緊張感覺而已。」
饒醫生續稱,目前政府建議採用的外科口罩,都是三層式設計。面層是防水的毛紡布,用於阻隔病人直接噴出的飛沫或手術時病人有機會濺出的血液或體液;中層是過濾網;最底層是毛紡布,作用是吸收佩戴者釋出的濕氣和水份。
防護級別可分為高中低三級
他建議市民購買口罩時,可仔細參考包裝上的說明,選擇有標示過濾效率的口罩。根據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F2100-11的標準,對口罩材料的要求分為三級,第一級:低防護,第二級:中防護,第三級:高防護。分別是對細菌過濾效率的要求,第一級要大過或等於95%,第二級和第三級則要大過或等於98%。
他特別提醒,外科口罩不能夠100%阻隔病菌,因為口罩始終不是完全密封。而市面上一些有軟膠或是單層設計的口罩,是沒有防禦作用。而佩戴外科口罩時,須注意金屬線必須緊貼鼻樑兩側,口罩亦要覆蓋口、鼻及下巴位置。若感覺口罩已經沾濕,應立即更換,切忌重用口罩,以防交叉感染的機會。
原文刊於: 蘋果日報
Leave a r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