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發病率較西方國家低 尿頻骨痛要小心
前列腺癌在全球最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四位,西方國家民眾的發病率比香港明顯為高。香港綜合腫瘤中心顧問醫生曾偉光指,早期的前列腺癌病徵與良性的前列腺肥大症相似,或有尿頻情況;而當癌細胞擴散到骨骼,前列腺癌患者小便會有血及骨痛。他指前列腺癌的成因與飲食及運動習慣也有關,多肉少菜而且較少運動可增加患病風險,建議男士應注意健康及定期接受檢查,及早發現患病時可提高治癒率。
前列腺位於男性膀胱頸與尿道之間,是一個環狀分泌腺體,其分泌物與精子混合後形成精液,會受到由睾丸分泌的男性荷爾蒙影響。年紀越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越高,本港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60至65歲,而且港人的前列腺癌一生累積風險為每31人有1人,遠低於西方國家的每6人有1人的比率。前列腺癌的成因未明,但相信與遺傳、種族基因及飲食習慣等有關,例如西方國家民眾的飲食習慣是高脂多肉,令美國的前列腺癌發病率明顯高過亞洲。
曾偉光指出︰「(前列腺癌)初期病徵與前列腺肥大(良性前列腺肥大症)的病徵相似,例如頻密地『痾夜尿』,又或小便時無法即時排出尿液,要等待一段時間。」資料顯示前列腺癌的病發速度比起其他癌症較慢,但患者如忽略前期的病徵,有可能延誤治療時機。
除了一般的小便習慣有變,患者在後期小便可能會有血,另一個嚴重病徵是骨痛,曾表示:「前列腺癌如擴散時,會擴散到骨骼,大部份病人是因為有骨痛才求醫。」較常見的是前列腺癌細胞擴散至骨骼、盤骨或脊骨,引起痛楚,再後期癌細胞亦有可擴散到肺、肝或腦。
不過曾偉光指現時有不少男士身體檢查項目,有包括可檢測前列腺癌的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指數,因此有越來越多人在50歲或未有病徵前已確診。雖然PSA指數高低不一定反映患癌,不過在起初階段發現前列腺癌,有助提高治癒率。曾偉光過去曾治療過只有40歲的病人,他坦言如此年青、仍在工作的男性患者以前很少見,對方現已痊癒並回復正常生活。
曾偉光又指目前以美國帶領的治療癌症方法是免疫治療,原理是用藥物增強患者的免疫能力,讓其自身免疫細胞認出並殺死癌細胞,「不過免疫治療在治療前列腺癌方面不是主流,只用於特定的MSI(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指標高的病人,只是少數」。
比較常用的治療前列腺癌方法是手術、電療及賀爾蒙治療,「如果屬早期病人,無論是電療或手術,最終的痊癒率間接比較也差不多,很多時醫生也讓病人自己選擇」。不過病人的病歷及背景會影響治療選項,例如本身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病人,對電療的反應會大,應選擇手術治療;如病人是80歲以上,接受麻醉的風險高,應選擇電療。
至於(前列腺癌)中期的病人,則一般會接受賀爾蒙藥物配合電療,通常在電療前2至3個月服用賀爾蒙藥,於電療後再接受2至3年賀爾蒙治療;如病人的癌症已擴散,醫生要安排配合針對其他部份的放射治療。
曾偉光表示:「無論電療、手術或賀爾蒙治療很多時有可能影響病人的性能力,比如做手術有可能傷到神經線,以往有一半病人手術後會有不舉情況。但現時科技進步,手術精確了,術後不舉的情況已大為減低了。」而電療亦有可能傷到神經線,約有20%至30%病人會出現上述問題,手術的風險就更高。賀爾蒙治療的原理是切斷男性賀爾蒙,所以亦有不舉、不育的副作用,「另外很常見的情況是小便失禁,電療或手術都會有機會引致小便失禁,風險約為10%。」
但曾偉光補充,單純比較治療方法猶如「橙和蘋果的比較」,即使表面上電療的副作用相對少,但過程有可能傷害到附近的組織,如直腸和膀胱內壁也會接收到高的電療劑量,約有10%的病人會有腸出血或小便有血情況,「大家的副作用不同,很難直接比較,也沒有一項特別較另一項為佳」。
原文刊載於:本港發病率較西方國家低 尿頻骨痛要小心
Leave a r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