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疫情第三波叫外賣要小心 專家話病毒可這樣傳播+預防貼士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反彈,政府再度收緊防疫措施,規定食肆晚上6時後不可提供堂食,客人想吃就只能點外賣。有專家指外賣食物仍有播毒機會,究竟如何可以避免?就要留意以下幾點。

新冠肺炎的傳播主要經由人與人之間的飛沫接觸,或接觸到停留在不銹鋼、塑膠、紙品表面受感染人士的飛沫,之後進入人體呼吸道而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曾偉光醫生指截至目前,暫未有數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經由食物傳播,因為病毒需要人類作為載體,暫時未能在食物內複製及傳染。

然而為了防疫減少外出用膳,轉而外賣食物還是有風險,當中主要來自以下兩方面:

(1)製作、包裝和運送食物的過程中,是否有經由感染者或無病徵的感染者處理過食物或接觸過食物包裝

(2)收到外賣食物後,進食前如何處理外賣

1a. 如果在餐廳負責製作和處理食物的人員是未有病徵的新冠病毒帶菌者或曾經接觸染病人士而不自知,則有可能無意中將病毒傳給食物生產工序裡的其他人。

1b. 包裝食物的外賣盒也有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染的媒介。

2a. 縱使餐廳裡負責製作、處理和包裝食物的所有人士都沒有染病,但負責送外賣的職員或外賣速遞服務員,因會到不同地點送外賣而有可能在外接觸到染病人士,增加傳染風險。

2b.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4月刋登的新冠肺炎期間處理食物衛生和外賣服務指引,新冠肺炎的病毒可在紙品表面逗留24小時,而在塑膠的表面上至少可停留72小時,所以觸碰過外賣食物包裝後的手,若隨即接觸自己的眼、口和鼻,便隨時有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take away food

如何減低叫外賣而感染的風險:

1. 最好選擇有提供「零接觸」外賣自取或外賣送遞服務的餐廳。

即餐廳職員將外賣食品,按編號放進收集外賣領取容器裡,讓客人按號自己領取,無需接觸餐廳職員。又或者是外國開始提倡送遞外賣的速遞員,將食物放在顧客家門指定的收集箱,而送遞員則站於客戶收外賣處2米以外地方,確保顧客收到外賣食品已送達才離開。

2. 先洗手,後換容器才進食。

收到外賣食品後,先消毒自己雙手,再打開後應盡快將食物包裝棄置,然後將食物轉換到自家的容器才開始進食。

3. 送遞員要經常消毒雙手。

確保送遞外賣的職員或送遞員,保持嚴謹的防疫個人衛生工作,包括戴口罩、戴手套,每4小時更換一次口罩和用過的手套及勤洗手,經常做好用含酒精消毒液消毒雙手等。

4. 盡量使用電子貨幣交易。

這樣可以減低病毒經過鈔票交叉感染的機會。

原文刊於:Marie Claire

Leave a reply
title

曾偉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