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病毒疫苗發展不能揠「苗」助長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肆虐,大家都寄望很快會有疫苗可以預防感染。各國的新冠肺炎疫苗臨床研究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甚至有國家已經搶先註冊了第二期臨床研究顯示有抗體反應的疫苗,準備給高風險人士接種。

雖然第二期臨床研究顯示疫苗接種者有抗體反應及副作用低,但評估疫苗是否有效及安全需要大規模的第三期隨機對照研究,隨機分配一組參與者接受疫苗,另一組接受安慰劑,如果疫苗組的病毒感染率低於安慰劑組,才能證實疫苗有效。而全面評估疫苗的安全性更有賴疫苗廣泛應用之後蒐集的第四期研究數據,因為有些罕見嚴重或甚至致命的副作用發病率可能非常之低,於第三期研究沒有被發現。

疫苗是人類對付病毒性疾病的最有效武器,一些纏繞了人類數世紀的疾病如天花,因為疫苗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最終被完全撲滅,但並不是所有的疫苗發展都能成功。就以引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為例,乙型肝炎疫苗已經面世超過30年,但是丙型肝炎疫苗經過近30年的研究還未出現。

title

自從丙型肝炎病毒於1980年代被發現後,科學家已經在動物模型嘗試了20種以上的疫苗,有少數疫苗也進行了人類的臨床研究,但全都鎩羽而歸。最近一個丙型肝炎疫苗臨床研究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並於2019年發表研究報告,在該項研究中,455位經常注射毒品因此屬於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群族的成年人,參與接受疫苗或安慰劑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疫苗能引起身體對丙型肝炎的T細胞免疫反應,但隨訪跟進發現,疫苗和安慰劑組的慢性丙型肝炎感染率沒有差異,每組各14例,因此該疫苗所啟動的免疫反應,並不足以有效預防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這個研究顯示,疫苗能誘導身體免疫反應,並不等同疫苗能有效預防病毒感染,因此第三期的隨機研究對於評估疫苗的有效性至為重要,不能單靠第二期研究顯示疫苗接種者有抗體反應,就推論疫苗一定有效。事實上,幾乎所有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都會出現抗體,但丙型肝炎病毒抗體在臨床上的意義,只是作為診斷患者曾經感染丙肝病毒,並不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已經克服病毒。很多有抗體的病人血液裏仍然有很高的丙肝病毒量,而且會繼續受到病毒對肝臟的持續破壞和誘發癌症的風險。

筆者希望當下正全力以赴發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科學家們,能比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者幸運,但一定要堅持證據醫學三部曲,盡快完成第三期研究,絕不能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難以受控便揠「苗」助長。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