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與肝癌同行11年 病人每有癌腫即清除保命

藝人吳孟達因肝癌離世,引起人們對此病的關注。肝癌一直被視為棘手癌症,病人確診時不少已屆晚期。

以下一個病人,與肝癌打交道11年,究竟有何原因?聽罷也不禁嘖嘖稱奇。

今年68歲的肝癌病人Michael,眼前的他精神矍鑠煥發,橫看豎看也不像病人。他在2008年發現是乙肝帶菌者,病毒數量超標。「有內科醫生對我說:不久你會出腫瘤,要一直密切跟進。」之後他每年作兩次檢測,不幸地,2010年年中確診肝癌,隨即進行當年一個較新的微波消融術,把3粒癌腫瘤除掉。可是3年後復發,以傳統手術切除,惟兩年後癌細胞又伺機發作,復再開刀。「我成個肝都無處好肉。」

醫生曾對他說,極其量只能開4次刀。「我剩下兩次機會,要好好保護身體,畢竟那時已60歲,想想有何治療方法及早準備。」事實上,他的肝臟每年都發現有腫瘤,Michael以「場地欠佳,做甚麼也會中毒」來形容。

直至開刀已到極限,他改接受經皮射頻消融術去除腫瘤,這方法的限制是腫瘤不能大於3cm,於是他每隔3個月便做一次MRI檢測,一發現腫瘤便以經皮射頻消融術治療,至今已進行7次。

近年他積極養好身體,生活習慣改變。「早睡早起,不能遲於晚上10時入睡。飲食如出家人,日落後不進食,運動不可少,每日步行逾15,000步,約莫行上3小時,平衡心態,精神狀態保持甚佳。去年年底最近一次肝檢測,肝病毒數量受控制,肝硬化有逆轉,原本輪候換肝,目前已暫無需要。」嚴格來說,其實他不是與癌同行,是見癌即纖滅,由確診肝癌至今,11年來就是這樣走過來,他心願是希望身體再支持多10年,便於願足矣。

title

死亡率位列第三

在香港肝癌是第五常見癌症,死亡率排第三,2018年本港約有1,700宗新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指出,數字近年並無上升趨勢。「其實觀察肝癌的死亡率與病發率均在下跌,香港於1987年開展乙型肝炎疫苗接種,令患病數字有所下跌。目前的肝癌個案,不少是從國內來港或上了年紀而未曾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一群。」

形成肝癌,主要原因為乙肝,其次或酗酒,以及其他原因引致的肝硬化。「其他原因引致的肝硬化是指一些肝癌病人,不知原因出現肝硬化,除了是病毒所致,也可能是藥物引起的肝硬化、先天性肝炎造成肝硬化。」要留意是一種黃麴毒素的受污染食物,如已發霉的花生,都可引致肝炎。

肝

9成確診時已屬晚期

肝癌是棘手頑疾,原因多數患者發現已屆晚期。「100個肝癌病人中,95個在確診時已屬晚期,病情無發根治,肝功能轉差或癌細胞已擴散;餘下5人再進一步檢測,可做根治治療或只剩3人。」肝是體內一個大組織,腫瘤可以生長至很大才呈現徵狀。部分早期肝癌是病人屬肝炎帶菌者,每半年至3個月進行一次檢測,才及早發現。

張醫生表示,肝癌如能及早發現,以手術切除癌腫瘤,一年的存活期逾9成。如腫瘤太大無法進行切除手術而未有擴散,國際醫學界的建議是換肝,惟本港換肝輪候者眾,或近親移植肝臟仍有一定難度。在這情況下,病人可進行局部治療程序,包括體內Y90放射、經血管栓塞的化療,都是局部控制的手段。如已擴散,可用新一代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醫學進步,肝癌生存期已達5年。

肝炎.肝硬化.肝癌

無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的肝炎,肝細胞死掉後會修補重生,惟重生的肝細胞會變得不規則,也會在肝中央出現纖維組織,逐步有機會形成肝硬化;也有風險是,在肝組織重生的過程中出現突變,引致肝癌。

要確診肝癌,多以甲胎蛋白作為腫瘤指標,當甲胎蛋白逾400、本身是肝炎帶菌者、從影像中照到腫瘤,此情況毋須抽取組織已知是肝癌。如並非上述情況,可透過各種影像(包括肝臟超聲波、電腦掃描CT Scan、磁力共振MRI及肝血管造影)或活檢檢查來確定。

title

近年有一種嶄新的驗血方法可作為確診肝癌方法之一,從血液中的10種度數加上檢測者的身高、體重、年紀來量度,從中獲得的系數知悉肝纖維化、炎症活動度及脂肪肝程度,有研究此方法與活檢比較,兩者有很高對應,但目前血液驗肝癌在香港尚未普及,仍以驗甲胎蛋白及活檢方法為主導。

暴飲暴食欠缺運動可致脂肪肝,這亦可帶來患上肝癌的危機。張醫生解說:「脂肪肝某程度會令肝臟發炎,又重回這過程:發炎–肝硬化–肝癌。」隨着注射疫苗令肝炎減少、酗酒人數降低,脂肪肝有機會成為發炎「後起之秀」,惟脂肪肝目前尚未成為肝癌高危誘因。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

Leave a reply
title

張寬耀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