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疫情下的醫科生外科「臨床」考試

在剛過去的星期六,筆者回到了醫學院當外科臨床考試的考官,但這次「臨床」考試並非在醫院的病房內舉行,而是移師到醫學院的臨床技巧實驗室內進行,沒有病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病人的病歷及檢驗資料。這是一次非常時期的臨床考試,是新冠肺炎疫情下一個無可奈何的妥協,以減少在醫院裏一大批病人和醫科生接觸所帶來的感染風險。

這個臨床考試是醫科生最後一年外科見習期完結後的考試,以一個比較長或複雜的外科病例去考核醫科生問取病歷、檢查病人、作出診斷、提出適當化驗及影像檢查、治療方案的綜合能力,判斷醫科生能否將課本知識運用於實際病人治理,是否已準備好當一位醫生。

相對於筆試,臨床考試給醫科生的壓力大得多,除了擔心病例複雜,也擔心會否碰上一位不太合作的病人,更擔心會否遇上一位咄咄逼人的考官。如果醫科生過不了這關,就得補考或甚至再參加多一次外科見習期,如果重複地在臨床考試「肥佬」,有機會畢不了業。

title

沒有了真實病人,這批考生應該鬆了一口氣,只要能夠從考試提供的病歷摘取要點,將平時臨床教學上學到的相關身體檢查步驟準確地答出來,已經可以跨過臨床考試的第一部份。之後,考生要結合病歷及檢查資料達致初步診斷,選擇適當的實驗室或影像檢驗,對檢驗結果及影像作準確的分析解讀,然後提供合適的治療,這部份則與以往的臨床考試無異。

沒有了真實病人,考官就比較難評核考生真正的臨床水準,最重要的是不能評估考生與病人溝通的能力。筆者在教學時經常向醫科生強調,要作為一個好醫生不但要有充實的醫學知識及技巧,更要能夠與病人溝通,醫生能否傾聽、解釋、與病人產生共鳴、減少病人的擔憂,對病人的診治有很重要的影響。

title

沒有了真實病人,也不能考核考生為病人作身體檢查的手法是否準確, 這是外科臨床考試的重點之一。外科比內科更注重身體檢查的表徵,因為一些常見外科疾病如小腸氣單憑準確的身體檢查已經可以作出正確的診斷,而身體檢查的表徵有時也會作為手術治療的重要指引,譬如一位急性肚痛的病人,腹部檢查可以判斷出患者是否有急性腹膜炎,需否做緊急手術。

雖然這次「臨床」考試有不足之處,但總算能在疫情下順利進行,更高興的是這期的所有考生都表現及格。作為醫科生的教師,看到他們順利通過一關關的臨床考試,從醫學生蛻變成真正的醫生,就是最好的回報。再者,當筆者將來年邁生病時,也可能需要靠這班後起之秀醫治呢!

資料由 HKIOC 提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