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難察覺的隱形殺手——胃癌

一般人可能以為多肉少菜、食不定時或吸煙,有家族病史的人患胃癌的風險較高,的確,這些都有機會致病。不過,原來致病的高危因素另有兩種,病徵更可能已悄悄入侵生活。

臨床數據指出,引致胃癌的最主要因素為:常吃醃製食品及感染幽門螺旋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解釋,年過50患病風險會增加,香港胃癌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70歲。「按2017年的數據,男性比女性多;若曾感染幽門螺旋菌,需服抗生素療程清除,有效減低患癌風險。高危人士可考慮做胃鏡篩查。」

胃癌在香港排第6,2017年新症達1,300個左右,發病率有下降的趨勢。不過,由於胃癌初期病徵不明顯,故有需要提高病識感。

腫瘤位置影響病徵

title

都市人生活忙碌,因食不定時而致的腸胃不適十分常見。「食欲不振、體重無故下降,胃脹等,大家或認為是消化不良,會忽略病徵。」如腫瘤位於胃部上方,較容易胃酸倒流、吞嚥困難、火燒心,甚至有機會吐血。若在胃部下方,大便會呈灰黑色。「如病徵突然出現,並持續約1個月,就要小心。腫瘤愈大,病徵就愈多。」相反,如病徵只出現1星期就自然消退,則毋須擔心。

Treatment choices

因應病況制定治療方案

胃癌分4期,大多病人確診時已達3期或以上,部分更已經擴散,如腹膜、肝或肺等位置。對中後期病人,最有效的方法為手術及化療並用。「有研究發現,先化療再做手術,術後再化療,病人的存活率最高。」惟病症中後期已影響區域淋巴核,5年存活率約3成,過半機會會復發;有病人需將整個胃部切除,術後無法如常進食一日三餐,或出現消化不良、肚瀉等情況。

就4期病人,普遍不會以手術處理,多用藥物控制病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70歲,如病人身體狀況理想,可接受藥物治療。惟好多病人的身體狀況,未必適宜做任何積極治療,故會因應情況做紓緩治療;有些病人需長期卧床、非常虛弱,化療會使他抵抗力下降,這類病人感染肺炎的風險已高,因治療而患肺炎的風險會更高,甚或引致死亡。我們會考慮用口服化療藥,情況再差就不建議治療。」4期病人的5年存活率只有2%至3%,一般1年內已離世。

原文刊於: 經濟日報

Leave a reply
title

曾偉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