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電療技術日新月異 增治療成效大減嚴重副作用

以往,在普羅大眾的心目中,癌症等同絕症,病房裡總是充斥著不安、絕望的氛圍。20多年前,有位初出茅廬的實習醫生,就深深被一名13歲的末期癌症個案所撼動,決心成為臨床腫瘤科的專科醫生。數十年間,透過不斷的臨床治療及研究,他見證著治療方法、藥物、技術及儀器等方面的進步,改寫了很多病人的命運。談到這一切,眼前的臨床腫瘤科專科曾偉光醫生,深信日後癌症治療會更進一步,病人將可得到更妥善的治療。

電療療效提升 同時減少副作用

放射治療(電療)是癌症療程中的重要一環,作用為以高能量輻射殺死癌細胞,達致控制病情之目的。曾醫生指,昔日的放射治療僅能作二維(2D)放射,在規劃電療過程時,以參考X光平面影像為主。由於二維放射的範圍難以根據腫瘤的大小和形狀調整,容易令腫瘤附近的正常組織吸收過多輻射,帶來後遺症。「以頭頸癌來說,即使是一顆僅數厘米的頸部腫瘤,在過往2D技術的局限下,患者整條頸也得接受電療,可想像影響範圍之大。」

為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醫生在別無他法的情況下,只能減低電療劑量,變相削弱電療效用。猶幸,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三維適形放射(3D-Conformal)技術,能準確定位腫瘤及量度腫瘤大小等,再把輻射集中於腫瘤位置,大大提升療效。

從前的電療多會採用人手調較放射範圍,不時需要放射治療師或醫學物理學家幫忙;不過曾醫生表示,隨著科技進步,現時已可交由電腦為病人初步計算電療的範圍和劑量,而釋放輻射的方向亦不再局限於平面,例如可360度從不同方位發放輻射,可更精準及全方位地將電療能量射向腫瘤。「儀器能按需要而加大或減少輻射份量,也可改變速度,亦可隨位置變更輻射強度,對控制腫瘤生長及減少正常組織的破壞極有幫助。」

醫學技術的進步絕不僅於此。進行電療時,必須預留一定的邊緣位置(radiation margin),曾醫生解釋這是在電療範圍內、可見腫瘤以外的正常組織界限,目標為徹底殺滅癌細胞,避免再次復發。昔日的界線約1至2厘米,今日已可收窄至0.5至1厘米,對健康組織傷害減到最低之餘,又能確保殺滅最多癌細胞。「伽馬刀的電療技術,更可用於腦癌擴散的腫瘤,範圍小至1毫米。」有研究指,3D電療的復發率低於2D,故已成為現時電療新趨勢,尤其是一些須作精準電療的癌症,如鼻咽癌等。

過往鼻咽癌電療可致癱瘓

20年前,由於電療範圍大、能量較難控制,所以鼻咽癌患者接受電療後會有不少副作用,如因軟組織纖維化而大幅降低頸部轉動幅度,亦可影響上下牙骹的開合度,致患者不能進食,需要靠助胃喉。另外患者可能口水分泌不足,經常口乾及容易蛀牙。較嚴重的情況為損害第一、二節的頸椎,令患者長期頭痛,更甚者導致頸椎移位而癱瘓,或是損害腦葉,令記憶力下降、性情大變,甚而出現幻覺。「曾有病人因腦部錯亂,覆診時大吵大鬧,以為醫生想『電死』他。更有患者於第二次電療時,因動脈抵受不住輻射而斷裂和噴血,可說是九死一生!」

雖然過往電療副作用甚多,但十多年前的時候,二期鼻咽癌的治愈率已可達八成以上,不過曾醫生坦言,當時副作用確實嚇怕不少患者。「還記得其中一位患者選擇逃避,及後再次求診時,病情已屆四期,癌症擴散至眼部神經附近,電療範圍必需包括眼神經,病者因而失明,相當可惜。」曾醫生指昔日為避免嚴重副作用,患者僅會接受六星期半的電療,幸好隨著技術提升,患者現已可進行七星期電療,亦甚少出現嚴重副作用,九成患者可重回正常生活。

title

曾醫生坦言,數十年前初入行的時候,難以想象腫瘤科能夠取得今時今日的成就,直言病人的支持和鼓勵是他一路走來的最大動力。

免疫治療為中晚期患者帶來希望除了電療,藥物的進步亦惠及病人。「記得有位60歲的肝癌患者,由於不適應標靶藥的副作用,遂改為接受免疫治療。於首次療程後,病人已毋須再坐輪椅,半年後癌症指數更恢復正常,直到一年後的今天,暫時仍無復發跡象,我與病人皆十分鼓舞。雖然個案屬個別例子,但與以往癌症擴散後, 患者認為自己『冇得醫』的情況已大相逕庭。」

免疫治療的出現,有可能令末期癌症由絕症變成長期疾病。於未來10年, 曾醫生更認為免疫治療將成大勢所趨,並將有更多混合其他治療方法的方式,百花齊放,為更多患者帶來生存的希望。

見證著腫瘤科發展一日千里,曾醫生笑言要經常提醒自己溫故知新,將最新的治療方法帶給病人,為更多癌症患者謀求福祉。

Leave a reply
title

曾偉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