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鼻咽癌可否用手術治療?醫生解説鼻咽癌分期、治療方法、電療程序及副作用

各位好,今天我想向各位簡介鼻咽癌的治療方法。由於手術是不少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因此很多鼻咽癌病人都會問醫生是否需要做手術。然而,鼻咽癌與其他腫瘤有別,治療方式以電療及化療為主。至於到底爲什麽有這個分別,接下來我會為大家解釋這個情況。

鼻咽癌的結構

首先,我先向大家講解鼻咽癌的位置。圖中展示了人的面部,大家可以分別看到鼻、後腦和頸,而鼻咽在鼻孔裡深入鼻腔的地方、頭腦之間。而咽喉在鼻咽下方,頭部的中心點。鼻咽癌非常特別,即使腫瘤的體積細小如一顆樹苗,已可通過淋巴管道直達頸部淋巴。頸部淋巴由下頷(第1段)、前頸上、中、下部份(第2至4段)以及後頸(第5段)組成。即使鼻咽腫瘤非常細小,亦可通過淋巴管道擴散至其他淋巴。

鼻咽癌的分期

就癌症分期來說,如鼻咽内的腫瘤相當細小而沒有擴散至淋巴,可歸納為「第1期」;凡擴散至任何一邊的頸部淋巴,則歸納為「第2期」;更嚴重的,會影響顱底骨,引致頭痛,或擴散至頸兩邊的淋巴,便屬於「第3期」;甚至,腫瘤影響了腦神經,導致面癱、看到重影,或淋巴大於六厘米、腫瘤擴散至下頸淋巴,就屬於「第4A期」;至於腫瘤擴散至其他器官則屬「第4B期」。

鼻咽癌的治療方法

鼻咽癌有哪些治療方法?第一,由於鼻咽腫瘤太深入鼻腔,手術實在難以觸及頭部的中心點。第二,腫瘤能於短時間內經淋巴管道擴散,動手術期間除了難以觸及頭部中央的鼻咽位置,亦需大範圍處理腫瘤,所以治療開初通常不建議直接做手術,反而於治療後可接受揭面手術清理鼻咽内的殘餘物。第三,除了提及過的腫瘤位置及擴散速度,其實鼻咽癌對電療及化療非常敏感。所以,病人毋須接受手術,用電機以輻射覆蓋由眼底至頸部以上的部位,已能有效地控制癌細胞。再者,病人於接受電療期間配合化療,以藥物及輻射同時對抗癌細胞,便能事半功倍,成效顯著。電療是治療鼻咽癌(第1至4A期)一直以來的黃金標準,至於是否需要配合化療則視乎病人的個別情況而定。例如,第1期的病人只需接受電療,第2至3期的病人可同時選擇接受電療及化療,而一些腫瘤位於較深位置的三期或第4A期病人,則可先化療,後電療加化療,總結而言這是大概的治療方案。

鼻咽癌電療程序及副作用

那麽電療如何進行?有病人誤以為電療等於用插座直接向人體傳電,其實不然。電療又稱為「放射治療」,部份病人被「電」療誤導了。電療用電生產輻射,再用輻射射進人體。當輻射進入細胞,DNA會斷裂,破壞細胞循環,從而殺死癌細胞。整個電療療程裡,人體不會對電療感覺任何異樣,上床治療前後基本上感覺沒有差別。

不過,電療必須非常準確,稍有誤差輻射會被射到鼻咽後面的腦幹。電療過程中,病人會被要求平躺在固定位置,確保輻射位置不會偏差。即使使用高級的電機,若沒有維持病人的身體在正確位置,輻射就會有誤差。設計療程期間,頭罩可以固定病人於板上,便能每次都將輻射精準地射到適當的同一位置。每次設計療程,我們的病人都會戴上頭罩接受電腦掃描,正電子、磁力共振等影像融入頭罩後會進行定位,然後計算。我們通常會使用直線加速器或螺旋刀。排除成本問題,螺旋刀一般比直線加速器覆蓋更精準,容易控制劑量,360度螺旋式方法亦可攤分其餘正常器官的劑量,減輕副作用。

病人於電療期間每天都需要戴上頭罩,電療初期副作用不多,慢慢會因為咽喉發炎、口腔發炎引致喉嚨痛、痰多、吞嚥困難而消瘦,持續消瘦又會造成「離罩」(頭罩易鬆脫)。所以,電療期間令病人最難受是進食問題。我們會建議病人多餐少食、飲營養奶,避免「離罩」及重新造頭罩定位。剛才提過,電療及化療是我們既定最標準的治療方案,一般情況下電療療程需要多長時間?我們建議每日1次,一星期5次,起碼維持6.5至7星期,所以電療絕對不是一次起、兩次止的事情。如需化療,建議每個星期或每3星期1次,按病人的身高及體重調整劑量,治療期間亦需監測副作用。

有病人聽聞鼻咽癌病人接受電療會非常痛苦,事實上只要病人得到適妥照顧,例如在治療期間調較止痛藥、漱口水或其他藥物,減少病人分泌。雖然抗癌過程艱辛,但極大部份病人都能順利捱過。更重要的是,治療過程其實算是「有期徒刑」,80%至90%病人克服療程後都能康復。只要大家捱過療程,便能開始一片新天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