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免疫療法治膀胱癌 存活期大增40%

膀胱癌是香港常見癌症,過去十年每年平均約有400宗新症,死亡率高達五成,逾半中期病人在一年內病情會發展成晚期,由於腎功能較差,一半患者只能接受二線化療,存活期中位數僅6至8個月。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2016年本港引入最新免疫治療,有助將晚期病人整體存活期中位數提高至10個月,較傳統化療增約40%,有68歲晚期患者服藥至今逾兩年半,病情仍然受控。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鄺維基醫生指,膀胱癌是香港常見癌症,由於發病年齡大多在65歲或以上,每年平均死亡人數約200人,死亡率高達五成,臨床所見患者男女比例為3比1,約八成人因出現尿血才求醫,部份人帶有膀胱脹痛、排尿困難等症狀,部份患者亦可能不曾出現任何病徵,其他高風險因素包括吸煙、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肥胖等。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潘明駿醫生指,本港膀胱癌患者中,約60%至70%屬「非肌肉侵入性」;25%至30%屬較中期的「肌肉侵入性」;5%至10%為晚期的轉移性,不少人在早至中期因未能得到適切治療,或對治療反應不理想,在5至10年內會發展成中期患者,中期患者約在一年內會發展成晚期轉移性膀胱癌。

現時治療晚期膀胱癌主要依靠一線化療藥物「順鉑」,惟逾半人因身體機能及腎功能差,需轉用二線化療藥「卡鉑」,導致存活期中位數僅6至8個月。潘指本港自2016年引入最新免疫治療藥物「PD-1或PD-L1抑制劑」,可阻截癌細胞特別訊號,藉此重新啟動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成效較傳統二線化療藥佳,「等於將個掣熄咗佢,令身體嘅T細胞可以搵到癌細胞再殺死佢」。

據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免疫治療成為晚期患者在一線化療藥外的首選治療方案,患者使用免疫治療藥物的反應率達30%,一年存活率為50%,其療效持久性亦較化療高5倍,整體存活期中位數較二線化療藥物長40%。

副作用較傳統化療少

潘指一名煙齡達40年的68歲男病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2016年確診中期膀胱癌,曾進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手術,惟因癌細胞較「惡」,約在9個月後已復發,並擴散至右骨盆側壁、腹腔內及縱膈腔淋巴結,使用過一線化療後,2017年5月再度復發,並擴散至頸淋巴,潘為病人採用免疫治療藥物作治療,不久病人頸部淋巴結消失,骨盆腔疼痛亦減少,至今服藥已兩年半,病情仍受控。

他指免疫治療副作用較傳統化療少,即使年紀大、腎功能較差的患者也可使用。惟他指出,免疫治療藥物每月藥費需數萬元,公院暫未將藥物納入病人名冊,他希望局方可盡快引入,令更多晚期膀胱癌患者受惠。

原文刊於: 蘋果日報

Leave a reply
title

鄺維基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