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疫苗有效率

香港政府終於落實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計劃,暫時有兩種疫苗供應。由於兩種疫苗的第三期研究數據顯示預防感染有效率有頗大分別,引起市民對疫苗有效率的關注和討論。

現時新冠肺炎疫苗的有效率只是短期保護接種者受感染的比率,長期有效率仍是未知之數,需要長時間追蹤接種者蒐集數據才可以得知。理論上可以通過接種者血液中的抗體水平去評估保護率有否下降,但抗體水平也未必準確反映感染保護率,最準確的方法是比較疫苗接種者及無接種者長期感染率。

title

乙型肝炎疫苗於1982年面世,現時大部份國家都會為新生嬰兒注射疫苗,於出生後二十四小時之內注射第一劑,相隔兩個月及六個月注射第二及第三劑,以增強抗體反應。從血清抗體反應顯示,接種三劑乙型肝炎疫苗後的預防感染有效率大約90-95%,與現時應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新冠疫苗有效率相若。但隨着時間,接種者血清的抗體水平會有所下降。

有研究顯示,在接種乙型肝炎疫苗20年後血清具保護性抗體水平比率下降至只有約70%,那些沒有足夠抗體水平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者可能需要補打加強劑。但也有另一些研究認為,即使血清抗體水平下降至接近零,並不表示接種者沒有免疫力,因為免疫細胞有免疫記憶,只要接觸到乙肝病毒就會立即產生足夠的抗體,保護接種者免受感染。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現時的建議,免疫力正常的人如果接受了三劑乙肝疫苗,一般沒有需要打增強劑,但如果血清乙肝抗體低於保護水平而有較高風險接觸乙肝病毒的人士(如醫護人士)則建議接受增強劑。

香港於1988年開始為所有新生嬰兒注射乙肝疫苗,但香港中文大學於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本港孕婦乙肝帶菌率與25年前未引入初生嬰兒全面疫苗計劃時相若,顯示即使在嬰兒期已接種乙肝疫苗,免疫記憶有可能隨着時間減弱。筆者最近就遇見一位30歲的女士,她於嬰兒時接種三針乙肝疫苗,疫苗針卡清楚紀錄,但她懷孕時血液檢查卻發現是乙肝帶菌者,估計是成年後乙肝免疫力減弱而受乙肝病毒感染。

疫苗是保護身體免受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但大部份疫苗都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保護力也會隨着時間下降。市民接種疫苗後,也應繼續保持其他預防措施,方能把感染機會減至最低。

資料由 HKIOC 提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