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功能指數】肝癌黃疸指數 | 肝酵素指標升跌代表甚麼?
不少病人在收到肝功能檢查報告後都會一臉茫然,看著報告上密密麻麻的檢驗數值,例如肝酵素、膽紅素、白蛋白、鹼性磷酸酶等,腦海裏都會頓時充滿問號,無法理解這些數值的意義。到底甚麼是肝癌黃疸指數、肝酵素指標?這些常見肝功能指數的高低又反映身體出現了甚麼變化?以下由臨床腫瘤科醫生為你逐一拆解。
1. 肝酵素指標(Liver Enzymes)
- ALT 高於 AST:較大機會反映了慢性乙肝、慢性丙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情況。
- ALT 及 AST 同時過高;或AST高於ALT:較大機會反映了酗酒、酒精性脂肪肝及因感染引起的急性肝炎。
肝酵素指標主要分為 ALT 谷丙轉氨酶(舊稱SGPT)及 AST 谷草轉氨酶(舊稱SGOT)。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的ALT 含量會處於低水平。當肝臟受破壞時,肝臟會自動排出肝酵素至血液中進行解毒工程。當ALT的數值急升,也意味著肝臟細胞或已受到破壞甚至損傷,常見成因包括急性肝炎及肝炎病毒感染。至於在肝癌患者身上,ALT的升幅較不明顯而且經常浮動不定,因此患者需定期檢測肝酵素的數值,找出數值變化的規律。
另外, 肝酵素的數值亦可能受到肌肉及心臟等疾病影響,因此同時需要參考其他肝功能指數及影像診斷結果,不能單靠一組數值變動而判斷出病人的肝功能情況。
2. 鹼性磷酸酶 (ALP) 及穀氨酰基轉移酶 (GGT)
- ALP 及 GGT 同時過高:反映有機會出現膽管阻塞,或與肝腫瘤或肝炎有關。
肝臟除了會釋出肝酵素解毒,也製造膽汁。膽汁會存放於膽囊內,有需要時會流入十二指腸,使腸道內脂肪容易被吸收,在進食時幫助消化。若 ALP 及 GGT 同時升高,有可能表示膽汁的製造及運送或出現問題,例如膽管阻塞。
不過, ALP 亦存在骨骼之中,如ALP過高,同時GGT正常,可能與骨折後骨骼快速生長等原因有關。如果其他肝功能指數,例如膽紅素、AST或ALT亦出現過高,ALP升高便較大機會由肝臟引起。但如果檢查檢測到鈣或磷測量值異常,ALP升高的原因就多數與骨頭有關。
3. 黃疸指數/膽紅素(Bilirubin)
- 黃疸指數過高:表徵包括皮膚和眼白發黃,糞便及小便顏色異常,意味或有膽管阻塞或其他肝臟受損情況。
黃疸指數是指每一百毫升的血液中有多少毫克膽紅素 Bilirubin,單位是(mg/dL) ,故黃疸指數亦可簡稱為膽紅素。膽紅素是紅血球老化後被分解出的廢物,經肝臟處理後會沿膽管排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脂肪,再經糞便排出體外,而健康糞便中的啡黃色正是來自於膽紅素。
然而,一旦膽管出現阻塞,膽紅素便無法經由糞便排走,只能停留及積聚於血液之中,最後迫不得已經由腎臟排出體外,令原來淺黃色的小便變成茶色,而糞便則因缺乏膽紅素而變成灰黑色。膽紅素過高亦可引起皮膚和眼白發黃(黃疸)。
因此,黃疸指數愈高,意味積聚於血液的膽紅素過高,有機會反映膽管出現阻塞或其他肝臟受損情況。
4. 白蛋白(Albumin)
- 白蛋白過低:表徵包括身體水腫,可能與較晚期腎臟或肝臟慢性病有關,如肝硬化。
肝臟負責製造血液中的白蛋白,若肝製造能力下降,便有可能引致白蛋白過低。白蛋白能穩定血管和組織之間的滲透壓,如果白蛋白下降,身體便有機會出現水腫。由於白蛋白在血液中的半衰期較長,因此數值在判斷晚期慢性肝病方面具參考價值,白蛋白值亦是肝硬化評估(C-P SCORE)的其中一個決定因素。然而,對於一些病情較輕微的非晚期慢性肝病,白蛋白水平或未能如實反映病況。
5. 白蛋白及球蛋白比值(A/G Ratio)
- Globulin 比例高於 Albumin:可能受病毒入侵,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
總蛋白 Total Protein 由白蛋白 Albumin 和球蛋白 Globulin 組成,正常情況下,白蛋白約佔血中蛋白的50%至60%。兩者的比例 A/G ratio 常用於了解慢性肝病的病情。其中球蛋白由身體的免疫系統製造,當體內受病毒入侵,如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免疫系統會產生抗原,球蛋白比例亦會隨之增加,令白蛋白及球蛋白比率下降。
6. 凝血酵素原時間(PT)
- 凝血時間比正常人長:或反映肝臟製造凝血蛋白的能力下降。
當受傷流血時,肝臟會製造凝血蛋血白幫助凝血。凝血酵素原時間 Prothrombin Time 測試會紀錄血液樣本凝血所需時間,從而推測肝臟功能是否正常。凝血時間越長,代表肝臟製造凝血蛋白的能力下降,而背後原因可能與肝臟疾病、缺乏維他命K、缺乏某類凝血因子有關。若病人正服用薄血丸,亦可令凝血酵素原時間增長。



為甚麼要進行肝功能檢查?
肝臟是負責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好比二十四小時運作的化工廠,它既能穩定及儲存物質,又能分解毒素,排走人體從外界吸收到血液裡的毒素。透過抽取病人的血液樣本,醫生可以取得肝酵素、膽紅素、白蛋白、鹼性磷酸酶等數值,從而評估出病人的肝臟的運作情況和功能,包括受損程度和潛在疾病,例如膽囊疾病、黃疸、肝炎等,有助判斷適合的治療方案。
肝功能檢查在肝癌診治上亦擔當了重要角色,例如在肝癌切除手術前,醫生可以藉此評估患者的肝臟能否承受手術所帶來的影響;評估藥物治療的成效和副作用;亦可用來監察肝癌復發風險。如病人本身為乙肝帶菌者,在制訂治療方案時更需密切留意乙肝急性復發風險,否則一旦病情嚴重,可演化為致命的急性肝衰竭。
正確解讀肝功能指數
肝臟是最複雜的人體器官之一,各項肝功能指數的臨床意義不能一概而論,以上所提及的情況僅屬臨床觀察。除此之外,每項數據的「正常值」亦有機會因人而異,例如受身高體重指數BMI (Body Mass Index) 等個人因素影響。再者,每間化驗所使用的檢測儀器和標準參考值略有分別,病人或家屬如有疑問可以向醫護人員查詢,避免自行解讀報告,引來不必要的擔憂。
由癌症檢查、診斷,直至治療期間,醫生需透過進行一系列檢查,包括配合影像檢查,方能為病人「度身訂造」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Leave a r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