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33歲晚期肺癌 四年來如常生活| 醫生:存活5-10年一啲都唔奇

37歲的演員陳積榮早前拍片公開身患第四期肺癌,事實上即使不煙不酒,肺癌亦有機會來襲。同樣37歲的阿詩,表面看與常人無異,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過着自由自在的獨居生活,很難想像這她四年間一直與肺癌共存。33歲確診肺腺癌第四期的阿詩,一向生活健康無不良嗜好,她回憶:「當初純粹因為肩膀及腰骨痛,求醫,照X光片後發現肺部有腫瘤,過程沒出現過任何咳嗽、咳血或氣促症狀。」

根據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字,肺癌為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2017年共有5,178宗新症,女性佔了37%,當中吸煙者不足一成。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香港常見的肺癌有兩大類:第一類為肺腺癌,患者大部份是非吸煙者;第二類鱗狀癌則相反,與吸煙有密切關係。區醫生補充,肺腺癌症狀不明顯,因肺部有感覺的位置較接近中央氣管,而肺腺癌大多生長於肺部邊緣或外圍,這些位置遭受癌細胞破壞亦沒太大感覺,因此確診者多屬晚期。

screening

標靶藥治療成出路

「當時醫生告訴我患上了基因變異引起的肺腺癌,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與腰骨,我當刻沒太大感覺,心想:『是嗎?』」當她消化完這消息後,決定以聚餐方式向家人宣布。不出所料,母親難以接受女兒突然患癌,阿詩要倒過來安慰她。生性樂觀的阿詩深信天無絕人之路,總有辦法能夠醫治。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阿詩的肺腺癌是由基因突變引起,治療相對簡單,服食相應的標靶藥即可,再加上她在公營醫院任職文職,醫療開支亦迎刃而解。

醫生表示,末期肺癌雖然未有根治性治療,但因應不同的基因突變,有相應的標靶藥。如果非基因突變引致,可考慮免疫治療;假如患者不適合採用免疫治療,亦可採取結合化療及免疫治療的混合治療,有助提升化療的反應率及抑制腫瘤。醫生補充,標靶藥副作用較傳統化療少,可提升患者生活質素,常見副作用包括皮疹、肚瀉、皮膚痕癢等,但可透過藥物紓緩。

服食標靶藥一個月後,阿詩已重回工作崗位:「覺得整體感覺還好,便很心急要去上班,因為經常在家會悶悶不樂,人亦變得精神萎靡,但上班令我覺得自己是正常人。」阿詩自覺有能力照顧自己,至今仍維持一人兩貓的生活,又不時與朋友旅遊玩樂。因為她希望把握每分每秒,讓自己過得快樂一點:「我雖然不能每天也百份百開心,但起碼要問心無愧,亦不愧對身邊關心我的人。」

New drugs and medications

第四期肺癌非絕路

除了如常努力生活,她更又開設專頁分享抗癌經歷及生活點滴,她笑言:「當初開設專頁是為了讓家人或朋友知道我近況,不用每次覆診都逐一告訴他們。」但專頁內幽默有趣的帖文鼓勵了不少病友,是阿詩最意想不到的收穫,亦有朋友告訴她,即使健康的人看見她分享的事,亦會感到很有希望。「以我自身的經歷,我認為能否戰勝這場仗,很大程度是視乎自己心態。」

醫生指出,肺癌的預後因素是視乎腫瘤大小、病灶數目、有否擴散等,當中以腺癌及驅動基因突變的肺癌預後會較好。若經過詳盡評估,認為患者有良好預後因素,便值得進行積極治療,即使第四期肺癌亦不代表沒希望,能存活5年甚至10年亦非稀奇事。

資料由 HKIOC 提供

Leave a reply
title

區兆基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