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F., Champion Tower, 3 Garden Road, Central, Hong Kong
  • Unit. 1908-09, 19/F, Mira Place Tower A, 132 Nathan Road, Tsim Sha Tsui

腦腫瘤及腦癌概況

現時已知的腦腫瘤類型有超過150種 ,可大致分為良性及惡性。雖然腦以外身體大部分良性腫瘤都不會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不過良性腦腫瘤的情況卻有所不同,有可能導致危急和嚴重的症狀,因此不論腦腫瘤屬於良性抑或惡性,兩者皆需要立即求醫,謹慎處理。

 

香港平均每年約有1,000宗原發性腦腫瘤新症,過去十年間,腦癌的發病個案數目一直趨於平穩。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佈的最新數據,2018年共錄得1,122宗腦腫瘤新症,當中約有23.6%為惡性腫瘤 。

 

惡性的腦腫瘤,亦即腦癌,可細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而轉移性腦癌的個案亦較原發性腦癌多。原發性腦癌是指源於腦組織的惡性腫瘤;轉移性腦癌則指由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至腦部的惡性腫瘤,當中尤以乳癌、大腸癌、腎癌、肺癌轉移至腦部較為常見 。

 

腦癌一直被視為較棘手的癌症之一,但是隨著醫學進步,現時經已發展出不同的治療方案。除了一般常見的癌症治療方法,例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近年亦研發出針對膠質母細胞瘤的電場治療,臨床研究證實,結合口服化療同時使用,可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

良性腦腫瘤與惡性腦腫瘤(腦癌)的分別

一般而言,良性腦腫瘤的生長速度比較緩慢,不會擴散去入侵或破壞腦部其他組織,不過腫瘤在腦部有限的空間生長下,有可能壓迫到正常的腦組織,導致腦組織受損。常見的良性腦腫瘤包括腦膜瘤、神經鞘瘤、腦垂體瘤等等,當中以腦膜瘤最為常見,佔整體良性腦腫瘤個案超過四成 。

 

惡性的腦腫瘤,亦即腦癌,生長速度一般較良性的腦腫瘤快,更有可能擴散到腦部不同位置,繼而影響身體各種機能 。常見的惡性腦腫瘤包括膠質母細胞瘤、星形膠質瘤、寡樹突神經膠質瘤、空管膜細胞瘤等等,當中以膠質母細胞瘤最為常見,佔整體惡性腦腫瘤個案超過四成 。

 

此外,腦癌可細分成原發性腦癌及轉移性腦癌。

 

  • 原發性腦癌(Primary brain tumors)
    原發性腦癌是指源於腦組織的惡性腫瘤,大多數由於腦部細胞出現基因突變,令細胞快速生長及分裂,結果形成異常腫瘤 。

 

  • 轉移性腦癌(Secondary brain tumors)
    轉移性腦癌是指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細胞出現擴散,並轉移至腦部,當中亦可分為從腦部附近組織擴散的局部轉移,以及由乳癌、大腸癌、肺癌等出現癌細胞擴散的遠端轉移。癌症患者發生腦轉移的情況相當常見,約有20%至40%患者會出現腦轉移的情況,肺癌、大腸癌、乳癌、腎細胞癌或黑色素瘤患者的轉移風險一般較高 。

良性腦腫瘤就不用治療?

我們身體不同部位都有機會長出良性腫瘤,例如常見的肝血管瘤、乳腺囊腫、子宮纖維瘤等等。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良性腫瘤不一定需要治療,醫生一般會透過定期檢查和緊密監測患者的情況,確保腫瘤的特性與大小都沒有產生明顯的變化 , 。不過,一旦良性腫瘤引起任何症狀和不適,醫生便會考慮透過手術、藥物或放射治療等方法移除良性腫瘤 。

 

至於良性的腦腫瘤,情況則與身體其他良性腫瘤不同,大多需要透過治療移除,而這與腦部的結構息息相關。為了保護脆弱的腦組織,我們的腦袋擁有堅硬的頭殼,確保腦組織免受衝擊。不過,正正因為頭殼相當堅硬,一旦腦内長出腫瘤,便意味腦内有限的空間被腫瘤佔據,繼而壓迫正常的腦組織,有可能影響腦部功能。例如,大腦的顳葉位置掌管視覺功能,倘若腫瘤生長在顳葉附近,壓迫到掌管視覺功能的腦組織,便有可能令患者的視覺出現問題。

 

此外,良性的腦腫瘤經移除後,仍有機會重新長出,甚至演變成惡性 ,因此即使腦腫瘤屬於良性,患者亦切忌掉以輕心,應與醫生盡快商討治療方案。

腦部的結構

我們的腦部劃分成不同區域,而各個區域負責主理人體不同功能 ,倘若有腫瘤生長並壓迫到相關區域,便會影響對應的身體功能。因此在了解腦腫瘤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之前,宜先認識腦部的結構。

 

腦部主要分成大腦、小腦及腦幹,整個腦部有如一粒完整的合桃一樣,可劃分為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小腦及腦幹各個區域,負責掌管人體不同機能。

 

  • 額葉:位於大腦前方,負責思維想像及人格等方面的功能。
  • 顳葉:位於大腦左右方,掌管聽覺、視覺、記憶、行為等方面功能。
  • 頂葉:位於大腦上方,負責管理人體知覺方面的功能。
  • 枕葉:位於大腦後方,與人體的視覺有關,負責辨認顏色、讀寫能力等。
  • 小腦:掌管身體的平衡及協調。
  • 腦幹:與人體的維生功能有關,包括呼吸、心跳、血壓等等。

良性腦腫瘤與惡性腦腫瘤(腦癌)的症狀

腦腫瘤的症狀取決於腦腫瘤的大小、位置、生長速度等不同因素,若然腫瘤生長在腦部顳葉附近並壓迫到相關區域,便有機會出現視覺、聽覺上的障礙;或者小腦出現腫瘤,則有可能影響身體平衡。一般而言,常見的腦腫瘤症狀包括 :

  • 頭痛比過往頻繁和嚴重
  • 突然出現噁心或嘔吐
  • 出現視力模糊、疊影甚至喪失視力
  • 四肢失去知覺或活動能力
  • 身體平衡或說話能力上出現困難
  • 人格或行為上突然出現改變
  • 有癲癇發作情況
  • 聽力出現問題

 

未必所有腦腫瘤都會影響身體功能,有不少患者是透過定期體檢,或頭部受傷進行檢查時,才意外發現腦部長出腫瘤。不過,倘若出現以上症狀,便應該立即求醫,由醫生作出詳細檢查。

腦癌的風險因素

雖然腦癌形成的原因尚未明確,但過去不同研究顯示,以下因素都有可能增加患上腦癌的風險 :

  • 40歲以上
  • 男性
  • 長期暴露在輻射、甲醛、氯乙烯、丙烯的照射之下
  • 家族中有親屬曾經患有腦部神經膠質瘤
  • 患有基因遺傳疾病
  • 免疫系統較弱

 

值得注意,腦癌較少由基因遺傳所致,大約只有百分之5至10的惡性腦癌是屬於基因遺傳 。

長期使用耳機會否增加患上腦癌的機會?

 

雖然坊間有很多說法指,長期使用電子產品,例如耳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或者長時間將電子產品放置於頭部附近,會增加患上腦腫瘤或腦癌的機會,不過以過去10多年的觀察數據顯示,因電子產品所導致的腦腫瘤及腦癌個案都沒有明顯上升 ,所以市民不用過份擔心智能手機的腦癌風險。

腦腫瘤及腦癌的診斷方法

 

若果懷疑患上腦腫瘤或者腦癌,可先諮詢醫生意見,由醫生評估情況,決定是否有需要作以下詳細檢查,以了解不適的原因,以及腦腫瘤的大小、位置、影響等等 。

腦腫瘤及腦癌的診斷方法

神經系統檢查(Neurological Exam)

醫生會先了解病人過往的病史,並為病人進行一連串的身體檢查,測試病人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

 

有可能進行以下檢查 :

  • 視覺神經檢查,包括顱壓是否偏高及瞳孔對光的反應等
  • 聽覺檢查
  • 神經反射作用能力,例如敲打膝蓋的反射作用
  • 肌肉測試,例如能否控制面部肌肉進行眨眼、微笑、皺眉等表情
  • 手腳協調能力,例如能否控制四肢
  • 腦部能力,包括記憶力、簡單運算的能力等

 

透過檢查身體以上方面的能力,有助醫生了解腦部哪些相應區域出現異常。

腦腫瘤及腦癌的診斷方法

影像診斷(Imaging Tests)

  • 磁力共振(MRI)
    有別於利用電離輻射的X光,磁力共振掃描是一種利用磁場及共振頻率的造影技術。磁力共振在檢查身體軟組織和神經組織方面比較優勝,較常應用於腦部檢查,以診斷腦部是否出現腫瘤,並幫助醫生精確地判斷腫瘤的位置及大小。

 

  • 電腦掃描(CT scan)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除了用於診斷腦部疾病,如中風或膿瘡,亦可用於檢查癌細胞是否出現擴散的跡象。

 

  • 頭顱X光檢查
    不論是良性抑或惡性的腦腫瘤,都有可能因為壓迫顱内空間,令顱骨出現骨折,而顱骨X光檢查就可以幫助醫生判斷顱壓有沒有過高的問題。雖然X光檢查含有少量輻射,但一般對人體無害,不會令腦腫瘤或腦癌惡化。

 

  • 活組織檢查(Biopsy)
    有需要的話,醫生會抽取部分腦腫瘤的組織進行活檢,以判別腦部腫瘤屬於良性抑或惡性,還可以了解腦癌是原發性還是轉移引致。

 

  • 動脈造影(Angiogram)
    檢查時醫生會將顯影劑注射至動脈,當顯影劑隨血液流至血管時,就會攝下一連串X光影像,顯示腫瘤的血液供應狀況,有助醫生於施行手術時,評估腫瘤的狀況。

 

  • 腦電圖(EEG)
    透過把儀器貼在頭部,將腦電波轉化成波浪的紋理,紀錄腦電波的變化。

腦癌的治療方法

醫生會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類別,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病史等因素,為病人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雖然手術是移除腦腫瘤的最直接方法,但由於腦部結構相當複雜,部分個案未必可以透過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加上一些患者於確診時,癌細胞已出現擴散,這時便需要採取其他的治療方案,盡可能抑制癌腫瘤生長,以緩和病情。

 

  • 外科手術(Surgery)
    顱骨切開術(Craniotomy)是將癌腫瘤切除的外科手術,進行時需要把頭顱骨切開,切除癌腫瘤後再把頭顱骨重新縫合。進行顱骨切開術前,病人需要將部分或者全部頭髮剃去。外科手術是移除腦腫瘤的最直接方法。尤其當腫瘤與正常腦組織的界線分明,手術的可行性便較高。不過,腦部外科手術始終存在一定風險,而腫瘤的特性、大小等因素,亦會影響醫生能否透過外科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部分情況下,腫瘤位處危險位置如腦幹、丘腦,又或重要神經區域,包括語言區、運動神經區等,手術切除風險甚高。此時醫生會配合其他治療方案,先縮小腫瘤,以提升手術可行性,或考慮透過其他方法治療。

 

  • 放射治療(Radiotherapy)
    放射治療分為全腦放療(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兩種。全腦放療適用於多於10個病灶的患者,能減低復發風險,改善病人整體存活率,但全腦放射對腦組織影響較大,副作用較多,例如個別患者治療後可能出現記憶力衰退等副作用,故一生人只能接受一次全腦放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則適用於體積較小、數量較多、擴散位置較深入的患者。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透過高劑量放射線直接射向腫瘤,避開其他腦部組織,大幅減少副作用,雖然病人仍有可能掉髮,但認知能力、記憶力則大致不受影響。

 

  • 化學治療(Chemotherapy)
    化學治療是大眾十分熟悉的癌症治療方法之一,主要是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抗癌藥物殺死存在體內的癌細胞。現時常用於治療原發性腦癌的化療藥包括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另外醫生亦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而決定是否需要使用其他化療藥物。不少癌症患者對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感到恐懼不安,但其實現今化療藥物已取得顯著進步,副作用較以往輕微。同時,隨著藥物推陳出新,現時已有不少方法舒緩化療的副作用。

 

  • 標靶藥物治療(Targeted Therapy)
    標靶藥物是透過截斷腦部癌腫瘤的異常血管生長,從而縮小癌腫瘤,甚至令癌細胞凋亡。過往大部分標靶藥物未能通過大腦的血腦屏障(Blood-Brain-Barrier),以致癌細胞在腦部不受控制,療效未如理想。不過,近年醫學界已研發出新一代標靶藥物,可穿透血腦屏障抑壓腦部癌細胞擴散,大幅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 。

 

  • 電場治療(Tumor Treating Fields,TTFields)
    電場治療是近年醫學界嶄新的腦癌治療方法,特別針對素以生長速度快和復發率高而惡名昭著的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電場治療的原理是利用特定頻率的電場對癌細胞作出干擾,從而減慢癌細胞分裂,抑制腫瘤生長,繼而令其凋亡。臨床研究顯示,結合口服化療同時使用,電場治療能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由於電場治療並不帶有電離輻射,因此副作用輕微,大多只是穿戴裝置引起的皮膚反應,例如頭皮痕癢、敏感等。

腦癌治療後的跟進

腦癌病人進行並完成腦癌相關治療,已經在康復之路上邁進一大步,治療後的各種復康跟進,可以幫助腦癌患者盡快重拾正常生活。

 

視乎腫瘤生長的位置,患者身體的活動能力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完成治療後,醫生及醫護人員或者會建議病人進行以下類型的復康治療:

  • 物理治療:幫助康復者恢復身體的活動能力及肌肉力量
  • 職業治療:幫助康復者恢復工作能力,應付重返工作崗位的需要
  • 言語治療:幫助康復者恢復因腦癌有可能影響的語言能力

相關文章

以上内容經由我們的醫護團隊審閲。內容僅供參考,不能取代醫護人員給予閣下之個人建議。
最後審閲日期:2021年4月20日

  1. Brain Tumor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https://www.aans.org/en/Patients/Neurosurgical-Conditions-and-Treatments/Brain-Tumors. Accessed 16 April 2021.
  2. Factsheet of Primary Brain and Oth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ur Statistics of 2018.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18/brain_2018.pdf. Accessed 16 April 2021.
  3. Brain tumor.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rain-tumor/symptoms-causes/syc-20350084. Accessed 16 April 2021.
  4. Benign and Malignant Brain Tumors: What You Need to Know. Hackensack Meridian Health. https://www.hackensackmeridianhealth.org/HealthU/2020/02/14/benign-and-malignant-brain-tumors-what-you-need-to-know/#:~:text=Simply%20put%2C%20benign%20tumors%20are,require%20immediate%20attention%20when%20detected. Accessed 16 April 2021.
  5. 癌症腦轉移的治療方案.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https://www.hkioc.com.hk/zh-hant/%e7%99%8c%e7%97%87%e8%85%a6%e8%bd%89%e7%a7%bb%e7%9a%84%e6%b2%bb%e7%99%82%e6%96%b9%e6%a1%88/. Accessed 16 April 2021.
  6. Benign Tumors. WebMD. https://www.webmd.com/a-to-z-guides/benign-tumors-causes-treatments. Accessed 16 April 2021.
  7. 良性肝腫瘤,真的沒關係嗎?.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https://www.liver.org.tw/journalView.php?cat=17&sid=255&page=3#:~:text=%E5%A4%9A%E6%95%B8%E7%97%85%E6%82%A3%E6%9C%83%E5%95%8F,%E9%80%99%E7%A8%AE%E6%A9%9F%E7%8E%87%E9%9D%9E%E5%B8%B8%E5%B0%8F%E3%80%82. Accessed 16 April 2021.
  8. 腦腫瘤. 香港防癌會. https://www.hkacs.org.hk/ufiles/BrainTumor.pdf. Accessed 16 April 2021.
  9. 認識癌症:腦腫瘤. 癌症基金會. https://www.cancer-fund.org/wp-content/uploads/2017/04/Brain-Tumour-Dec15-ReprintC.pdf. Accessed 16 April 2021.
  10. Brain Tumor: Risk Factors. Cancer.Net. 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brain-tumor/risk-factors. Accessed 16 April 2021.
  11. Brain Cancer Risk Factors. Moffitt Cancer Center. https://moffitt.org/cancers/brain-cancer/diagnosis/risk-factors/. Accessed 16 April 2021.
  12. Brain Tumor. Healthline.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brain-tumor#risk-factors. Accessed 16 April 2021.
  13. Brain Tumor. Healthline.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brain-tumor#diagnosis. Accessed 16 April 2021.
  14. Brain tumor.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rain-tumor/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0088. Accessed 16 April 2021.
  15. 肺癌上腦非絕路.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https://www.hkioc.com.hk/zh-hant/targeted-therapy-boosting-alk-lung-cancer-survival/. Accessed 16 April 2021.
  16. TT Fields (Tumor Treating Fields) for Brain Tumors. Johns Hopkins Medicine.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brain-tumor/tt-fields-tumortreating-fields-for-brain-tumors?amp=true. Accessed 16 April 2021.
  17. 腫瘤電場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https://www.hkioc.com.hk/zh-hant/%e8%85%ab%e7%98%a4%e9%9b%bb%e5%a0%b4%e6%b2%bb%e7%99%82%e8%86%a0%e8%b3%aa%e6%af%8d%e7%b4%b0%e8%83%9e%e7%98%a4/. Accessed 16 April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