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F., Champion Tower, 3 Garden Road, Central, Hong Kong
  • Unit. 1908-09, 19/F, Mira Place Tower A, 132 Nathan Road, Tsim Sha Tsui

子宮頸癌概況

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八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 2019年共錄得520宗新症;同年,因子宮頸癌死亡的人數有162人,是本港第八大女性癌症殺手。一般而言,30 歲以上的女性有較高風險患上子宮頸癌,而本港子宮頸癌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約為55歳。

 

持續受某些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HPV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會經由性接觸傳播,最少有一半性活躍人士在不同階段曾經感染 HPV,但當中只有少部份女性會因而患上子宮頸癌。子宮頸癌可透過篩查加上HPV 疫苗有效預防。越早發現患癌,治癒機會越高,也更能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

子宮頸癌常見症狀

早期子宮頸癌的症狀並不明顯,若已屆晚期或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則可能會越趨嚴重。常見的症狀包括:

 

  • 經期之後或經期之間出現血斑或輕微出血
  • 經期較長,以及出血量較多
  • 性行為、沖洗或盆腔檢查後出血
  • 陰道分泌物增多
  • 性行為時疼痛
  • 絕經後出血
  • 原因不明的持續性骨盆和/或背痛

 

如出現以上任何症狀,應該立即求醫,進行詳細檢查。

子宮頸癌成因、風險因素及預防

HPV病毒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要成因。HPV病毒因應基因組合有逾150種,並會引發不同病症。低風險HPV病毒(多為6型及11型)不會演變為癌症,但會導致生殖器疣和呼吸道乳頭狀瘤病。高風險HPV病毒則可致癌,研究顯示有逾40種HPV病毒可經性接觸傳播,引致子宮頸、陰道、外陰及肛門等癌前病變及癌症。

 

至於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有13種,並以16型和18型HPV病毒與子宮頸癌關聯最大,佔整體個案約七成。在香港,由 HPV-16, 18, 31, 33, 45, 52, 58 型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子宮頸癌約佔九成。感染生殖器官的HPV病毒大多能被人體自身免疫力清除,但若持續感染宮頸,細胞會出現變異,演變成子宮頸上皮內瘤,並可能隨時間發展成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 患有 HIV或其他免疫系統病
  • 有吸煙習慣
  • 長期服用避孕藥(五年或更長時間)
  • 曾生育三個子女或以上
  • 有多名或不固定性伴侶

 

了解子宮頸癌的風險因素並與醫生商討,有助作出更明智的生活方式和醫療保健選擇,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

 

子宮頸癌疫苗接種計劃

接種HPV疫苗是其中一個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九價HPV疫苗能覆蓋上述香港最常導致子宮頸癌的七種 HPV 基因型。疫苗的功效對從未感染 HPV 的女性最為顯著,因此最理想的接種時間為未開始性行為前,不過成年後接種也有一定保護能力。由2019/20學年開始,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免費為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女童接種第一劑九價子宮頸癌疫苗,第二劑疫苗則在翌學年當女童升讀小學六年級時接種。

子宮頸癌篩查及診斷方法

  1. 子宮頸癌篩查

子宮頸癌篩查方法主要包括: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檢測,以及子宮頸細胞檢驗(又稱子宮頸抹片或柏氏抹片 (Pap Smear))。進行篩查時,醫護人員會將陰道窺鏡放進陰道內,再用取樣刷於子宮頸的表面抽取樣本作化驗。HPV 檢測是檢測子宮頸細胞有否受高風險類型的 HPV感染的檢測;而柏氏抹片則是檢測子宮頸細胞有否不正常病變的測試,若顯示細胞有病變,一般會安排活檢等進一步的檢查。

科學證據已證實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是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25 至 64 歲而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即使沒有症狀,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

 

  1. 診斷方法

如果醫生懷疑病人患有子宮頸癌,會為病人的子宮頸進行徹底檢查,過程中會使用陰道鏡檢查異常細胞,並會以活檢的方式抽取宮頸組織,再交病理化檢。活檢的方式包括:

  • 活檢

醫生會使用工具夾取少量子宮頸組織樣本,然後進行化驗。在某些情況下,醫生也可能會在病人全身麻醉下,切除子宮頸錐形組織作化驗。

  • 子宮頸電圈切除術 (LEEP)

使用電熱的環形線圈,在子宮頸上切除異常組織,再送化驗。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完成。

  • 子宮頸刮除術

使用小刮匙或細刷從子宮頸刮取組織樣本作化驗。

若活檢發現子宮頸組織存在癌細胞,病人或需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X光、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正電子電腦掃描等,以確認癌症期數及癌細胞有否擴散到子宮頸以外。

 

子宮頸癌期數及存活率

子宮頸癌分為以下四期 :

I期癌細胞已從子宮頸表面侵蝕入皮下組織,但仍局限在子宮頸位置。
II 期癌症已蔓延到子宮頸旁的組織和陰道的上三分之二範圍,但尚未擴散到骨盆壁或陰道下部。
III 期癌症已經擴散到陰道下部三分之一範圍以及盆腔側。
IV 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膀胱、直腸或其他身體遠端器官,如肺或骨骼。

 

五年存活率可以幫助了解治療成功的可能性及比較治療的效果。

分期五年存活率
I期約95%
II 期約70%
III 期約40%
IV 期約15%

子宮頸癌治療方法

子宮頸癌的治療方法取決於腫瘤大小、位置、期數、擴散範圍、患者的年齡、是否可承受手術及麻醉風險、生育意願等。早期的子宮頸癌一般局限於子宮頸,可考慮以手術切除,治癒機會較高;晚期癌症若已擴散到其他器官,難以靠手術清除所有癌細胞,醫生一般會以系統性治療應對,如進行化療控制癌症繼續擴散等。以下是子宮頸癌的各種治療方法:

 

  1. 手術切除

子宮頸癌手術主要有三種類型:

  • 子宮頸切除手術:切除部分或整個子宮頸、周圍組織和陰道上部,但保留子宮。此手術能保留女性生育能力,但僅適用於非常早期的子宮頸癌。
  • 子宮切除手術:切除子宮頸和子宮,根據癌症的階段,可能需要切除卵巢和輸卵管。子宮切除手術為早期子宮頸癌最常採用的治療方法。
  • 盆腔器官清除手術:盆腔器官清除手術通常是子宮頸癌復發時才會進行,手術中需要切除盆腔內所有器官,包括子宮頸、陰道、子宮、卵巢、輸卵管、膀胱和直腸。

子宮手術的併發症包括感染、出血、輸尿管/膀胱或直腸的意外損傷導致大小便困難等,長遠可能會出現淋巴水腫、陰道出血、無法生育等。

 

  1.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利用高能量輻射線去殺死癌細胞。在不同的子宮頸癌階段,電療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治療如手術、化療結合使用,亦可作為已擴散或治療後復發的子宮頸癌治療。最常用於治療子宮頸癌的放射治療類型包括:

 

  • 體外放射治療 (EBRT)

體外放射治療是利用電療儀器,從體外將X光照射到體內腫瘤部份。每次放射治療僅需數分鐘時間,治療時不會有痛楚。作為子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電療有時會與化療聯合使用;如癌症沒有擴散到遠端區域,也可以在同步放化療完成後,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即體內放射治療。

體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胃部不適、腹瀉或稀便、噁心和嘔吐、皮膚輕度發紅或脫皮、放射性膀胱炎、陰道疼痛、月經改變、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等。若化療與放療一同進行時,血液內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指數會較低,疲勞和噁心有可能更嚴重。不過,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治療停止後數週內改善。

 

  • 體內放射治療(近距離放射治療)

體內放射治療是將放射源置於癌症內部或附近,在子宮頸癌治療中,放射源會放置在陰道或子宮頸內進行。體內放射治療多數會與體外放射治療一同用於治療子宮頸癌,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會單獨使用(通常是較特殊的早期子宮頸癌病例)。

體內放射治療可分為高劑量和低劑量兩種。高劑量體內放射治療會將放射物質經陰道放在目標位置數分鐘,然後會被移除,病人無需住院;低劑量體內放射治療需放置數天,在這期間,患者需躺在床上,用儀器固定放射性物質,故需留院進行治療。不過,由於放射源接近身體,病人可能出現陰道因受刺激而變紅和疼痛、膀胱刺激等副作用。

放射治療有機會引致與輻射相關的長期副作用,包括:陰道狹窄、陰道乾燥、直腸出血或變窄,直腸和陰道之間也可能形成異常管道(或稱瘻管),導致糞便從陰道流出、泌尿問題,膀胱和陰道之間也可能形成瘻管、骨骼脆弱、腿部腫脹等。若發現有任何異常情況出現,請向醫生求診。

 

  1.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藥物大多使用靜脈注射或口服,能殺死大部分身體部位的癌細胞。並非所有子宮頸癌患者都需要接受化療,但化療有助於放射治療更好地發揮作用,故部份情況下放療和化療會一起進行。至於已擴散或子宮頸癌復發的病人,化療則是其主要治療方法,很多時候多種化療藥物會聯合使用。

病人接受化療是按週期進行的,當中會有休息期,讓患者能從藥物的影響中恢復過來。化療每次用藥通常為一星期或三星期,時間長短因應使用藥物而異。

化療藥物會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也會損害身體正常細胞,導致某些副作用。副作用取決於藥物的類型和劑量,以及接受治療時間長短。大部份副作用是短期的,在治療結束後就會消失,但有些副作用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是永久。化療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噁心和嘔吐、食慾不振、脫髮、口腔潰瘍、疲倦等。由於化療會損害骨髓的造血細胞,因此血細胞指數可能會變低,令感染風險增加和出現貧血等。

化療可能的長期副作用則包括經期變化、過早絕經和不孕症、神經病變等。對於未有切除子宮的年輕女患者,經期變化是化療的常見副作用,但即使在化療期間月經停止,仍然有機會懷孕。不過,在化療期間懷孕並不安全,因為這可能導致出生缺陷並干擾治療,完成治療的患者通常可以繼續生育,但亦應先與醫生商討。

 

  1.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使用靶向或針對子宮頸癌細胞上蛋白質的藥物,目的是破壞癌細胞或減慢其生長。適用於子宮頸癌的標靶藥物有多個種類,其中,血管生成抑制劑能阻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發揮作用,阻止腫瘤形成新血管以獲得生長所需營養。

血管生成抑制劑現時用於治療晚期子宮頸癌。這種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包括高血壓、疲勞、噁心等。不太常見但較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出血、血栓、傷口癒合問題及心臟衰竭等。藥物亦有可能令陰道和部分結腸或腸道間形成瘻管,或令腸道破損,但情況較為罕見。

抗體藥物偶聯物是另一種適用於子宮頸癌的標靶藥物,是與化療藥物相關的單克隆抗體。有關藥物是靶向癌細胞上的組織因子 (TF) 蛋白,通過附在 TF 蛋白上,將化療藥直接帶到癌細胞中。此藥物可用於治療已擴散的子宮頸癌,或在初始治療後復發的子宮頸癌,但用過最少兩種其他藥物無效的病人。

抗體藥物偶聯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噁心、脫髮、嘔吐、出血、腹瀉、皮疹和周圍神經病變。藥物可能令紅血球和白血球指數較低,腎功能亦有可能出現異常。藥物另一個主要副作用是會影響眼睛,服用這種藥物的人可能會出現乾眼症、視力改變、視力下降或角膜潰瘍,建議病人要定期進行眼科檢查。

 

  1.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是使用藥物來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令自身細胞更有效地識別和摧毀癌細胞。免疫治療可用於治療已擴散或復發的子宮頸癌。

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作用是防止自身攻擊身體的正常細胞,但癌細胞會利用PD-1這個免疫檢查點,阻止身體T細胞攻擊體內其他細胞,從而令癌細胞繼續生長。針對抑制PD-1的免疫治療藥物,能有效增強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令腫瘤縮小或減緩它們的生長。不過,在用藥前,需檢測病人是否有足夠的PD-L1 蛋白表達。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發燒、噁心、頭痛、皮疹、食慾不振、便秘、關節或肌肉疼痛和腹瀉。此外,這些藥物的基本作用是消除身體免疫系統的辨認能力,有時會有免疫系統攻擊身體其他部位的副作用,例如會導致肺部、腸道、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出現嚴重問題,但這些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率較低。

子宮頸癌治療後跟進

子宮頸癌病人在完成治療後,仍需要接受醫生的密切跟進,以及接受有需要的後續檢查,包括實驗室的化驗或其他影像檢查,以查看有否癌症或治療副作用的跡象。如果在檢查時有任何可疑症狀或結果,則可能需要再進一步檢查。

 

一般而言,子宮頸癌病人在剛完成治療後會獲安排較頻密的覆診,其後大多數醫生建議每隔三至六個月進行一次跟進覆診,之後再逐步減低覆診密度。任何癌症治療也會有副作用,某些副作用更可能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有些要等到治療結束後數年才會顯現出來,所以定期覆診可以確保病人得到及時的處理。

 

不論接受過哪種治療,大多數醫生會建議患者在子宮頸癌治療後,應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完成治療後的病人亦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定期進行運動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重。

 

病人與主診醫生在治療完成後,可商討並制定一個復康護理計劃,當中包括後續檢查的建議時間表,並列出一些可能需要的檢查項目,列明當出現甚麼情況便需要再次求診,亦可列出一些飲食和運動建議等。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復康路途更加清晰,加強病人徹底康復的信心。

以上内容經由我們的醫護團隊審閲。內容僅供參考,不能取代醫護人員給予閣下之個人建議。
最後審閲日期:2022年2月26日

  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Cervical Cancer.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cdc.gov/cancer/cervical/basic_info/index.htm. Accessed 16 July 2021.
  2. 香港十大癌症.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topten.html. Accessed 26 October 2021.
  3. Cervical Cancer in 2019.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19/cx_2019.pdf. Accessed 26 October 2021.
  4. Cervical Cancer – Symptoms and Signs. Cancer.Net. 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cervical-cancer/symptoms-and-signs. Accessed 16 July 2021.
  5. Cervical Cancer – Risk Factors. Cancer.Net. 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cervical-cancer/risk-factors. Accessed 16 July 2021.
  6. 子宮頸癌疫苗接種. CHP. 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2146.html. Accessed 26 October 2021.
  7. Cervical cancer.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ervical-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52501. Accessed 16 July 2021.
  8. 子宮頸癌疫苗接種. 衞生防護中心. 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2146.html. Accessed 16 July 2021.
  9. Cervical cancer.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ervical-cancer/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2506. Accessed 16 July 2021.
  10. Cervical Cancer Survival Rates: Cancer 5 Year Survival Rates.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ervical-cancer/detection-diagnosis-staging/survival.html. Accessed 16 July 2021.
  11. 認識癌症 – 子宮頸癌及子宮體癌. Hong Kong Cancer Fund. https://www.cancer-fund.org/wp-content/uploads/2018/06/Cervical-Cancer-Jan18_chi.pdf. Accessed 16 July 2021.
  12. Cervical cancer – Treatment. NHS Choices.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ervical-cancer/treatment/ Accessed 16 July 2021.
  13. 子宮頸癌:及早探測、預防、徵狀、治療方法. The Hong Kong Anti-Cancer Society. https://www.hkacs.org.hk/ufiles/CervicalCancer.pdf. Accessed 16 July 2021.
  14. Cervical Cancer Radiation Therapy.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ervical-cancer/treating/radiation.html. Accessed 16 July 2021.
  15. Cervical Cancer. Cancer Research UK.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cervical-cancer/survival. Accessed 11 February 2022.16. Cervical Cancer Targeted Therapy.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ervical-cancer/treating/targeted-therapy.html. Accessed 16 July 2021.
  16. Cervical Cancer Immunotherapy.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ervical-cancer/treating/immunotherapy.html. Accessed 16 July 2021.
  17. Living as a Cervical Cancer Survivor: Follow-up Care for Cervical Cancer.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ervical-cancer/after-treatment/follow-up.html. Accessed 16 July 2021.
  18.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and cervical cancer. WHO.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uman-papillomavirus-(hpv)-and-cervical-cancer. Accessed 26 October 2021.
  19. Cervical Screening. DH. https://www.cervicalscreening.gov.hk/tc/screening.html. Accessed 27 October 2021.

相關文章

    • 20/07/2021
    • 0
    接種HPV疫苗後也會患子宮頸癌?

    接種HPV疫苗後也會患子宮頸癌?

    過去醫學界都會強調,接種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簡稱HPV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李、能有效預防。不過臨床上卻有打過針的人仍然患上子宮頸癌,那麼打針是否有用呢?

    了解更多
    • 06/05/2021
    • 0
    子宮頸癌的防治

    子宮頸癌的防治

    子宮頸癌是今年「世界癌症日」的焦點。全世界每年診斷出逾500萬起子宮頸癌的新病例,有數十萬名女性死於這種疾病。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