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瘡會變大腸癌嗎?
痔瘡和大腸癌兩者部分病徵相似,但其實是兩個成因完全不同的疾病,患痔瘡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如大便帶血,應及早求診,讓醫生去分辦,及早進行治療
了解更多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大腸黏膜出現異常增生,形成大腸瘜肉,雖然大部分瘜肉是良性,但有部分會慢慢演變成為大腸癌 。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9年的數據顯示,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過去五年都有超過5,000宗新確診個案,同時亦是本港癌症殺手第二位,2019年因大腸癌死亡的人數超過2,000人,而男性的發病率比女性稍高,比例約爲1.4比1 。
以下是大腸癌較常見的症狀:
早期的大腸癌可以完全沒有症狀,而且以上臨床症狀亦有機會由其他腸道疾病引起,例如腸道感染、痔瘡或腸易激綜合症等,所以病人很容易會忽略其嚴重性,以致當確診大腸癌時,病情已經發展至晚期,大大減低治癒機會。所以一旦出現以上徵狀,應立即求醫,找出病因作出治療,切勿因爲心存僥倖而延醫。
雖然導致大腸癌的確實成因未明,不過大部分大腸癌個案皆與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關,例如:
除了生活上的不良習慣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一些無法改變的家族和個人病史因素,也會大幅增加大腸癌的患病機會,例如:
約有5-10%大腸癌個案由家族遺傳引起,較常見為「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FAP)及「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又稱連氏綜合症)。
曾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均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如曾患有大腸瘜肉,而且瘜肉體積較大或數量較多,則有較高風險患上大腸癌。
雖然家族和個人病史的因素難以預防,但大部分大腸癌個案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莫大關係,所以保持良好的日常習慣,已經可以有助減少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在香港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下,香港衞生署呼籲年滿50歲的香港市民,應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有家族病史等高風險人士,應諮詢醫生的意見,考慮提早開始篩查 。
香港衛生署資助50至75歲、沒有明顯大腸癌病徵的人士,進行大腸癌篩查測試。計劃主要提供大便隱血測試,以及大腸鏡檢查,有興趣人士可參考以下網頁,了解更多有關大腸瘜肉和大腸癌篩查計劃的詳情:【大腸瘜肉全解構】點解要做大腸癌篩查?認識大腸瘜肉病徵、診斷及治療方法
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必需留意有沒有限制事項,例如禁食、飲用大量開水、服用瀉藥以助排清腸道等等。在預約檢查時,醫護人員會提醒你注意相關事項,如有任何疑問,應該向醫護人員詳細查詢。另外,可以記錄相關徵狀的情況,例如徵狀維持多久、排便習慣、體重改變等等,甚至是與大腸癌無關的徵狀也可以記錄,譬如壓力來源、憂慮情緒、生活上的變化,以及列出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補充劑等。資料越詳細,醫生越容易透過你的身體狀況了解你的病因。
治療前準備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手術後的日常護理
在手術麻醉藥力消退後,腸道的蠕動通常會減慢,患者需等待術後2至3天才可啜飲少量開水,再逐步增加飲水量;4至5天後,可聽從醫護人員的指示,逐漸進食清淡的食物 。
另外,切除癌腫後,有少數患者須接受結腸造口術或迴腸造口術,患者需要學習檢查、清理和更換造口袋,亦可能因而感到擔心和不安,因此家人、朋友和輔導員的幫助和支持也相當重要。
抗癌之路絕不容易,癌症病人除了要面對病情和治療對身體的影響,絕望、徬徨、恐懼等情緒還會像陰霾般揮之不去,令病人心理上有龐大負擔。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HKIOC)提供一系列癌症病友支援服務 ,針對病人在治療的前、中、後期以及療後會出現的身體和心理情況,由情緒健康、紓緩治療副作用、營養飲食等各方面,為癌症病人提供全面的支援服務。其中包括有臨床心理學家諮詢服務、紓緩按摩服務以減輕因治療所致的痛楚、噁心、便秘等副作用,還有營養飲食諮詢服務,大部分大腸癌均由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所致,病人可以在治療期間及療後獲得適當的營養資訊,重拾健康的飲食習慣。
其他為大腸癌病友提供支援之組織
香港造口人協會
服務對象:患腸癌(非造口)之香港居民
地址:香港九龍黃大仙下村龍福樓十四至十五號地下
電話:(852) 2834 6096
傳真:(852) 2838 3873
網址:www.stoma.org.hk
電郵:info@stoma.org.hk
屯門醫院造口之友
服務對象:因大腸癌而有造口之人士
地址:新界屯門青松觀路屯門醫院特別座一樓社區服務中心
電話:(852) 2468 5528
傳真:(852) 2465 8732
祥康之友
服務對象:患有腸癌而沒有造口之人士
地址:九龍黃大仙下邨龍昌樓地下C翼2-8號黃大仙癌協服務中心
電話:(852) 3656 0700
傳真:(852) 3656 0900
醫生可能會問你一些相關問題,以便更了解你的病況,例如: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徵狀?有關徵狀是持續的還是偶發的?有什麼情況會加劇的徵狀?有沒有大腸癌或其他癌症的家族病史?預先準備好回答這些問題,除了可以讓檢查更順利進行,醫生也更容易、直接了解和找出你的病因,安排適當的治療,而且多出來的時間還可以讓你詢問你所關注的問題。
有研究顯示,早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高於九成,而擴散至結腸或直腸的大腸癌會下降至六至七成,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例如肝臟、肺部等的大腸癌更只有一至兩成 ,所以愈早發現大腸癌,治癒機會則愈高。
患者完成治療後,需要定期覆診以及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監察癌細胞會否出現復發或擴散情況。早期大腸癌患者接受手術後通常都不需接受化療。至於一些較晚期的個案,例如第2期至3期結腸癌患者,因為手術後癌細胞留在體內的機會較高,故此建議在手術後再進行化療,防止復發 。
如有任何關於大腸癌的疑問,歡迎透過WhatsApp聯絡我們。
以上内容經由我們的醫護團隊審閲。內容僅供參考,不能取代醫護人員給予閣下之個人建議。
最後審閲日期:2022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