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吸煙人也有患肺癌的風險!全面了解本港頭號癌症殺手
肺癌(Lung cancer)是香港最常見也是最致命的癌症,尤其見於男性。1 根據2020年研究顯示,肺癌的發
了解更多肝癌的症狀通常要到後期才會出現,但有時亦會於早期出現,惟較不明顯。如在早期診斷出癌症,治療會較為有效。肝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其他症狀可能包括發燒、通過皮膚可見的腹部靜脈增大,以及異常瘀傷或出血等。
一些肝臟腫瘤會產生激素,可能導致以下情況:
有以上一種或多種症狀並不代表患有肝癌,但應立即求醫,進行詳細檢查。
風險因素不會直接引致肝癌,部分人即使同時有多個風險因素,也不一定是患有肝癌,但過去不少研究顯示,引致肝癌的風險因素包括:
了解肝癌的風險因素並與醫生商討,有助作出更明智的生活方式和醫療保健選擇,減低患上肝癌的風險。
肝癌篩查旨在透過及早診斷肝癌,以及早啓動治療。患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或肝硬化的人士,由於患肝癌的風險較高,可咨詢醫生意見,因應年齡、家族史、有否肝硬化等臨牀準則,考慮定期接受甲胎蛋白和腹部超聲波作臨牀監測。至於一般風險的人士,則不建議進行例行肝癌篩查。常見的肝癌測試包括 :
電腦斷層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任何異常或腫瘤。了解更多電腦掃描的原理、用途、安全須知及檢查準備事項
磁力共振掃描是一種利用磁場及共振頻率的造影技術,在檢查身體軟組織和神經組織方面較優勝,可用於觀察軟組織和肝臟血管的狀況。了解更多磁力共振掃描的原理、用途、安全須知及檢查準備事項
肝血管造影技術透過X光及顯影劑觀察肝臟的血液流動。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後,醫生會將中空軟管插入病人大腿內側的動脈,向上伸入肝動脈,再注入造影劑顯示血管。肝血管造影可找出為腫瘤供應養分的血管,從而鎖定腫瘤的確實位置。
活組織切片檢查會取出小量肝臟組織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並作進一步分析;抽取組織的方法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針刺活檢:在局部麻醉下,將一根空心針穿過腹部皮膚進入肝臟,通常在超聲波或CT掃描的引導下完成。
腹腔鏡活檢:在腹腔鏡檢查期間採集活檢樣本。過程中醫生可觀察肝臟表面並在異常的區域採集樣本。
手術活檢:通過手術切除部分腫瘤,或切除整個腫瘤連同周邊部分正常肝組織。
本港醫院普遍使用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第七版(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的TNM分期系統,以數字0至4期區分,期數愈大,表示腫瘤擴散範圍愈廣。與其他大部份癌症一樣,醫生通常會透過各種診斷成像檢測及活組織切片,按腫瘤的大小和數量(Tumor, T)、有否擴散至鄰近淋巴結的程度(Node, N)及擴散程度(Metastasis, M)為癌症分期,以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詳情可參閱癌症分期系統。
除此之外,肝癌亦有其他分期系統,例如日本的Okuda分期系統、西班牙的巴塞隆拿肝癌分期系統(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簡稱 BCLC),以及由香港大學醫學院在2014年創立的「香港肝癌分期系統」。後者針對亞洲人獨特的風險因素,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肝功能及腫瘤範圍把肝癌分為五期。
存活率有助了解在相同時段下(通常為五年),被診斷出患有相同類型並於相同分期的人與總人口的生存率的百分比。 五年存活率可以幫助了解治療成功的可能性及比較治療的效果。
以下是肝癌的五年存活率:
SEER 分期 | 五年相對存活率 |
早期 | 34% |
局部轉移 | 12% |
遠端轉移 | 3% |
整體 | 20% |
在肝癌治療中,醫療團隊會共同制定患者的全方位治療計劃。在大部分情況下,會採用兩個或以上的治療方法互補,加強療效,同時降低復發和擴散的風險。治療方案取決於不同因素,包括肝臟受腫瘤影響的程度、肝癌是否已經擴散、患者的意向、整體健康狀況及對肝臟其餘部分的損害等。
如早期發現腫瘤而且患者的肝臟功能良好,治療一般會以根治為目的,輔以症狀和副作用控制。若發現時已屬晚期,或者患者的肝臟功能不佳,治療的目標便可能集中在減緩腫瘤生長和緩解症狀,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
以下列出常見的肝癌治療方案,包括針對疾病和旨在控制副作用和症狀的治療方案。
在手術過程中切除腫瘤和周邊部分健康組織,對於肝功能良好,而且腫瘤可以從肝臟安全切除的患者較為適合及有效。但如果腫瘤佔據肝臟過多、肝臟受損嚴重、腫瘤已擴散到肝臟以外或病人患有其他嚴重疾病,手術則未必合適。
適用於治療肝癌的手術包括:
肝臟切除手術未必適合所有肝癌患者,醫生會視乎腫瘤大小、位置、患者肝功能等多項因素決定此方案是否適合。肝臟的剩餘部分會接管整個肝臟的功能及工作。若然患者患有晚期肝硬化,肝功能欠佳,即使腫瘤體積尚小,亦未必可以進行肝切除手術。
肝切除術的副作用可能包括疼痛、虛弱、疲勞和暫時性肝功能衰竭。醫療團隊會在術後觀察患者有否出血、感染、肝功能衰竭等跡象。
肝臟移植須符合特定條件,例如腫瘤大小合適、有合適供體等。需要注意的是,可用的供體肝臟數量非常有限,因此移植並不普遍。
移植後,醫療團隊將密切觀察患者身體是否有排斥新肝臟或腫瘤復發的跡象。患者亦必須服用藥物以防止排斥,這些藥物會引起面部浮腫、高血壓、體毛增加等副作用。肝臟移植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因感染而死亡、身體對供體肝臟排斥,以及增加其他與癌症無關的疾病的風險。
肝臟移植對於腫瘤較小的患者來說是一種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因為移植可以去除腫瘤和受損的肝臟。但是,由於捐贈者很少,等待肝臟移植的人可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獲得肝臟。在此期間,病情可能會惡化。移植中心會告知病人可能需要等待多長時間以及使用哪些規則來優先考慮等待名單上的人。
消融術是一種在不去除肝臟腫瘤的情況下破壞肝臟腫瘤的治療方法。這技術可用於有幾個小腫瘤的患者,及不適合接受切除手術者。與切除手術相比,消融術治癒肝癌的成效較低。這種治療方式有時也會用於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
消融最適合用於直徑不超過 3 厘米的腫瘤。對於稍大的腫瘤,它可以與栓塞術一起使用。由於消融通常會破壞腫瘤周圍的一些正常組織,因此它可能不適合治療靠近主要血管、隔膜或主要膽管的腫瘤。
消融術通常會通過超聲波或電腦斷層掃描將針頭或探頭引導到位,穿過皮膚插入腫瘤,無需手術即可進行消融。有時,為了確保治療針對準位置,消融可能會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並且可能需要像進行部分肝切除術那樣進行切口。
射頻消融術是小腫瘤最常用的消融方法之一,使用高能無線電波。醫生通過皮膚將一根細針狀探針插入腫瘤,然後高頻電流通過探針的尖端,加熱腫瘤並破壞癌細胞。
消融治療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腹痛、肝臟感染、發燒和肝臟檢查異常,但嚴重的併發症並不常見。
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是一種將化學物質直接注入肝臟動脈以阻斷或減少流向肝臟腫瘤血流的治療方法。肝臟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有兩種血液供應,大多數正常肝細胞由肝門靜脈供血,而肝臟中的癌症主要由肝動脈供血。阻斷為腫瘤供血的部分肝動脈有助於清除癌細胞,但它不會對大多數健康肝細胞造成傷害,因為它們的血液供應來自肝門靜脈。
對於一些無法通過手術切除的腫瘤患者,栓塞療法可以是其中一種治療選擇。它可用於腫瘤過大而無法通過消融治療且肝功能正常的病人,也可以與消融治療一起使用。栓塞療法會減少正常肝臟組織的部分血液供應,因此對於有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來說,未必是理想的治療方案。
栓塞療法的方式衆多,包括經動脈栓塞術、經動脈化療栓塞 、藥物洗脫珠化學栓塞,以及釔90 (Yttrium 90) 體內放射治療。
由於傳統栓塞療法或會影響健康的肝組織,因此患者或需要4至6週的時間完全恢復。傳統栓塞療法亦有可能引發肝功能惡化的風險。如果肝動脈的一個大分支被栓塞,風險會更高。栓塞手術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包括腹痛、發熱、噁心、肝臟感染等,但嚴重的併發症並不常見。
至於近年變得普及的釔90體內放射治療技術,則透過肝臟獨特的供血功能,將帶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微球,經導管放入肝臟,採用的β射線輻射距離平均只有0.25公分,可以近距離地直接殺死腫瘤細胞,副作用較傳統栓塞療法為少。治療一般只需 1-2 小時,其後病人需依指示入住輻射隔離病房,時間由幾小時到幾天不等。
釔90體內放射治療可精準對付肝癌,覆蓋面積也較傳統體外放療為大。根據一項名為ENRY的研究,325名不能接受手術的中或晚期肝癌病人接受選擇性體內放療後,存活率平均延長超過一年。英國NICE指引亦建議以Y-90治療作為原發性肝癌的經動脈化療栓塞或標靶藥物等標準療法之替代療法。
放射治療使用高能量射線或粒子來殺死癌細胞。對於一些肝臟因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而嚴重受損的患者來說,未必是理想的治療方案。
放射治療有助於治療無法通過手術切除、消融或栓塞治療,或對這些治療反應不佳的肝癌患者;已經擴散到大腦或骨骼等其他區域的肝癌患者;因肝臟腫瘤具大而感到疼痛的患者;以及腫瘤血栓阻塞肝門靜脈的患者。
體外放射治療將來自體外的放射源聚焦在腫瘤上,過程無痛,一般每次治療持續數分鐘,每週 5 天、持續數週。
肝癌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接受治療位置的皮膚發紅、起水泡和脫皮、噁心和嘔吐、疲勞、腹瀉、食慾不振等,通常會在治療結束後數週內消失。放射治療對肝臟一個比較嚴重的副作用是放射誘發的肝病,這通常會發生在治療後 3 到 4 個月,大多只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致命。
標靶治療是針對癌症的特定基因、蛋白質或有助於癌症生長和存活的組織而設的藥物治療。 這種類型的治療可以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並減少對健康細胞的損害。
對於肝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是最常見的標靶治療類型。 抗血管生成療法的重點是阻止血管生成,即製造新血管的過程。 由於腫瘤需要血管輸送的營養物質才能生長和擴散,因此抗血管生成療法的目標就是阻止營養物質被輸送到腫瘤。
其中兩種用於對付肝癌的抗血管生成標靶藥物是索拉非尼 (sorafenib) 和樂伐替尼 (lenvatinib)。索拉非尼作為口服藥,可用於治療無法通過手術完全切除的晚期肝癌,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疲勞和某些皮膚問題。樂伐替尼可作為無法通過手術切除的肝癌病人的首選治療方法,常見副作用包括高血壓、疲勞、腹瀉、食慾減退、關節和肌肉疼痛、體重減輕、腹痛、皮疹、手腳皮膚發紅、痕癢或脫皮、聲音嘶啞、出血、甲狀腺激素水平改變和噁心。了解更多標靶治療的原理、應用和副作用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或虛弱、發燒、咳嗽、噁心、皮疹、食慾不振、肌肉或關節疼痛、便秘或腹瀉,其他更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輸注反應及自體免疫性反應等。了解更多免疫治療的原理、應用和副作用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即將抗癌藥物注射到體內,或以藥丸的形式口服。這些藥物進入血流後,會到達人體的各個部位,可有效應對已擴散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
然而,大多數化療藥物對肝癌的作用有限。最近的研究顯示,組合用藥可能比僅使用一種化療藥物更有幫助,但即使組合藥物也只能縮小少數腫瘤,而且反應通常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大多數研究表明,全身化療無法延長患者壽命。
化療的副作用取決於藥物的類型、劑量以及治療時間的長短,一般包括噁心和嘔吐、食慾不振、脫髮、由於白血球不足而令受感染機會增加、由於血小板不足而容易出血或瘀傷、由於缺乏紅血球而疲勞和呼吸急促等。不同藥物可能有不同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治療結束後消失。如在化療期間出現任何不適,需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會就不同的副作用制定適合的紓緩方案,或調整用藥。了解更多化療的原理、應用和副作用
病人完成治療後,仍需由醫生密切關注。在後續覆診期間,醫生可能會進行測試和血液檢查,例如甲胎蛋白、肝功能檢查,也可能進行影像檢查,例如超聲波、CT 或MRI掃描。這些檢查有助評估癌症復發的跡象或評估治療副作用對患者的影響。
一些治療副作用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可能在治療完成後幾年才出現。肝癌康復者如發現任何新的症狀或問題,應盡快告知醫護團隊,以檢查症狀是否由癌症復發或繼發性癌症所引起。
如患者接受過手術、肝臟移植、消融或栓塞治療而康復正常,醫生一般建議在首兩年內,每 3 至 6 個月進行一次影像學檢查和血液檢查,然後減少至每 6 至 12 個月進行一次,檢查癌症有否復發或擴散,以及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肝臟移植在治療癌症和替代受損肝臟方面非常有效,但需要在治療後密切監測。除了監測手術恢復情況並評估癌症跡象外,醫療團隊還會仔細觀察,以確保病人的身體不會排斥新的肝臟。病人需要服用強效藥物來幫助預防排斥反應,而這些藥物可能有其自身的副作用,包括削弱免疫系統,使病人更容易受到感染等。
以上内容經由我們的醫護團隊審閲。內容僅供參考,不能取代醫護人員給予閣下之個人建議。
最後審閲日期:2021年12月15日
最近有一位病人被診斷出是丙肝病毒帶菌者,當被告知血清丙肝病毒抗體測試呈陽性時,病人問了這個問題:「新冠肺炎康復者有抗體會有保護性,為何我有丙肝病毒抗體卻仍是帶菌者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