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F., Champion Tower, 3 Garden Road, Central, Hong Kong
  • Unit. 1908-09, 19/F, Mira Place Tower A, 132 Nathan Road, Tsim Sha Tsui

前列腺癌概況

前列腺癌於本港男性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三,絕大部分患者年齡都是在65歲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香港的前列腺癌個案急升,患者人數於十年間增加六成。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佈的最新數據,2018年本港共錄得2,204宗前列腺癌新症,同時因前列腺癌死亡的人數則有468人,位列本港男性癌症殺手第四位 。

 

前列腺癌是前列腺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症。前列腺是雄性的小核桃形腺體,負責產生能滋養和運輸精子的精液。前列腺癌雖然常見,但大多生長緩慢,並局限於前列腺,未必會構成即時威脅;但亦有部分類型的前列腺癌卻具有侵略性,並且可以迅速擴散 。與其他癌症一樣,前列腺癌越早發現,治療成功機會越高,如有任何懷疑應及早求醫。

前列腺癌常見症狀

前列腺癌的症狀可能包括:

  • 小便頻密,特別是晚上
  • 尿流細弱
  • 小便帶血
  • 勃起功能障礙
  • 小便時疼痛或灼痛
  • 前列腺腫大導致坐著時不適或疼痛

前列腺癌的症狀與一些前列腺疾病,例如前列腺肥大、膀胱感染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但如果癌細胞已擴散到前列腺以外的身體部位,則有可能引發以下症狀:

  • 背部、臀部、大腿、肩膀或其他骨骼疼痛
  • 腿或腳腫脹或積水
  • 體重無故減輕
  • 疲勞
  •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前列腺癌的風險因素

前列腺癌的成因至今未明。過去不少研究顯示,以下因素都有可能增加患上前列腺癌的風險 :

  • 年齡

患上前列腺癌的風險會隨年齡而增加,大概60%的患者在65歲或以後方被診斷出前列腺癌。

  • 家族中有相關病史

家族性前列腺癌約佔所有前列腺癌的20%,這與家族成員有著共同基因和共同環境或生活方式有關。如果父親、兄弟或兒子患有前列腺癌,其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兩到三倍,而越多親屬患有前列腺癌,風險亦會隨之增加 。 至於遺傳性前列腺癌,情況則較為少見,只佔所有病例的 5%左右。

  • 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

對女性來説,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會增加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至於男性,則會增加患乳癌和更具侵襲性的前列腺癌的風險。不過,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僅導致小部分的遺傳性前列腺癌,有BRCA1或BRCA2突變的人士可咨詢醫生意見,考慮在更早的時候接受前列腺癌篩查。

  • 其他基因改變

其他基因包括HPC1、HPC2、HPCX、CAPB、ATM、FANCA、HOXB13和錯配修復基因,亦有可能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風險。然而,目前尚未有證據證明這些基因會直接導致前列腺癌,當中關係仍待進一步研究。

  • 飲食習慣

雖然尚未有研究證明飲食習慣或營養可以直接導致或預防前列腺癌,但飲食習慣確實與癌症息息相關,例如肥胖會增加患上癌症的風險,包括前列腺癌。

  • 吸煙

有研究顯示,重度吸煙者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可能倍增,吸煙更與死於前列腺癌風險增加有關。不過,在戒煙後的 10 年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會降至與同齡的非吸煙者相若。

前列腺癌篩查及診斷方法

篩查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前列腺癌患者或高危人士,讓他們能夠及早接受治療,提升治癒率。以下是前列腺癌的兩種篩查方法:

  • 肛門指檢( DRE)

醫生會戴上塗有潤滑劑的手套,然後用手指經肛門探入直腸,以檢查與直腸相鄰的前列腺有否異常。如果醫生發現前列腺的質感、形狀或大小有任何異常,例如有異常的腫塊,則會進行進一步檢查。不過,肛門指檢的準確性取決於執行醫療人員的技術和經驗,因此結果有可能會有差異。

  •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查

醫生會從手臂的靜脈中抽取血液樣本,送往化驗以分析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是一種由前列腺自然產生的物質,因此即使血液中含有少量前列腺特異性抗原,仍屬正常。但是,若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含量高於正常水平,則可能表明前列腺出現感染、炎症、腫大,甚至發生癌症。

 

誰要進行前列腺篩查?

肛門指檢和PSA測試均為非常重要的工具,有助儘早發現診斷前列腺癌。不過,PSA檢測有可能出現「假陰性」而漏檢癌症,也有機會出現「假陽性」,導致不需要的活檢。

根據香港泌尿外科協會建議,一般55至77歲的男士,宜先向醫生了解清楚PSA檢查的詳情和利弊,才進行定期檢查。但若果父親或兄弟有前列腺癌病史,則可以提早於40歲接受定期PSA篩檢。至於40歲以下的男士,以及大於77歲,或預期壽命少於10年的男士,則不建議接受定期PSA篩檢 。

如果在前列腺癌篩查中發現異常,醫生可能會建議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患有前列腺癌,例如:

  • 超聲波檢查

經直腸超聲檢查期間,醫生會將一個小探頭插入病人的直腸。探頭會使用聲波來拍攝前列腺影像。

  • 磁力共振掃描

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病人接受磁力共振掃描,以獲得更詳細的前列腺掃描影像。磁力共振掃描影像亦可以幫助醫生,規劃透過微針穿剌抽取細胞組織作進一步化驗。

  • 活組織切片檢查

為確定前列腺中是否存在癌細胞,醫生可能會以活組織切片檢查從前列腺收集細胞樣本。前列腺活組織切片檢查通常使用一根細針插入前列腺以抽取組織,之後在實驗室中對組織樣本進行分析,以確定是否存在癌細胞。

前列腺癌期數及存活率

一般而言,本港普遍使用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第七版(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的TNM分期系統,以數字0至4期區分,期數愈大,表示腫瘤擴散範圍愈廣。與其他大部份癌症一樣,醫生通常會透過各種診斷成像檢測及活組織切片,按腫瘤的大小和數量(Tumor, T)、有否擴散至鄰近淋巴結的程度(Node, N)及擴散程度(Metastasis, M)為癌症分期,以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法。詳情可參閱癌症分期系統。

 

除此之外,前列腺癌的分期亦會視乎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的度數和上升速度及Gleason分數。前列腺癌組織經化驗後,病理學家會根據癌細胞兩種最常見的分化度,各給予由1至5的評分,所以總分是2至10分。Gleason分數越高,代表前列腺癌的生長速度和擴散的風險越高。一般7分以下的是屬於生長較慢的類型,而 7分或以上的便有較高風險。

 

若以分期及Gleason分數考慮,前列腺癌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為局部前列腺癌,即臨床第一及第二期,癌細胞完全局限在前列腺內,PSA及Gleason分數較低,病人可以接受根治性治療;第二類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即臨床第三期,癌細胞已入侵前列腺包膜或精囊,PSA及Gleason分數較高,但病人仍可接受根治性的手術或放射治療,但治療成功率較局部治療前列腺癌低,復發機會較高;第三類為擴散性前列腺癌,即臨床第四期,癌細胞已入侵膀胱、直腸、盆腔,或擴散至淋巴結、骨骼或其他器官,病人需接受舒緩性治療。

前列腺的五年存活率有多少?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不過,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但可用於幫助了解治療成功的可能性及比較治療的效果。

以下是前列腺癌的五年存活率:

SEER 分期五年相對存活率
未擴散腫瘤 接近100%
局部轉移 接近100%
遠端轉移30%
整體98%

前列腺癌治療方法

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衆多,大致可分為根治性治療和舒緩性治療兩種。根治性治療包括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手術、放射治療及積極監察。舒緩性治療則包括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舒緩性放射治療及保護骨骼的治療等。醫生會按照病人的年齡、癌症分期和整體健康狀況等因素作出考慮,病人亦可表達其意見及憂慮,以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不同的治療方法可能引發不同的副作用,有些情況下,亦可能會採用兩個或以上的治療方法互補,加強療效,同時降低復發和擴散的風險。

 

  • 積極監察

 

積極監察只適用於低風險的早期前列腺癌,醫生會以定期觀察及檢查的形式密切監測癌症,通常包括大約每6個月進行一次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血液檢查和每年至少一次肛門指檢,也可以每 1到 3年進行一次前列腺活檢和影像檢查。如果測試結果發生變化,醫生會與病人商討其他治療方案。

 

  • 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手術

 

前列腺癌手術包括切除整個前列腺及精囊,較嚴重的病人可能需要將盆腔的淋巴結切除作化驗用途。手術適用於治療未擴散的前列腺癌,但有時亦會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用於治療晚期前列腺癌。近年香港大部分前列腺癌根治手術會採用腹腔鏡式,或機械臂輔助腹腔鏡式微創手術進行。早期前列腺癌在根治手術後的十年,存活率可達95%,是非常有效的治療。

 

手術後常見副作用包括不同程度的小便失禁、尿道炎、傷口感染、勃起功能障礙及無法射精等。部份副作用有方法緩解,如小便失禁,病人術後可按醫護人員指示,每天持之以恒地進行骨盤底肌肉運動,鍛鍊骨盤底肌肉,可減少由於咳嗽、打噴嚏等引起的小便失禁,若問題持續,則可以透過手術修補。勃起功能障礙則可使用藥物輔助,或於陰莖海綿體內注射勃起藥物,甚至透過手術植入人工陰莖等。

 

  •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又稱電療),是透過對癌細胞發放高能量的輻射線,破壞癌細胞中的染色體,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放射治療在不同的癌症治療階段都可應用,有根治腫瘤、輔助治療、紓緩病情不適等效用。放射治療在未擴散前列腺癌可用作一線治療;或可配合荷爾蒙療法,治療局部轉移至附近組織的前列腺癌;也可在晚期前列腺癌用於舒緩病徵。以下兩種是比較常見用於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療:

 

  1. 體外放射治療(EBRT

進行體外放射治療時,儀器會從病人體外將高能量輻射射向前列腺癌細胞所在的位置。病人一般每週需進行五天治療,持續數週。近年有一些較新式的體外放射治療技術,適用於前列腺癌患者,包括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等。

 

 

  1. 體內放射治療

體內放射治療是在全身麻醉情況下,把微量含輻射的小珠粒植入腫瘤中,讓小珠粒在一段時間內慢慢釋放射線,以殺死癌細胞。由於小珠粒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輻射消散之後亦無須將小珠粒移出體外。

 

放射治療可能會在治療過程中引起副作用,包括尿頻、性功能問題、腸道功能問題(包括腹瀉、直腸不適或直腸出血)和疲勞等。這些副作用大多數會在治療完結後消失。

 

  • 荷爾蒙治療

荷爾蒙治療是一種抑制身體產生雄性激素睾酮的治療方法。由於前列腺癌細胞依靠睾酮生長,因此切斷睾酮的供應,便可減慢癌細胞的生長速度,甚至殺死癌細胞。

 

以下是幾種比較常用的荷爾蒙治療:

 

  1. 抑制身體產生睾酮的藥物

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 (LHRH) 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GnRH) 促效劑(Agonist)和拮抗劑(Antagonist)能夠抑制身體細胞接收產生睾酮的信息,使睾丸停止產生睾酮。

 

  1. 阻截睾酮到達癌細胞的藥物

由於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促效劑有可能在睾酮水平下降之前導致睾酮短暫增加,因此醫生有可能一併使用阻截睾酮到達癌細胞的藥物,即抗雄激素藥物,從而有效控制睾酮水平。

 

  1. 睾丸切除術

去除睾丸是最直接且快速降低體內睾丸激素水平的方法。但由於睾丸切除手術無法逆轉,病人宜跟醫生仔細商討當中利弊。

 

荷爾蒙治療通常用於治療晚期前列腺癌,以縮小腫瘤或減慢腫瘤的生長速度。部分情況下,醫生亦會在施行放射治療之前使用荷爾蒙治療,對付尚未擴散到前列腺以外的癌細胞,以縮小腫瘤並提升放射治療的療效。

 

荷爾蒙治療的常見副作用包括勃起功能障礙、男性女乳症、認知功能障礙和記憶力減退、體重增加和骨質疏鬆症等。這些副作用大多數屬暫時性,一般會在治療結束後消失。

 

  •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又稱化療)屬全身性治療,透過藥物溶入血液運行全身,有效對付由原發部位擴散到其他部位的癌細胞。化療的原理是殺滅一些快速分裂的細胞,由於癌細胞的分裂速度較正常細胞快,自然躲不過化療的攻擊。化療一般用於中、晚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例如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前列腺外並對荷爾蒙治療沒有反應的腫瘤。

 

很多病人都會聽說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如嘔吐、腹瀉、脫髮、疲倦等等,而抗拒接受化療,不過各種治療方案都有機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而且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其實近年化療藥物不斷發展,很多新型化療藥已經可以大為減少治療的副作用。前列腺癌病人在進行化療前,可以向醫生了解如何減輕治療副作用。

 

  •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的原理是重啟自身免疫系統,重新辨識並殺死癌細胞。免疫治療主要使用PD-1抑製劑和PD-L1抑製劑,令免疫系統可以重新殺死癌細胞或者令癌細胞不能再擾亂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

 

癌細胞的出現是因為腫瘤當中的PD-L1與T細胞受體中的PD-1結合,從而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殺死癌細胞。而免疫治療大致可分為兩大方式:

 

  • PD-L1療法:與癌細胞中的PD-L1結合,令其無法與T細胞受體中的PD-1結合。
  • PD-1療法:直接阻止癌細胞的PD-L1與免疫系統中的PD-1結合。

 

在進行免疫治療之前,患者可先進行PD-L1蛋白測試,確保身體對免疫治療有正面反應。

 

近年免疫治療應用於不同的癌症治療當中,多數用於晚期前列腺癌治療。近年亦有研究顯示,免疫治療在部分前列腺癌患者之中取得成效,而且可以透過增強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對癌細胞作出攻擊,不過仍有一定副作用。前列腺癌適用的免疫治療藥物包括「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PD-1抑製劑,通過阻斷 PD-1蛋白,增強對前列腺癌細胞的免疫反應。

 

常見的免疫治療副作用包括咳嗽、出疹、食慾不振、關節痛等,較嚴重的話亦有機會出現肺炎、肝炎、腸炎或荷爾蒙失調等自身免疫反應,攻擊健康細胞。

 

即使免疫治療的副作用相對較輕微,但前列腺癌病人在接受任何治療前,應該先諮詢醫生意見,以及充分了解有可能面對的治療情況。

 

  • 標靶治療

人體每個細胞都有兩組DNA,假若DNA因為化學物、紫外線等各種原因受損,人體在正常情況下便會透過兩種機制修復受損DNA,第一種是透過細胞內PARP蛋白負責修補單一DNA,第二種則是透過BRCA蛋白同時修補兩組DNA。不過,若然患者帶有BRCA基因突變,BRCA蛋白便無法有效修補受損DNA,惟PARP蛋白卻會繼續修補其中一組DNA,致使癌細胞繼續生長分裂。

 

PARP抑制劑的原理旨在抑制PARP蛋白的修補能力,阻止PARP蛋白修補單一DNA,當癌細胞的兩組DNA都出現受損的時候,PARP蛋白及BRCA蛋白皆無法作出修補,促使癌細胞凋亡。

 

PARP抑制劑的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疲勞、食慾不振、貧血、便秘、皮疹、咳嗽、呼吸急促等。極少數情況下,標靶治療會增加血癌風險,例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或急性髓性白血病。

 

  • 前列腺癌骨轉移的治療

轉移性前列腺癌大多會先轉移至骨骼,繼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骨轉移的常見併發症包括疼痛、骨折等,患者亦有可能出現脊髓壓迫症或高血鈣水平,構成生命危險。

 

除原本的抗癌治療外,醫生一般會為骨轉移病人處方止痛藥,而受癌細胞侵蝕的骨骼部位可考慮接受放射治療,以舒緩痛楚。此外,若癌細胞轉移至脊柱便需要特別留意,皆因骨腫瘤有機會壓迫神經線並影響活動能力,而放射治療則有助減輕脊髓壓力,減低癱瘓風險。

前列腺癌治療後的護理

雖然患者在完成治療後仍有復發風險,但只要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患者仍可以提升整體存活率。前列腺癌患者完成治療後,可留意下列事項,減低復發風險:

 

  1. 定期檢查

患者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須定期復診,讓醫生跟進患者的病情,並密切監測康復進度。一般情況下,患者可於治療後首五年內,每六個月進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若未有任何異常徵兆,便可以減低檢查密度至每年一次。如病人未有切除前列腺,便有可能需要接受直腸指檢。若果在檢查時有任何可疑的症狀或檢查結果,則需要進行其他影像學檢查。如病人有任何不適,可視乎醫生專業意見,評估是否有需要作進一步檢查,務求及早找出病因,及時治療。

 

  1. 留意病徵

病人應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突然出現不適,例如持續咳嗽、胸口痛、呼吸急促,甚至骨痛、頭痛、發燒等 ,並持續一段時間,以確認是否前列腺癌復發的病徵。

 

  1. 保持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

完成治療後,前列腺癌患者需要一段時間讓身體復原,患者應該養成充分休息、定時運動、均衡飲食的習慣,有助提升身體免疫力,減低前列腺癌復發風險。

 

相關文章

    • 11/03/2021
    • 0
    預防前列腺癌的法寶

    預防前列腺癌的法寶

    前列腺癌是香港第四常見癌症,2018年約有2200新症及約470人死亡。前列腺癌病發率隨年齢增加,50歲以上發病率迅速增加,80%以上都是65歲以上人士。

    了解更多
    • 15/09/2020
    • 0
    前列腺癌患者 可植假體重振雄風

    前列腺癌患者 可植假體重振雄風

    有進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的患者術後出現不舉,影響性生活及婚姻關係,因此令不少患者做手術前猶豫不決。男士若術後陰莖無法勃起,可透過陰莖假體植入,恢復陰莖功能。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