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滴》確診未期肝癌 幸沒放棄治療
新療法成功將癌細胞「清零」 現年60多歲的昌哥(化名)2021年中,體重持續下降,食慾和睡眠質素均欠佳,洗澡時
肝癌是本港第3號癌症殺手,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患者發現腫瘤時往往因確診太遲,導致腫瘤變得極大或已擴散。60歲的昌哥是肝癌晚期患者,他曾被斷言僅剩半年命,一度打算放棄治療;所幸後來接受「免疫組合治療「,成功於1年多時間里將腫瘤縮小。對於醫生及家人於患病期間的悉心照料,昌哥感激不已。
沖涼摸到粒狀硬物
昌哥因工作原因久居內地,故先於內地進行電腦(CT)及正電子(PET)掃描,發現右肝腫瘤出現一個達16、17釐米大的腫瘤,並已轉移兼入侵右肝靜脈、下腔靜脈及上腹淋巴結,確診為癌症第四期,屬於晚期肝癌;其肝癌指數甲胎蛋白(AFP)高達82,200ng/mL,大幅超出正常數值(少於7ng/mL)。昌哥坦言,當時內地醫生見到報告後,斷言他無論做任何治療,最多都只有半年命,因此拒絕提供治療。
昌哥日前接受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邀請,分享抗癌經歷。本身為乙型肝炎帶菌的昌哥,一直未有服用抗病毒藥物,也無定期進行篩查;到2021年初,他某日洗澡時發現肝部位置有粒狀硬物「頂住」,狀甚奇怪。想到身邊亦有親友因肝癌離世,加上上腹開始出現痛楚,因此他與親友討論後決定求醫。昌哥因工作原因久居內地,故先於內地進行電腦(CT)及正電子(PET)掃描,發現右肝腫瘤出現一個達16、17釐米大的腫瘤,並已轉移兼入侵右肝靜脈、下腔靜脈及上腹淋巴結,確診為癌症第四期,屬於晚期肝癌;其肝癌指數甲胎蛋白(AFP)高達82,200ng/mL,大幅超出正常數值(少於7ng/mL)。昌哥坦言,當時內地醫生見到報告後,斷言他無論做任何治療,最多都只有半年命,因此拒絕提供治療。
得悉噩耗後,昌哥已做最壞打算,打算放棄治療。惟身邊親友一直鼓勵他多作嘗試,更建議可以嘗試到香港,找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醫生求診,至少瞭解一下是否還有新的治療方案。
初試標靶治療未如理想
昌哥指自己回港求醫時,身體已經快速惡化,背部劇痛令他難以行走。潘教授瞭解他的病情後,再轉介紹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腫瘤科張寬耀醫生為他制定治療方向。初時昌哥因腫瘤過大無法進行切除手術,故先嘗試口服標靶治療,可惜效果未如理想。
直到2022年2月,昌哥再嘗試使用香港新型的免疫組合治療。他稱服藥期間無任何不適,只感到些許疲憊,期間更每日堅持做運動,保持正面且積極的態度來對抗病情。結果病情於2個月後出現明顯改善,AFP指數由82,200ng/mL大點至1.8ng/mL,右肝腫瘤縮至10釐米,腫瘤周邊活躍性大大減弱,其他轉移症狀全部消失,肝臟功態亦維持良好。
醫生經過評估後,最終於2023年3月為昌哥進行切除手術。術後昌哥恢復良好,癌細胞完全消失,只剩下周邊發炎反應,而肝功能狀況亦正常。切除腫瘤後,醫生繼續採用免疫組合治療以徹底消除潛伏癌細胞,如今昌哥肝癌指數已回落到0.6ng/mL以下;9月初再進行CT掃描時,腫瘤已完全受控、成功「清零」,加上肝臟具再生能力,經休養後亦已恢復原形。對此,昌哥大嘆自己恍如重生,對醫生及親妹於患病期間的悉心照料表示無限感激。
身為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的潘冬平教授,以及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榮譽司庫張寬耀醫生於分享會指出,肝癌於香港致命癌症排行第3位,佔癌症死亡總數的9.6%,於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5位。
潘教授解釋指,患上肝癌的風險因素,除了肝硬化、脂肪肝、飲酒過量、進食受黃曲霉毒素污染食物、糖尿病及吸煙等原因外,乙型肝炎帶菌者患上肝癌風險,亦可較一般人高出100倍。由於乙型肝炎帶菌者可經由母體傳染嬰兒,有不少患者未必知道自己是帶菌者,因此未有定期進行相關檢查;加上髒內部沒有痛覺神經,而肝癌生長速度快,腫瘤約3個月便可變大一倍。因此不少患者在感覺不適時腫瘤已變得過大、甚至已經擴散,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他強調,乙型肝炎患者應每半年進行驗血及超聲波檢查。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本港約有6%人口,即約40萬人患有乙型肝炎,其中有15%至40%患者長遠會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而本港肝癌個案中,約75%至80%案例與乙型肝炎相關、3%至6%與慢性丙型肝炎相關,另有0.4%至3%人同時感染乙型及丙型肝炎,成為肝癌變得常見又容易致命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潘教授續指,一般肝癌早至中期患者會採用「手術切除」作為肝癌痊癒性治療(curative treatment)的首選方案,惟「手術切除」方案需要符合以下3大條件:
惟因為肝癌生長速度極快,加上腫瘤超過5釐米後癌細胞極易進入主門及下腔靜脈,患者往往太遲發現,導致只有約五分一患者適合做手術。除此之外,假如患者腫瘤小於5釐米,亦可以使用「射頻消融」,作為另一種痊癒性治療方案。
潘教授表示,醫學界一直致力研究,如何令到身處中、晚期肝癌、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通過 「免疫治療」讓期數下降(Down-Staging),令腫瘤變得可手術切除,增加痊癒希望。
張醫生解釋指,對於中晚期肝癌、已無法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目前公認的一線治療包括「免疫治療治療」,治療以「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激活自身免疫能力對抗癌細胞,配以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來到壓制腫瘤生長、阻斷營養補給,有助藥效更好地進入腫瘤。
张医生续指,据外国相关研究指出,中期肝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治疗」的第3期研究结果显示,有43%患者肿瘤对于治疗组合有反应(Response rate),肿瘤出现缩细效果,其中11%患者甚至出现完全反应率(Complete Response rate) ,肿瘤完全消失。
对于治疗组合有反应(Response rate)患者,在治疗后癌症降期,之后配合痊愈性治疗,例如手术、消融、高选择性栓塞化疗(Atezo+Bev Curative)等,有35%患者肿瘤消失,其中23%患者甚至无需用药,达到肿瘤「清零」。张医生及潘教授呼吁肿瘤过大或已出现扩散、无法进行切除手术的患者,建议多与医生商讨更多治疗选择,不要轻言放弃。
潘教授表示,以往肝癌一向出名難醫 ,屹今其實亦無任何化療藥有效,而「免疫組合治療」的副作用少、數據又比標靶藥效果高出許多;相較其他癌症以化療藥治療達到相同效果,卻令到身體功能受損、數值變差。這種新治療方法可令患者保存肝功能之余,亦有效改善病情,於醫學研究上屬相當大突破。
「免疫組合治療」於香港實施約2年左右,屬於較新的新治療方法,目前約200名患者正使用。潘教授指,傳統概念可能認為,癌症一旦擴散便無法醫治,不少病患可能未必想到仍有機會可以醫治,以為只能「拖時間」,加上癌症藥物又都較為昂貴,因此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決定。醫管局於年初已將「免疫組合治療」納入「安全網」,經濟負擔較大患者可以有新選擇;相信未有將有更多患者,有機會使用到這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