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瘡會變大腸癌嗎?
痔瘡和大腸癌兩者部分病徵相似,但其實是兩個成因完全不同的疾病,患痔瘡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如大便帶血,應及早求診,讓醫生去分辦,及早進行治療
了解更多不少市民都會將癌症診斷(Diagnosis)與癌症篩查(Screening)歸納為癌症檢查,但其實兩者大有不同。
簡單而言,癌症診斷是指一些已發現懷疑症狀的人士,透過不同診斷方法,如驗血、驗尿、影像診斷、活組織抽檢等,分辨症狀是否由癌症所引致;如確診癌症,可透過診斷方法找出癌症源頭及識別癌症期數,以便規劃後續治療方案。而癌症篩查則泛指未出現任何癌症症狀的人士,透過定期身體檢查,偵測身體有否出現病變徵兆。此目的是及早開展治療,提升治愈率及存活率。
如市民發現懷疑症狀,建議先向您的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醫生求診,醫生一般會先查詢您的個人及家族病史,了解您的症狀,並進行簡單臨床檢查,再決定是否需要轉介作進一步診斷檢查。
本中心提供多項癌症診斷服務。如您已經取得醫生轉介信,請將轉介信透過WhatsApp發送至(852) 6168 9195,我們的醫護人員會根據轉介信上列明的檢查詳情,為您提供報價及安排預約。以下我們會介紹各種癌症診斷的方法。
常見的癌症診斷方法一般包括常規檢查,例如驗血、驗尿,以及影像診斷、活組織檢查和基因檢測。除了診斷癌症,這些診斷方法亦可用於找出癌症源頭、癌細胞種類、分辨癌症期數、辨別癌細胞是否出現擴散跡象、規劃治療方案、於治療期間監測治療成效,及於癌症患者康復後監測復發跡象。以下為大家略作講解各項診斷方法的用處及特性:
一般的癌症常規檢查包括:
上述檢查在一般私家醫院及醫療中心均有提供。值得注意的是,現時坊間有不少體檢套餐聲稱可「抽血驗癌」,透過為市民驗血,量度血液中的腫瘤標記或癌指數,但市民需明白單憑癌指數並不足以作為診斷或排除患癌之用。事實上,癌指數一般不會用作診斷癌症,反而較常應用於監測癌症的治療成效,甚或監測患者康復後的復發跡象。除癌症以外,身體其他因素亦有可能導致血液中的癌症指數出現異常,例如急性肝炎、尿道炎,甚至女士懷孕亦有機會令檢驗出的指數升高。市民應避免利用癌指數作爲癌症篩查的方法,如已接受癌指數檢測亦切忌自己解讀,如有問題,應尋求醫生專業意見。了解更多甚麽是癌指數
癌症的影像診斷方法一般包括超聲波、電腦斷層掃描、正電子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掃描。各項影像診斷方法的特點各有不同,患者可咨詢醫生意見,根據實際需要而在癌症診治的不同階段,選取最合適的檢查方案。
在大多數情況下,醫生需要進行活組織檢查以診斷癌症。醫生會從病人的身體抽取病變組織,再交由病理學家利用顯微鏡觀察組織特性,判別病變組織是否屬於癌症。
醫生一般會透過以下幾種方法抽取活檢樣本:
活組織檢查除了可以判別組織是否帶有癌變,亦可以檢測病變組織是否帶有特定基因突變。近年亦興起「液體活檢」技術,可透過化驗血液中的游離DNA去檢測基因突變,從而為癌症病人以配對適合的標靶藥物,除過程較快捷和成本較低之外,亦免卻癌症病人接受活檢的不便,尤其適合一些年長體弱或不適宜接受手術的患者。不過,現時液體活檢的靈敏度(sensitivity)仍有一定限制,更傾向是一套輔助傳統活組織檢查的工具。
癌症病人接受液體活檢或傳統抽取活組織後,可透過次世代基因排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同時檢測數以百計的致癌突變基因,幫助癌症病人尋找合適的標靶藥物,對症下藥以提升療效。
大腸癌篩查方法主要有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兩種。前者為檢驗糞便是否藏有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而大腸鏡檢查則讓醫生能清楚觀察大腸內情況,如發現有瘜肉,可直接在檢查過程中切除或抽取活組織作化驗。
如屬大腸癌低風險群組,50歲以上人士建議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又或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有吸煙習慣等高危因素者,則應考慮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目前,香港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
常見的乳癌篩查方法包括乳房超聲波掃描,以及二維或三維乳房X光造影。乳房X光造影能有效發現未形成腫瘤的微鈣化點,而乳房超聲波掃描則可作為輔助,進一步了解腫塊的性質。根據香港政府轄下「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
子宮頸癌篩查方法主要包括: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檢測,以及子宮頸細胞檢驗(又稱子宮頸抹片或柏氏抹片)。進行篩查時,醫護人員會將一個窺器放進女性的陰道內,然後用刷子於子宮頸的表面抽取樣本作化驗。根據香港政府的建議,25至64歲而曾有性經驗的婦女,應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
如有任何關於癌症診斷與篩查的疑問,歡迎透過 WhatsApp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