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产的悲歌
随着香港步入流感高峰期,公立医院再度陷入人满之患。事实上,漫长的轮候时间亦发生在公立医院的癌症患者身上,不少来自中产的患者,原以为公立医院免费提供所有癌症治疗的药物,宁愿冒着耽误病情的风险苦候,直到后来才知道,即使在公立医院接受治疗,不少癌症新药仍须自费,令他们大失预算。
曾有一名年轻癌症患者,事业如日方中,既拥有自己的公司和物业,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对子女就读国际学校,太太则专心相夫教子,可谓是人生胜利组。惟在人生巅峰之时,他确诊患有肺癌第四期,工作能力逐渐被癌魔吞噬,公司运作更陷入瘫痪,漫长又惊人的治疗费用,顷刻令他耗尽积蓄。
癌症药物一日千里,本是病人的福音,但不少疗效显著的新药,仍未被医管局纳入药物名册,即使已纳入名册,亦须用者自付。上述这位病人原以为从私家转到公立医院后,能够减轻经济负担,但因为他服用的标靶药属自费药物,最终只好卖楼应付昂贵的治疗费用,令他面临负债危机。他既想用尽一切方法延长寿命,陪伴子女成长,又自觉是家庭的负累,终日忧心忡忡,挣扎于应否继续治疗的矛盾之间。
这些令人心酸的中产悲歌,每天也在上演。尽管患者可向撒玛利亚基金或关爱基金申请资助自费药物,但入息审查门槛高,中产人士难获全数资助。曾有患者诉说,宁愿早日离世,至少可让家人获得保险赔偿。
本港的肿瘤治疗服务未臻完善,鼓励大家未雨绸缪,要有周详的医疗保险或积蓄储备,即使患上癌症,亦有足够资源奋力应战。
原文刊载于都市日报
Leave a r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