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开脑癌神秘面纱! 跨专科协作提升疗效
脑癌并不常见,加上脑部为主宰身体的器官,令「脑癌」两字更添恐惧与神秘。目前脑癌治癒的机率高吗?「开脑」手术是否危险?临床肿瘤科曾伟光医生与神经外科专科陈秉汉医生将为你揭开脑癌的神秘面纱!
脑癌徵状容易与中风混淆
曾医生解释,脑肿瘤可以分为原发性和扩散性。原发性脑癌并不常见,而扩散性脑癌多源自肺癌、乳癌和肠癌。同时,脑肿瘤亦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而且不会入侵周遭组织,最常见的一种为脑膜瘤(Meningioma),几乎不会随著时间推移变成恶性。至于脑癌则泛指恶性脑瘤,其生长会较失控而迅速,并会侵蚀附近组织。恶性脑瘤近80%为胶质瘤(glioma),当中有70%为星形胶质瘤(Astrocytoma)。
由于脑部的不同区域控制身体不同地方,所以根据肿瘤位置,出现的徵状也有所不同,视力、四肢活动、认知能力等都会可能因脑瘤而受损,而头部胀痛是较普遍的徵状。曾医生强调,虽然中风同样会影响手脚活动,但中风导致的麻痺是突发性的,而脑癌则会逐渐影响身体。如能及早发现,早期脑癌治癒率可高达六成,但由于脑瘤通常要到4至5厘米般大尺寸才会出现病徵,所以一半以上病人在发现患脑癌时已不幸为第四阶段。
曾医生补充,由于脑癌几乎不会扩散到其他地方,所以不会以扩散与否来划分早、晚期。虽然与其他常见癌症类似,都分为四个阶段,但脑癌以癌细胞的形态和生长速度划分,而第四阶段指病情已发展至中后期。目前已知的脑癌成因不多,辐射是少数已确定的风险因素,但对于手机辐射是否风险之一,曾医生指到现时为止仍然未有可靠的研究数据能够证实两者关联。
手术加化、电疗对付脑癌
脑癌主要靠手术治疗,再配合术后化、电疗减低复发风险。曾医生忆述,曾有患者担心手术会影响脑部功能,因此不愿接受治疗。他指若然病人放弃治疗,肿瘤生长速度更难以受控,且速度会更快,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所以在情况许可之下,医生仍然会劝喻患者积极治疗。不过,曾医生直言第四阶段脑癌根治机会相当微,即使用尽各种治疗,最后大部分仍会复发。
虽然近年免疫治疗在治疗癌症上大有突破,但无奈大部分脑癌病人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欠佳。所以近十年来,治疗第四阶段脑癌的标准流程并无改变:手术后接受六星期电疗与化疗,再服用半年口服化疗药。虽然如此,曾医生指最近香港引入了一新技术,以每天戴12小时的电磁场头套代替口服化疗药,患者平均存活期从16个月增加至21个月。
高科技辅助仪器提升手术精准度
脑部作为人体主宰,不少市民对于「开脑」难免心存畏惧。陈医生指以往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准确定位,得悉肿瘤位置。因为脑部有很多神经线,手术伤口要尽可能细小,让患者康复进度更理想。陈医生指理论上脑部手术的确有影响脑部功能的风险,惟现时有不少辅助仪器可以提升手术精准度,令手术过程更安全。
陈医生表示,脑肿瘤切除手术流程并不繁複,医生一般会在手术前先为患者进行磁力共振扫描,再把影像输入手术导航机,得出肿瘤的准确位置。进入手术室后,病人会先接受全身麻醉,医生会以特别仪器固定病人的头部于手术床,提升手术准确度。为了避免误差,在手术过程中亦会有即时的超音波仪器和导航机一直监察肿瘤位置。其中一种特殊手术方式会在病人半清醒时进行,能够避免伤害脑部重要区域。陈医生举例若然肿瘤接近语言区位置, 就会让病人一直说话,同时测试该区电波,再三确认该区不属于语言区才下刀,将损害病人身体机能的风险降到最低。
陈医生指,绝大部分病人皆适合进行切除脑肿瘤手术,只有少数年事已高、身体虚弱的病人未必适合,这些病人或需靠电疗作纾缓治疗,以纾缓不适和维持生活质素为目标。至于一些不能够接受全身麻醉的病人,虽可考虑局部麻醉,但也不是最理想的方案。另外进食薄血药的病人或会有较高的手术出血风险,要先改善身体情况才能进行手术。
跨专科协作 完善治疗方案
另外,有部分病人未能透过手术将肿瘤完全割除,需先抽取肿瘤活组织作检验。一般而言,活体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针穿过头皮、头骨作抽取;二是利用手术开伤口割除。陈医生指如情况许可,针穿会是首要选择,因为对病人伤害较低。但用针的限制是拿取的样本会较少,若然需要多份样本检验细胞,此情况就需要以手术进行。
在成功拿出样本后,医生会即时啓动急冻切片程序,将样本送往化验室,并于30分钟内检验肿瘤性质,准确度高达90%。了解肿瘤的性质之后,神经外科医生会与肿瘤科医生一起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陈医生强调,处理脑瘤并不能单靠一位医生完成,需要不同专业团队如麻醉科、神经外科、肿瘤科、放射科等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完善治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