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课堂 | 阿斯巴甜被列为2B类致癌物,还能不能与“零糖”友好相处了?
阿斯巴甜作为一种人造甜味剂,具有甜味高(甜度是蔗糖的 180-200 倍)、热量低的特点,经常被添加至无糖或低糖饮料中:如某些品牌的零度系列可乐、零糖果汁等等。
近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
IARC 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 IARC 2B 类),JECFA 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 40 毫克。
网友们纷纷表示:“ ???” “ 饮料都不能喝了吗?”
大家先别着急,小编带着大家细品,究竟还能不能继续喝无糖代糖饮料!
阿斯巴甜是什么?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种低热量的人工甜味剂,也被称为甜蜜素,学名又称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它是由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甲酰胺组成的化学物质。
阿斯巴甜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人工甜味剂之一,被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中,以提供甜味而不增加热量。它的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但热量只有蔗糖的约1/200。
因其较高的性价比,阿斯巴甜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饮料中,如减肥饮料、口香糖、冰激凌和乳制品等。一些知名品牌,也都用在了无糖/代糖的产品中。
然而,当阿斯巴甜被爆出“可能致癌”的消息后,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应。大家显然无法接受,多年好友一夜之间竟成为健康的敌人。
阿斯巴甜真的危险吗
IARC 的危害确认工作,是通过确认一种物质的具体特性及其造成危害(即癌症)的可能性来了解其致癌性的首个基本步骤。IARC 分类反映了某种物质是否会引起人类癌症的科学证据的强度,但它们并不反映在特定暴露水平下发生癌症的风险。IARC 危害评估考虑了所有类型的暴露情况(如饮食暴露、职业暴露)。
IARC 有四个分类级别:对人具有致癌性(1 类)、对人很可能致癌(2A 类)、对人可能致癌(2B 类)和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3 类)。每个级别都是根据证据的力度来确定的。



2B 类是最高 4 个级别中的第三级,并且通常用于存在有限但不令人信服的人类癌症证据情况或具有令人信服的实验动物癌症证据情况。



根据IARC的分类,平时我们吃的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登上了这个“2A类”的榜单,烟、酒、槟榔更是被列为“1类”,2A类致癌物的油炸食品,很多时候大家也是照吃不误,相比于这些,阿斯巴甜的“2B类” 仿佛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完成膳食暴露评估后,JECFA 得出结论:「摄入阿斯巴甜与人类癌症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并不令人信服。」根据目前的膳食暴露估计,JECFA 得出结论,膳食中摄入阿斯巴甜不会造成健康问题。IARC也给出了阿斯巴甜的推荐食用剂量:“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40mg/kg”。
如果按照正常成年人65kg的体重来计算,也就是说一个60kg重的人,每日摄入量不应超过2600mg,,一罐500ml的零度可乐大约含有180mg的阿斯巴甜,换算一下,也就是说,我们成人每日摄入量最大不超过14瓶可乐,即使是孩童,也需要达到7瓶左右的摄入量。



目前,中国对各类食品添加剂都有着明确的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也指明了各个食品类目中阿斯巴甜的添加量上限,对此也不需要过分地担心害怕。
没有危险≠绝对安全
代糖的健康问题始终备受关注,也始终争论不一。阿斯巴甜高糖低热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它是完全健康的。
近年来不少文章发现阿斯巴甜摄入过多也可能存在健康风险,例如 ”大量摄入阿斯巴甜会使整体患癌风险以及肥胖相关癌症风险提升15%“,一些研究则认为”服用高剂量的阿斯巴甜可能会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个别人群可能对阿斯巴甜过敏或有不良反应。例如,对苯丙氨酸酶缺乏症的人可能无法代谢阿斯巴甜中的苯丙氨酸,从而导致苯丙氨酸积累。
而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5月份也发布过一则指南,表示不建议使用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等非糖甜味剂控制体重。现有证据表明,非糖甜味剂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长期益处,反而可能带来许多潜在的不良影响,比如引发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总而言之,非糖甜味剂在减少糖摄入和管理特定疾病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适量使用并均衡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比如偶尔喝一次无糖饮料或吃一点代糖零食,我们的健康并不会因此受损,想要借助代糖来达到减肥的效果是行不通的,从营养师的角度来看,还是少吃为妙,多动为好。
Leave a r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