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医「病」更要医「人」 细说癌症患者的动人故事
医学发展延长了不少癌症患者的寿命,但仍然有部分患者完全康复的机会渺茫。有人选择咬牙力撑,亦有人随遇而安,在生命的质和量之间作出取捨。
「晚期癌症治疗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重要是尊重和支持病人的决定,毕竟有病的不是我、不是他的家人,是他自己。」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饶家栋医学博士行医多年,见尽末期病人的治疗选择。「当路走到最后,让病人能有尊严、如睡著般安详离世,是我作为肿瘤科医生的最后责任。」
患者拥自主权 进取治疗非唯一
「第四期大肠癌不一定是绝症。若癌细胞只是转移至肝脏,可先用化疗和标靶药令肿瘤缩小,再以手术切除。事实上,有近两成的末期大肠癌患者能完全康复。若癌细胞已扩散至脑、骨或肺,病人仍可放手一搏,接受进取的治疗,但亦可选择纾缓治疗,在保持生活质素的前提下延长寿命。」饶医生指癌症的治疗方案多样化,患者有较高自主权。「有人不怕辛苦希望延长寿命,亦有人只想好好过馀下日子。我们的责任是给予客观建议,告诉病人每个治疗方案的利弊。」饶医生强调,进取治疗并不是晚期癌症的唯一选择,病人可为自己做主。
分岔路前 患者的無悔抉擇
作为肿瘤科医生,见尽生离死别,饶医生深刻体会到,「有时候不是寿命越长越好,美好的光阴更为重要。」他曾诊治一位患晚期大肠癌的81岁伯伯,虽然现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已大爲降低,但伯伯仍坚决拒绝接受治疗。「他只问了我一句『仲有几耐命』,得知还有一年后,他已很满足。他说只想和满堂儿孙聚首,快乐地过最后一个农曆新年。」顺理成章地,伯伯选择了纾缓治疗,舒服渡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另一边厢,也不乏奋斗到最后一刻的年轻勇士。「曾经有位34岁男士确诊第四期肠癌,他希望看到当时两岁的儿子进幼稚园。」病人为此一直承受药物的副作用,无奈两年后出现抗药性,已再无有效治疗方案。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跟饶医生表达自己的遗愿,让他尽父亲最后的责任,带家人去一次旅行。「当时病人有肚积水,肺转移亦让他身体虚弱,于是我为他设计药物疗程,好让他能精神饱满地去旅行。」在三日两夜的台湾游中,病人抱著儿子在中正纪念堂拍了一张全家福,了却心愿,数星期后无憾离世。
另类祝福-为自己的生命倒数
谈及生死,饶医生不忌讳地笑得豁达。「打开报纸,每天都有人因意外逝世,有时候连一声再见也没有机会说出口。与此相比,晚期癌症大概是不幸中的一种祝福,至少病人知道自己剩下多少时间,可以在生命的限期里了却心愿。」说起癌症病人的遗愿,饶医生不禁又缓缓说起另一个令他难忘的感人个案。曾经有一名孕妇在怀孕时发现患上晚期肠癌,但因临盆在即又坚持喂哺母乳,只选择接受纾缓治疗。「她在状态稍佳的日子中录製了不少影片,并製作成时间锦囊,让女儿在将来生日、成年、结婚等大日子重温片段,时刻感受母亲的温暖。」
喜欢医「人」多于「病」 寄语:互信互爱
问及饶医生为何对肿瘤科充满热诚,他毫不犹疑回答:「因为我们不只是医『病』,而是医『人』。除了患者的身心,还要照顾其家人的情绪。所以我常常说,如果我是他的肿瘤科医生,我就是他一辈子的肿瘤科医生。」 饶医生鼓励患者与家人打开心扉沟通,并要得到共识。无论选择了哪条路,都要互信互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