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疗技术日新月异 增加治疗成效 大减严重副作用
以往,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癌症等同绝症,病房里总是充斥著不安、绝望的氛围。20多年前,有位初出茅庐的实习医生,就深深被一名13岁的末期癌症个案所撼动,决心成为临床肿瘤科的专科医生。数十年间,透过不断的临床治疗及研究,他见证著治疗方法、药物、技术及仪器等方面的进步,改写了很多病人的命运。谈到这一切,眼前的临床肿瘤科专科曾伟光医生,深信日后癌症治疗会更进一步,病人将可得到更妥善的治疗。
放射治疗(电疗)是癌症疗程中的重要一环,作用为以高能量辐射杀死癌细胞,达致控制病情之目的。曾医生指出,昔日的放射治疗仅能作二维(2D)放射,在规划电疗过程时,以参考X光平面影像为主。由于二维放射的范围难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形状调整,容易令肿瘤附近的正常组织吸收过多辐射,带来后遗症。「以头颈癌来说,即使是一颗仅数厘米的颈部肿瘤,在过往2D技术的局限下,患者整条颈部也得接受电疗,可想像影响范围之大。」
为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破坏,医生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只能减低电疗剂量,变相削弱电疗效用。幸运的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三维适形放射(3D-Conformal)技术,能准确定位肿瘤及量度肿瘤大小等,再把辐射集中于肿瘤位置,大大提升疗效。
电疗疗效提升 同时减少副作用
放射治疗(电疗)是癌症疗程中的重要一环,作用为以高能量辐射杀死癌细胞,达致控制病情之目的。曾医生指出,昔日的放射治疗仅能作二维(2D)放射,在规划电疗过程时,以参考X光平面影像为主。由于二维放射的范围难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形状调整,容易令肿瘤附近的正常组织吸收过多辐射,带来后遗症。「以头颈癌来说,即使是一颗仅数厘米的颈部肿瘤,在过往2D技术的局限下,患者整条颈也得接受电疗,可想像影响范围之大。」
为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破坏,医生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只能减低电疗剂量,变相削弱电疗效用。犹幸,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三维适形放射(3D-Conformal)技术,能准确定位肿瘤及量度肿瘤大小等,再把辐射集中于肿瘤位置,大大提升疗效。
从前的电疗多会採用人手调较放射范围,不时需要放射治疗师或医学物理学家帮忙;不过曾医生表示,随著科技进步,现时已可交由电脑为病人初步计算电疗的范围和剂量,而释放辐射的方向亦不再局限于平面,例如可360度从不同方位发放辐射,可更精准及全方位地将电疗能量射向肿瘤。「仪器能按需要而加大或减少辐射份量,也可改变速度,亦可随位置变更辐射强度,对控制肿瘤生长及减少正常组织的破坏极有帮助。」
医学技术的进步绝不仅于此。进行电疗时,必须预留一定的边缘位置(radiation margin),曾医生解释这是在电疗范围内、可见肿瘤以外的正常组织界限,目标为彻底杀灭癌细胞,避免再次复发。昔日的界线约1至2厘米,今日已可收窄至0.5至1厘米,对健康组织伤害减到最低之馀,又能确保杀灭最多癌细胞。「伽马刀的电疗技术,更可用于脑癌扩散的肿瘤,范围小至1毫米。」有研究指,3D电疗的复发率低于2D,故已成为现时电疗新趋势,尤其是一些须作精准电疗的癌症,如鼻咽癌等。
过往鼻咽癌电疗可致瘫痪
20年前,由于电疗范围大、能量较难控制,所以鼻咽癌患者接受电疗后会有不少副作用,如因软组织纤维化而大幅降低颈部转动幅度,亦可影响上下牙骹的开合度,致患者不能进食,需要靠助胃喉。另外患者可能口水分泌不足,经常口乾及容易蛀牙。较严重的情况为损害第一、二节的颈椎,令患者长期头痛,更甚者导致颈椎移位而瘫痪,或是损害脑叶,令记忆力下降、性情大变,甚而出现幻觉。「曾有病人因脑部错乱,覆诊时大吵大闹,以为医生想『电死』他。更有患者于第二次电疗时,因动脉抵受不住辐射而断裂和喷血,可说是九死一生!」
虽然过往电疗副作用甚多,但十多年前的时候,二期鼻咽癌的治愈率已可达八成以上,不过曾医生坦言,当时副作用确实吓怕不少患者。「还记得其中一位患者选择逃避,及后再次求诊时,病情已届四期,癌症扩散至眼部神经附近,电疗范围必需包括眼神经,病者因而失明,相当可惜。」曾医生指昔日为避免严重副作用,患者仅会接受六星期半的电疗,幸好随著技术提升,患者现已可进行七星期电疗,亦甚少出现严重副作用,九成患者可重回正常生活。



曾医生坦言,数十年前初入行的时候,难以想象肿瘤科能够取得今时今日的成就,直言病人的支持和鼓励是他一路走来的最大动力。
免疫治疗为中晚期患者带来希望除了电疗,药物的进步亦惠及病人。「记得有位60岁的肝癌患者,由于不适应标靶药的副作用,遂改为接受免疫治疗。于首次疗程后,病人已毋须再坐轮椅,半年后癌症指数更恢复正常,直到一年后的今天,暂时仍无复发迹象,我与病人皆十分鼓舞。虽然个案属个别例子,但与以往癌症扩散后, 患者认为自己『冇得医』的情况已大相迳庭。」
免疫治疗的出现,有可能令末期癌症由绝症变成长期疾病。于未来10年, 曾医生更认为免疫治疗将成大势所趋,并将有更多混合其他治疗方法的方式,百花齐放,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
见证著肿瘤科发展一日千里,曾医生笑言要经常提醒自己温故知新,将最新的治疗方法带给病人,为更多癌症患者谋求福祉。
Leave a r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