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阳”风波席卷?咽喉炎的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五一假期过后,不少人总觉得喉咙有东西在“作怪”,话题 #全国都在咽喉炎吗# 更是频频冲上各
了解更多鼻咽癌是发生在鼻咽部位的癌症,由于鼻咽位于鼻腔后方和喉咙后面的上方,一般需要透过内窥镜才能检查清楚,加上鼻咽癌的部份病征与呼吸道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以致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届晚期。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数据,在2018年确诊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确诊时属于第一期,有超过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确诊,影响治疗成效。
鼻咽癌的病发率有地区性,中国尤其华南、广东地区一带的病发率明显较高,故鼻咽癌也有「广东癌」之称。在香港,鼻咽癌男女比例约为3:1,男性患病风险较高。在2018年,本港有超过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个案录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见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个案排行第八 。虽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发病率持续下降,但在 20至44 岁的年轻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见癌症首位,情况不容忽视。
以下是鼻咽癌较常见症状:
若此外,单侧耳朵发炎也是鼻咽癌的警号之一。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展成熟,因此耳朵感染在儿童中特别常见,惟在成人身上却较少发生。倘若在没有伤风冒感情况下持续出现单侧耳朵发炎的情况,建议作进一步检查。
鼻咽癌的确切病因未明,但相信与EB 病毒(EBV, 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关。 EB 病毒有可能引致传染性单核白血球增多症,但人体的免疫系统一般能够识别和消灭病毒,而患者在康复后亦甚少留下长期的后遗症,也不会因此而患上鼻咽癌。不过,在某些罕见情况下,EB病毒的DNA会与鼻咽细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会指令鼻咽细胞异常分裂和生长,引发癌变。
EBV 病毒直接引致鼻咽癌属罕见情况,更多时是因为同时存在其他风险因素,增加患鼻咽癌的风险。例如,部分研究推论高盐腌制的咸鱼和咸肉或会增加EBV引致鼻咽癌的能力。研究表明,以高盐腌制方法保存的食物,可能会产生一种有害的化学物质,破坏身体的DNA,而受损DNA会改变细胞控制其生长和复制的能力,增加癌变风险。
鼻咽癌常见于中国南方(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加拿大西北部和格陵兰岛也比较常见。不过,当本来居住在华南地区的人士搬迁到另一个鼻咽癌发病率较低的地区(如美国或日本),他们患鼻咽癌的风险会有所降低,而他们的下一代患鼻咽癌的风险也相对较低。相对人种,鼻咽癌的风险与居住地区有更大关联,例如在中国出生的白种人,他们患鼻咽癌的风险较在美国出生的白种人高。
部分研究显示,鼻咽癌的区域性与当地饮食习惯有关,例如华南地区较常进食含盐量高的腌咸鱼和咸肉,而这些饮食习惯都会增加患鼻咽癌风险,但当饮食习惯逐渐西方化,鼻咽癌的发病率便有所下降。研究亦发现部分饮食习惯,如摄取较多坚果、豆类、水果和蔬菜,少吃乳制品和肉类的饮食,有助降低患鼻咽癌的风险。
若有直系亲属曾经患上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员罹患鼻咽癌的风险会较一般人高。不过,这种风险未必源于家族遗传,亦有可能因为环境因素,例如居住在相同地区,拥有类近的饮食习惯所致。
大多数研究发现,吸烟会增加患鼻咽癌的风险,尤其是角化性鼻咽癌。部分研究亦显示酗酒与鼻咽癌有关。
男性患鼻咽癌的风险较女性高。
医生会透过临床检查,触摸头颈位置是否有异常,例如颈两侧、淋巴位置是否有肿块;血液测试则检查身体是否存在抗EBV病毒的抗体。
利用连接镜头的幼软导管,从口或鼻插入鼻咽进行检查,查看鼻咽内有否变异迹象,如发现怀疑变异,医生一般会钳取活组织作病理化验,以确定病因。医生普遍会透过活组织化验作为诊断癌症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鼻咽癌的影响范围,医生或会为患者进行头颅和胸部X光检查。
电脑扫描利用较强剂量的X光射线,从多角度拍摄人体内部影像,再由先进的电脑技术合并多组极薄的横切面影像,组成清晰的三维影像,以显示身体内器官的状况。
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简称正电子扫描或 PET-CT扫描,透过结合正电子扫描和电脑扫描技术,可以侦测鼻咽有否早期癌细胞病变、癌细胞有否扩散到身体其他器官,以及癌细胞的扩散程度。
有别于利用电离辐射的X光,磁力共振扫描是一种利用磁场及共振频率的造影技术。磁力共振在检查身体软组织和神经组织方面较优胜,可应用于鼻咽肿瘤有可能波及的部位及软组织,例如扁桃腺、舌底或附近的淋巴结。
鼻咽癌可根据肿瘤大小、有否扩散到淋巴结,以及是否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而分为四期。第一期肿瘤仍然局限在鼻咽以内,第二、三期扩散至淋巴,第四期则再细分为4A、B和C,4C期就是指肿瘤已扩散至其他器官。期数越后,癌症能根治的可能性越低,但随着鼻咽癌治疗不断进步,存活率已较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升。
SEER 分期 | 五年相对存活率 |
未扩散肿瘤 | 85% |
扩散至附近淋巴结 | 71% |
远程扩散 | 49% |
整体 | 61% |
手术是不少癌症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然而鼻咽癌与其他肿瘤有别,治疗方式以放射治疗(亦称电疗)及化疗为主,更不时与化疗一并使用,即同步放射化学治疗(简称同步放化疗)。
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和部份周围健康组织,达至根治效果。惟鼻咽内的肿瘤靠近颅神经和血管,较难到达,所以手术并不是治疗鼻咽癌的常用方案。若癌细胞已扩散到颈部淋巴结,医生或会建议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疗,再透过手术切除淋巴结,惟手术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耳朵麻木、手臂无力(无法举高过头)、下唇无力等后遗症。视乎神经损伤的程度,这些手术后遗症有可能在数个月后消失,但亦有可能属永久性。此外,手术亦有可能用于初次治疗后复发的鼻咽癌。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主要治疗方法。绝大部份患者会进行体外放射治疗,利用高能量X光线将癌细胞杀死,达至根治疗效。多数患者每星期需进行五次治疗,为期七星期。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不会感觉任何痛楚,亦无须接受麻醉或住院。
医生或会选用高精确度的强度调控放射治疗(IMRT),以电脑程式计算放射线最佳照射角度及强度,将放射线集中在肿瘤位置,避开肿瘤周边重要器官,借此减低重要组织承受的放射剂量,提升治愈率,并减少治疗引起的副作用。立体定位放射治疗(SRT)同样具备强度调控及影像导航的元素,能精准以高剂量照射肿瘤,避免影响周边的正常组织。
患者的头颈部位接受放射治疗后或会出现各种短期及长远的后遗症。一些常见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肤红肿或起水泡、恶心呕吐、疲劳、口腔溃疡、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味觉丧失等,长远后遗症则包括听力或视力下降、甲状腺受损、脑下垂体受损、颈动脉损伤等。随着近年放射治疗的精准度大幅提升,鼻咽癌患者较以往承受较少的副作用,而各种副作用亦有相应方法舒缓,详情可咨询医生意见。
医生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化疗治疗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同步放化疗,由于部分化疗药物能够增加癌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强治疗效果。若癌细胞扩散到肺、骨或肝等远端器官,医生或会考虑单独使用化疗或与放射治疗一并使用。化疗也可用于辅助治疗,即放射治疗后进行,减低复发风险;部份医生也会采用诱导化疗,即于同步放化疗前先单独使用化疗。
医生会按周期进行化疗,一般一个疗程持续3至4星期,每个疗程后会确保患者有足够时间休息和恢复身体状态。但要留意,化疗药物的原理旨在攻击迅速分裂的细胞,惟正常细胞也会同时受影响,引发身体各种副作用。
化疗的副作用要视乎使用药物的类型及剂量,常见副作用包括脱发、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增加感染风险(白血球下降)、容易瘀伤或出血(血小板数量低)等。部分药物可能影响神经末梢,导致手脚感觉麻痹,甚至令手部灵活性降低,影响日常生活。如化疗期间出现不适需立即通知医生,医生会就不同副作用制定舒缓方案,或调整用药。
部份鼻咽癌带有高于正常水平的「表皮受体生长因子(EGFR)」,研究显示这种因子会加速癌细胞的生长速度。透过使用标靶药物「表皮受体生长因子(EGFR)抑制剂」,可阻断EGFR接收指令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讯号,减慢或阻止肿瘤生长。标靶药物在鼻咽癌治疗中的确切作用仍在研究中,当癌细胞扩散、复发或患者接受化疗后肿瘤仍继续生长,医生便会考虑将标靶药与放射治疗或化疗一同使用。
免疫治疗透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和T细胞,令免疫系统重新辨认和攻击癌细胞,从而缩小肿瘤或减慢其生长。免疫治疗药物主要用于化疗失疗或癌细胞已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鼻咽癌患者,亦有免疫治疗药物可用于一线治疗。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疗后,还需要因应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和后遗症,接受各种复康支援。此外,病人在完成治疗之后仍需定期覆诊,监察治疗后的身体状况。在完成治疗后的首两年内,医生大约每隔数个月会替病人诊症,其间会为病人进行临床检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检查如电脑断层扫描或正电子电脑扫描,以了解鼻咽和颈部的情况,并监察癌症是否有复发迹象。若情况稳定,医生或会考虑缩减复诊的频率。
若病人的颈部曾接受放射治疗,每年需要检查一至两次甲状腺功能。完成治疗后也可考虑进行一次牙科检查;听力、言语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疗影响的部份,情况也需密切注视,若发现治疗副作用持续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状出现,病人应尽快告知医生,并作进一步检查。
病人可以与主诊医生商讨,制定治疗后的复康护理计划,当中包括后续检查的建议时间表,并列出一些其他可能需要的检查项目及估计检查时间;有机会出现的治疗副作用清单,并列明当出现什么情况便需再次求诊;饮食和运动锻炼建议等等。复康护理计划能让病人对日后的复康进程更加清晰,加强对疾病掌控的信心。
“在局部晚期鼻咽癌中,化疗加用sintilimab单抗可带来益处” 根据随机III期试验CONTINUUM的首
了解更多以上内容经由我们的医护团队审阅。
最后审阅日期:2021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