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平价仿製药 恐延误抗癌

癌症患者遇病魔来袭难免徬徨,无助感下易把任何药物也视作治疗曙光,令「仿製药」一词最近在内地成热议题目。不过,有本港临床肿瘤科医生及药剂师担心,部分病人自行在不同国家购买来歷不明药物,即使暂未有人出现严重副作用,但提醒安全可靠的癌症药无论研发、製作和处方程序都相当严谨,因此不建议试用「仿製药」,若负担不起药费,应循政府药物安全网或慈善机构申请资助。

抗癌药都经漫长和严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确定用药剂量及确证有疗效,成本因而相对高昂。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区兆基指,药厂对其所研发药物一般有十至二十年专利期保护,而当专利期届满,其他药厂就可以製造「非塬厂出产药物」,但相关药物也要在衞生署註册,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範、即GMP标準。

病人存活率亦受影响

除了塬厂药及「非塬厂出产药物」外,有一种只是复製他人药物而成的「仿製药」。由于癌症病人视任何疗法为新希望,区兆基坦言,临床曾遇到内地病人因价格较便宜,于是便从外国购买来歷不明仿製药,虽没出现副作用,但肿瘤科专科药剂师郭静芝担心,有关药物未有证据证实安全及不受污染,甚至连成分也不明,即使服后没不良反应,但一旦抑制不到肿瘤生长,延误治疗外,病人生活质素及存活率也或受影响。

勿从他国自购抗癌药

区又认为,病人自行购买仿製药,主因是塬厂药价钱太贵,但他认为,本港衞生署有严格药物规管,加上有药物资助,不担心「仿製药」在港盛行。他又提到,单靠资助确无助减低药物成本增长,因此若可加强中港两地医药研究,搜集更多亚洲人数据,就有助研发更多药物供病人选择,间接平衡药物成本及药价。

最后,郭静芝提醒病人不宜从其他国家自购抗癌药后及自行调製服用,因大部分滴注抗癌药物都需经无菌室由专人调配,再由医护进行滴注,胡乱使用无助控制病情。

原文刊载于:平价仿製药 恐延误抗癌

Leave a reply
title

区兆基医生

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