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療知多啲!醫生詳解乳癌化療、電療、荷爾蒙治療背後原理及適合患者

我想和大家分享究竟乳癌病人在什麽情況下需要接受化療、電療或荷爾蒙治療。

為什麽手術後還需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

打個比喻,當乳癌腫瘤形成,便好比森林裏長出一棵有毒的樹。如外科醫生替病人進行手術,就好比將這棵樹連根拔起。至於從腫瘤科醫生的角度,我們需要分析這棵已被連根拔起的樹,從病理報告顯示的特徵,評估這棵樹被拔起之前,種子有多大機會已殘留在身體内。由於外科醫生只能將樹連根拔起,但現今的科技未容許我們在將樹拔起的同時,清除樹附近的種子。

一般而言,我們會透過病理報告,評估腫瘤的大小、附近有否血管浸潤、荷爾蒙受體是否陽性、HER2受體是否陽性、Ki-67的生長因子、淋巴有否受到影響,以及病人的年紀、其他病歷,綜合所有因素去分析疾病的期數、乳癌類型,如是否屬於治療較為棘手的三重陰性,抑或HER2陽性,還是治療方法較為簡單的管腔A型、管腔B型,綜合分析過後,我們便可計算和得知病人進行手術後的10年存活率,如有相對高的復發風險,令存活率大幅下降,我們便需要考慮使用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治療、電療和荷爾蒙治療,從而減低病人復發的風險。

至於背後的原理,便可以透過剛才提到的森林比喻去解釋,如果將乳房腫瘤位置比作山頭長出一棵有毒的樹,我們透過分析病理報告,就可以得知種子是否已經散播到森林的各個角落,譬如種子可能經血管散播到其他器官如心肝脾肺腎。記得,如種子尚未發芽,並不會構成問題,但假以時日當種子發芽,便是病人復發之時,因此當醫生計算種子殘留在其他地方復發,導致復發,由於種子遍佈森林每一個角落,如種子在這些地方的復發風險高,我們便需要從血管注射化療或標靶藥物,讓藥物走遍全身,好比在整個森林噴灑藥水,清理種子。視乎腫瘤特性,這些病人便需要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

什麽病人適合接受輔助電療?

部分情況比較特別,山腳的問題較嚴重,針對這些情況,醫生便會考慮使用電療,從而在山腳的位置,地氈式去清除種子。亦有部分病人需要同一時間,在整個森林進行全身性化療和標靶治療,之後再需要在山腳清除種子,醫生便會建議病人在接受化療和標靶治療後,再接受電療,電療過後再繼續標靶療程。

什麽病人適合接受荷爾蒙治療?

至於荷爾蒙治療,則透過服藥進行,藥物經胃部吸收之後,都會經血液走遍全身。然而它的藥理與化療有所不同,雖然都是針對整個森林,但並不是採用清除種子的形式。在乳癌治療中,如種子的荷爾蒙受體屬陽性,某程度上,病人的女性荷爾蒙便好比種子的陽光、水份和泥土,如我們得知這種特性,只要清除女性荷爾蒙,便好比清除種子的陽光、水份和泥土,就算有遺漏種子,但種子亦無法發芽。因此只要腫瘤的特性屬女性荷爾蒙受體陽性,即使病人接受電療、化療過後,醫生亦會建議病人接受荷爾蒙治療,就算電療、化療無法完全清除種子,我們都可以扼殺種子接觸陽光、水份和泥土的機會,令種子無法發芽,減低病人復發的風險。

荷爾蒙治療和乳癌AI藥物背後原理

不少病人不太了解經常用於乳癌的荷爾蒙治療,甚至誤以爲荷爾蒙治療是用來補充荷爾蒙,覺得女性收經後還補充荷爾蒙,豈不是與治療方向相抵觸,其實荷爾蒙治療與補充荷爾蒙是兩樣截然不同的事情。對乳癌病人而言,荷爾蒙治療旨在杜絕女性荷爾蒙刺激癌細胞生長,因此並非補充荷爾蒙,而是抗衡女性荷爾蒙。通常有幾種做法,視乎患者是否已經收經。在製造女性荷爾蒙的過程,其實有兩大路徑,一是卵巢,二是脂肪。不少病人聽説AI是新藥,其實AI用於乳癌治療已接近十多年,那AI背後原理為何?如病人已經收經,卵巢經已停止運作,身體便只剩下脂肪路徑,經芳香環酶將脂肪轉化成荷爾蒙,因此我們只需要透過AI抑制芳香環酶,阻截剩下的唯一路徑,完全消除女性荷爾蒙,種子就無法接觸陽光、水份和泥土,便無法發芽,這就是已收經患者適合接受AI治療的原因。

什麽治療方法適合未收經的病人?

至於未收經的病人,又有什麽適合的治療方法?如果卵巢仍在運作當中,如服用AI藥物,便會刺激卵巢排卵,在這情況可停止卵巢的運作,如將卵巢切除,抑或注射收經針,便可以在卵巢停止運作的情況下服用AI。另一種方法則需要使用一種比較傳統的藥物,不少姊妹稱作舊藥,但其實這種藥仍然相當好用,稱作他莫昔芬,某程度上它屬於SERM的一種,即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好比間諜臥底,扮演女性荷爾蒙,結構與女性荷爾蒙相似,在受體佔據真正女性荷爾蒙的位置,當真正女性荷爾蒙出現的時候,便無法「埋位」刺激癌細胞生長,即使體内仍有女性荷爾蒙,亦無法發揮刺激癌細胞生長的功能。

不過這種藥比較有趣,雖然聼上去很好用,但會引致子宮一些問題,因為這種藥「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在腫瘤可以發揮抑制女性荷爾蒙的功能,但在子宮卻發揮刺激女性荷爾蒙的功能,會刺激子宮内膜增生,一些不正常的增生會演變成癌症,但風險其實極低,每年低於千分之一,因此在減少三分之一的復發風險,以及承受低於千分之一的風險患子宮内膜腫瘤之間作衡量,便可以得出低風險、高回報的結論。另外,部分病人如患子宮肌瘤,進食藥物之後或會刺激子宮肌瘤生長,因此醫生亦會緊密監測病人子宮肌瘤的情況,但一般而言,影響都比較少,因此病人無須太過擔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