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兩度患肝癌靠切除根治 醫生指新一代手術要先「養」肝

「得知後,我的世界頓變灰暗,腦海只是想為何會這樣?後來才知道,乙型肝炎演變為肝癌的風險比常人高出100倍,因此癌變是正常不過的。」4年前僅43歲的崔先生確診肝癌,醫生的話儼如死亡的宣判,「體內如同有一個計時炸彈,不停倒數未知幾時會爆炸?我的生命何時走到盡頭?」無數問題在崔先生的腦海萌生,突如其來的疾病令他束手無策,但原來病因一直潛伏體內而不自知。

5年前某日,崔先生的弟弟經身體檢查發現自己為乙型肝炎帶菌者,由於屬母嬰傳播,崔先生得悉後立即求醫,開始服藥抑制體內乙肝病毒,可惜一年後仍演變為肝細胞癌。醫生表示,本港的肝癌患者約佔八成為乙肝帶菌者:「原發性肝癌主要分為肝細胞癌及膽管癌,前者佔整體個案八成。」

作為三子之父的崔先生直言:「當有家庭及子女時,我的生命不只屬於我,同時亦屬於子女,因此必須設法幫助自己。」幸好崔先生的腫瘤屬於極早期,體積不超過5厘米,一星期內順利獲安排手術。潘教授指肝臟無痛覺神經細胞,大部份患者察覺腫瘤存在時已屬晚期,因此崔先生的情況屬較為幸運。

Liver

及早發現 治療方案多選擇

醫生又補充,肝癌治療與腫瘤大小、數量多寡,以及有否擴散至血管或其他器官有關, 最佳情況為腫瘤少於兩厘米,但少於五厘米亦屬相當早期肝癌。早期肝癌有三個徹底根治腫瘤的選項,包括肝移植、射頻消融及腫瘤切除。以往,若計算到切除腫瘤後,剩餘的肝臟會小於原有體積的30%,未必適合進行手術,否則有機會引起肝衰竭。但近年出現了分階段分肝切除術(ALPPS),先將左肝谷大,再切除右肝。方法是先截斷右肝的血液供應,令血流集中至左肝,藉此「養大」左肝。之後再進行手術,以確保病人術後有足夠肝體積維持肝臟功能。

但若然肝癌發現時已屬晚期,癌細胞已經擴散,便難以進行根治性治療,取而代之的是系統性治療。系統性治療意指藥物會運行全身,現時主要治療方案有兩種:第一種為標靶治療;另一種則是免疫治療。近年針對肝癌治療的標靶藥越趨進步,對比兩年前只有一種標靶藥,而且縮小腫瘤的比率只有約5至10%;現時第二代標靶藥,成效已提升至三至四成。至於免疫治療,是通過誘發身體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根據以往研究,有兩至三成患者的腫瘤會縮小,對肝細胞癌而言,免疫治療的治療效果不錯。

雖然崔先生在極短時候內進行了根治性治療,但患癌的陰影仍揮之不去,「一切來得太快,11月頭得悉患癌,同一星期已切除腫瘤,根本快得來不及驚慌。」出院後他搜尋了很多肝癌相關資訊,發現肝癌復發率很高,憂心得看着家人會忽爾潸然淚下。直至他參加了肝癌患者的分享會,「我去畢當晚,媲美吃下任何靈丹妙藥,我聽見康復者分享,『我已進行手術5年了,8年了,10年了』,當刻我內心如釋重負。」的確,過來人的說話更勝千言萬語,為他解開心結,令他生活重回正軌,不再擔驚受怕。

肝

再次患癌 手術切除為首選

肝癌容易復發,今年年初崔先生再次確診肝癌,彷彿計時炸彈又開始倒數,幸好他一直密切監察身體的癌指數,在早期階段已發現腫瘤,由於腫瘤只有半厘米,可再次透過手術切除根治。手術前,崔先生的子女各自寫了封信給他,他看完後淚如雨下,「當中提及希望我的病可治癒,康復後繼續烹調美味的菜餚給他們吃。」這亦是崔先生喜愛下廚的原因,希望無論日後發生任何事,他烹調的味道都能長留家人心間。

幸而手術過後,崔先生再度康復,對於兩度患癌,他亦感慨萬千,希望藉自身經歷勉勵同路人,「我們絕非孤身一人,有很多人願意伸出援手,千萬別鑽牛角尖,以為生命正在倒數,隨時會離開人世。其實絕非如此,天無絕人之路。」

其實不論肝癌康復者或乙肝帶菌者,均須要定期檢查。醫生指出,肝癌的復發率的確較高,康復者有一半或以上機率復發,但多數是前一次的腫瘤已經治癒,但再次在肝臟中長出新的腫瘤;或因受到肝炎病毒或肝硬化等疾病影響。但患者毋須過於憂慮,上述情況如能及早發現,可再次透過切除、移植或是射頻消融治癒。加上肝臟擁再生能力,可承受多於一次的手術。潘教授表示,曾有患者進行了三次切除及三次射頻消融治療,現在已完全康復,因此即使肝癌復發或再生亦非絕境。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