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開腦癌神秘面紗! 跨專科協作提升療效
腦癌並不常見,加上腦部為主宰身體的器官,令「腦癌」兩字更添恐懼與神秘。目前腦癌治癒的機率高嗎?「開腦」手術是否危險?臨床腫瘤科曾偉光醫生與神經外科專科陳秉漢醫生將為你揭開腦癌的神秘面紗!
腦癌徵狀容易與中風混淆
曾醫生解釋,腦腫瘤可以分為原發性和擴散性。原發性腦癌並不常見,而擴散性腦癌多源自肺癌、乳癌和腸癌。同時,腦腫瘤亦有良性與惡性之分,良性腫瘤生長較緩慢,而且不會入侵周遭組織,最常見的一種為腦膜瘤(Meningioma),幾乎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變成惡性。至於腦癌則泛指惡性腦瘤,其生長會較失控而迅速,並會侵蝕附近組織。惡性腦瘤近80%為膠質瘤(glioma),當中有70%為星形膠質瘤(Astrocytoma)。
由於腦部的不同區域控制身體不同地方,所以根據腫瘤位置,出現的徵狀也有所不同,視力、四肢活動、認知能力等都會可能因腦瘤而受損,而頭部脹痛是較普遍的徵狀。曾醫生強調,雖然中風同樣會影響手腳活動,但中風導致的麻痺是突發性的,而腦癌則會逐漸影響身體。如能及早發現,早期腦癌治癒率可高達六成,但由於腦瘤通常要到4至5厘米般大尺寸才會出現病徵,所以一半以上病人在發現患腦癌時已不幸為第四階段。
曾醫生補充,由於腦癌幾乎不會擴散到其他地方,所以不會以擴散與否來劃分早、晚期。雖然與其他常見癌症類似,都分為四個階段,但腦癌以癌細胞的形態和生長速度劃分,而第四階段指病情已發展至中後期。目前已知的腦癌成因不多,輻射是少數已確定的風險因素,但對於手機輻射是否風險之一,曾醫生指到現時為止仍然未有可靠的研究數據能夠證實兩者關聯。
手術加化、電療對付腦癌
腦癌主要靠手術治療,再配合術後化、電療減低復發風險。曾醫生憶述,曾有患者擔心手術會影響腦部功能,因此不願接受治療。他指若然病人放棄治療,腫瘤生長速度更難以受控,且速度會更快,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所以在情況許可之下,醫生仍然會勸喻患者積極治療。不過,曾醫生直言第四階段腦癌根治機會相當微,即使用盡各種治療,最後大部分仍會復發。
雖然近年免疫治療在治療癌症上大有突破,但無奈大部分腦癌病人對免疫治療的反應欠佳。所以近十年來,治療第四階段腦癌的標準流程並無改變:手術後接受六星期電療與化療,再服用半年口服化療藥。雖然如此,曾醫生指最近香港引入了一新技術,以每天戴12小時的電磁場頭套代替口服化療藥,患者平均存活期從16個月增加至21個月。
高科技輔助儀器提升手術精準度
腦部作為人體主宰,不少市民對於「開腦」難免心存畏懼。陳醫生指以往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準確定位,得悉腫瘤位置。因為腦部有很多神經線,手術傷口要盡可能細小,讓患者康復進度更理想。陳醫生指理論上腦部手術的確有影響腦部功能的風險,惟現時有不少輔助儀器可以提升手術精準度,令手術過程更安全。
陳醫生表示,腦腫瘤切除手術流程並不繁複,醫生一般會在手術前先為患者進行磁力共振掃描,再把影像輸入手術導航機,得出腫瘤的準確位置。進入手術室後,病人會先接受全身麻醉,醫生會以特別儀器固定病人的頭部於手術床,提升手術準確度。為了避免誤差,在手術過程中亦會有即時的超音波儀器和導航機一直監察腫瘤位置。其中一種特殊手術方式會在病人半清醒時進行,能夠避免傷害腦部重要區域。陳醫生舉例若然腫瘤接近語言區位置, 就會讓病人一直說話,同時測試該區電波,再三確認該區不屬於語言區才下刀,將損害病人身體機能的風險降到最低。
陳醫生指,絕大部分病人皆適合進行切除腦腫瘤手術,只有少數年事已高、身體虛弱的病人未必適合,這些病人或需靠電療作紓緩治療,以紓緩不適和維持生活質素為目標。至於一些不能夠接受全身麻醉的病人,雖可考慮局部麻醉,但也不是最理想的方案。另外進食薄血藥的病人或會有較高的手術出血風險,要先改善身體情況才能進行手術。
跨專科協作 完善治療方案
另外,有部分病人未能透過手術將腫瘤完全割除,需先抽取腫瘤活組織作檢驗。一般而言,活體檢驗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利用針穿過頭皮、頭骨作抽取;二是利用手術開傷口割除。陳醫生指如情況許可,針穿會是首要選擇,因為對病人傷害較低。但用針的限制是拿取的樣本會較少,若然需要多份樣本檢驗細胞,此情況就需要以手術進行。
在成功拿出樣本後,醫生會即時啓動急凍切片程序,將樣本送往化驗室,並於30分鐘內檢驗腫瘤性質,準確度高達90%。了解腫瘤的性質之後,神經外科醫生會與腫瘤科醫生一起制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陳醫生強調,處理腦瘤並不能單靠一位醫生完成,需要不同專業團隊如麻醉科、神經外科、腫瘤科、放射科等部門共同協作,才能完善治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