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撲熱息痛無消炎效能副作用較少 NSAID適用長期炎症可止痛但會傷腸胃
這一兩年間,特別流行「Pain point」這個詞,顧名思義,處理任何「頭痛」問題,最重要找出痛點,再「對症下藥」止痛。忙碌的上班生活裏,痛點有多種,頭痛、經痛、腰酸背痛不時來襲,但凡止痛藥就能止痛?
兩種非處方止痛藥
一般來說,市面上的非處方止痛藥可分為「撲熱息痛」(Paracetamol / Acetaminophen)和「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簡稱NSAID),兩者的藥理和副作用各有不同。
撲熱息痛是常見的退燒鎮痛藥物,空肚或飽肚服用均可。其原理是經過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一種引致疼痛的化學物質),從而達到止痛效果,好處是副作用較少,但對炎症不會起任何作用。用於突發性頭痛、經痛等,能快速為患者消除痛感。雖然短期每天服用不超過8粒尚屬安全,但要注意的是,如長期或過量服用則會傷肝,不適合酗酒及有嚴重肝臟疾病的人士使用。
至於NSAID,由於能抑制體內環氧化酶(阻止全身的前列腺素產生),因此其止痛消炎效果比撲熱息痛優勝。除經痛外,亦適用於長期的炎症及痛症,如關節炎、肌肉炎急性引起的痛症。但由於NSAID會直接刺激腸胃壁,可能引致腸胃不適甚至消化道潰瘍,所以不適合孕婦或有胃腸問題人士,而且應飽肚服用。
須處方的止痛藥
面對棘手的痛症,如癌痛、術後傷口痛等,可能會用上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Analgesics)如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 )等止痛藥,若使用得當,並不會令人上癮。但鴉片類止痛藥會引起便秘、噁心等副作用,通常會與排便藥一同處方使用。
另一種較複雜的痛症是神經線痛(Neuropathic Pain),如糖尿病的神經病變、「生蛇」後神經痛等,病人會感受到燒灼、針刺、電擊、或是突然的劇烈疼痛等,使用的止痛藥會包括三環類抗抑鬱藥及抗癲癇藥,兩者均有不同副作用,須要在醫生指示下使用。
止痛藥可以減「心」痛
止痛,其實從不簡單。但有研究卻發現,止痛藥有減低情緒上引起的傷痛和心痛的感覺。2018年中,曾有美國研究報告指,服用撲熱息痛類止痛藥的其中一個副作用,就是降低大腦中管理情緒反應區域的反應,因此服用止痛藥的參加者,比只服用安慰劑的參加者,情緒反應來得平靜一些。
很多人擔心服止痛藥會傷肝,成癮,所以等痛到忍受不了才服用止痛藥。可知痛感達到高峰時,任何止痛藥都鎮不住痛。當人不受疼痛困擾,有可能成就不同的貢獻。在我看來,假如痛楚持續逾兩個星期沒有減退,就應看醫生而非自行購買止痛藥。發現痛點,要盡快止痛,這才能走更長,更遠的路!
原文刊於: 蘋果日報
Leave a r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