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病人如何選擇化療導管?醫生分析Port、PICC靜脈注射方法 告別「打豆」恐懼
行醫生涯中,間中都會聽到有些癌症病人害怕進行抽血或俗稱「打豆」的靜脈注射等程序,原因無他,因為有一些病人的血管比較幼,以致醫護人員在為他們「拮針」時很難找到血管,往往病人都要被「拮」很多次才可以成功將導管連接上靜脈,打完後手臂又痠又痛,更可能會有一大片瘀青。這對一些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來說,只是抽血或「打豆」已經為他們帶來莫心理壓力。
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為病人減少這方面的壓力和恐懼呢?其實醫生可以透過為病人進行一些小手術,將裝置放在中央血管中,既可以幫助抽血,又可以減少病人被「拮針」的次數,定時定候進行靜脈注射。接下來會為大家講解兩種幫助病人免卻「拮針」痛苦的常用植入式裝置,各位病人可以在了解過後,再考慮是否進行這些「小手術」。
什麼是中央靜脈導管?
中央靜脈導管(CVC)是指一條長而空心的塑膠管,可以更快速、輕鬆地將營養液、藥物等注入胸部或手臂的大動脈之中,中央靜脈導管亦可以幫助醫護人員更方便地進行抽血程序,免卻病人被「拮針」的痛苦。
中央靜脈導管適合需要長期接受輸液治療、在家治療、血管較幼但需要經常進行抽血檢驗等病人,最常見的就是要進行化療的癌症患者。植入中央靜脈導管有幾種方法,較常見的有全植入式人工血管(Port-A-Cath)和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
完全「隱形」 的全植入式人工血管
.jpg)
.jpg)
.jpg)
全植入式人工血管(Port-A-Cath)可分為兩部分,包括導管和注射座,即是端口(Port)。在植入後,端口會完全隱藏於皮膚之下,手術後的疤痕也不明顯,病人只會摸到一個大約十元硬幣大小、隱約凸起的圓形,而導管則會連接上靜脈,方便日後將營養液、藥物、輸血等直接進入靜脈。
全植入人工血管需要進行一個小手術,整個手術過程非常簡單,只需大約60分鐘,病人亦只需要接受局部麻醉。最常見的做法會將人工血管植入於鎖骨下方,手術過程會將導管一端連接內頸靜脈,另一端連接端口。端口會隱藏在鎖骨下方的皮膚下,但仍可以準確摸出端口所在,確保可用作靜脈注射。植入端口和導管後,每次當要進行靜脈輸液時,醫護人員都會用針頭穿過端口,將藥物或營養液等輸送入導管,繼而進入靜脈。
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好處是端口可謂是「完全隱形」,導管的尾巴不會外露,所以病人不需要擔心會被別人看到,亦不會影響日常活動,而且容易使用,即使病人進行居家治療也可以利用端口進行靜脈注射。植入式的導管和端口可以持續使用幾個月以至幾年,而且受感染的機會較低。
不過病人仍需注意,每隔4個星期便要沖洗一次人工血管,避免導管產生阻塞或凝血。另外也要避免進行擴胸運動和日常生活中壓迫到端口,以免端口和導管受到拉扯。
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可簡單植入 無須留疤
.jpg)
.jpg)
.jpg)
另一種常見植入中央靜脈導管的裝置就是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裝置會將一條導管經手臂插入心臟上方的靜脈,一端連接血管,另一端則會外露在手臂上,並使用膠布固定在手臂上。
進行植入PICC過程大約需時30至60分鐘,整個過程可以在診所中,甚至病人床邊進行,無須進入手術室,病人完成植入後也無須住院。醫生會在病人的手臂上找出健康的靜脈,然後將一根幼針插入手臂靜脈中,隨後插入導管。植入的導管會沿著靜脈前進至心臟上方,導管的尾巴就會外露在手臂上,並用蓋子保護導管。
每當需要使用PICC進行靜脈注射時,都需要先拔除保護導管尾巴的蓋子,再將藥物或營養液輸入導管中。植入PICC後,病人要小心保護外露導管,避免細菌感染, 每隔一星期左右,病人便需要沖洗導管,防止導管阻塞或凝血情況發生。病人亦不能大幅活動植入了PICC的手臂,或提取重物,以免導管受到拉扯或移位。
不過PICC的價錢較低,大約只需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一半價錢左右,對病人的負擔較少,加上PICC無論植入還是移除的過程都比較簡單,無需以手術形式進行,移除後也不會在手臂留下明顯疤痕。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裝置?



全植入式人工血管和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都是有相同作用,亦是很多病人需要置入中央靜脈導管時會首先考慮的方法。不過很多病人都會疑惑,這兩種裝置該如何選擇?如何知道哪一種較適合自己呢?
以使用時間來說,全植入式人工血管較PICC長,短則幾個月,即使最長使用幾年也沒有問題,只需保持導管清潔和定期沖洗便可;而PICC的使用壽命較短,通常只可使用數星期至半年,如果之後再需要使用PICC,便需要更換原本導管,植入一條新導管。
在保養方面,因為植入端口和導管後會在皮膚上有傷口,所以在傷口癒合前都需要定時清潔,免受細菌感染,但在傷口癒合後,一般來說都不需要特別照顧,亦可以沐浴和游泳,只要不要擠壓和拉扯到端口便可;至於PICC因有外露的導管尾巴,病人的日常生活會受到影響,更要小心不要讓水沾濕導管,病人需要用防水物料保護導管,置入裝置的手臂不可以提取重物或360度旋轉手臂,以免導管移位。
同樣地,因為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端口和導管會被皮膚完全覆蓋,受細菌感染的機會較低,而PICC的導管尾巴因外露在身體外,有機會經常接觸到空氣和細菌,所以受感染的機會也會較高,而且全植入式人工血管每隔4星期才需要沖洗一次,相比PICC需要每星期沖洗導管確實是方便很多。
這樣聽起來,好像全植入式人工血管比PICC更加好,那為什麼仍有病人選擇PICC呢?
一般來說,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價錢都會較高,一次手術的費用約四萬至六萬元,PICC則只需兩萬至四萬元左右,可減少病人的經濟負擔。
另外全植入式人工血管需要經手術進行,不論是植入後或移除後,都會在鎖骨下方留下明顯疤痕,而PICC則只需在放射科部門或病人床邊也可以進行植入,而植入和移除導管後都不會留有疤痕。
使用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話,每次使用時皆需要使用針筒刺穿皮膚,將藥物經端口輸入導管,雖然可以在端口的皮膚範圍上使用少量麻醉藥,但仍需要逐次「拮針」以達到靜脈注射的目的;相反PICC因有一小截導管外露,每次進行靜脈注射時,只需利用針頭將載有藥物的導管連接上PICC裝置,無須再另外「拮針」,藥物便可以輸送至靜脈之中。
全植入式人工血管和PICC都各有好處和缺點,病人應該視乎進行的治療類型、自己的身體狀況、醫生建議等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植入式導管裝置。
![]() ![]() ![]() | ![]() ![]() ![]() | |
全植入式人工血管 (Port-A-Cath) | 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PICC) | |
置入方法 | 需經手術進行,病人需局部麻醉 | 可在診所或病人床邊操作 |
置入位置 | 胸口鎖骨下方 | 手臂 |
使用時要用針筒刺穿皮膚 | 需要 | 不需要 |
沖洗次數 | 每4星期一次 | 每星期一次 |
使用期限 | 數個月至數年 | 數星期至半年 |
日常活動 | 基本上不受限制,可游泳、浸浴 | 避免置入的手臂提取重物或大幅度活動, 導管外露位置不能沾水 |
感染和阻塞機會 | 較低 | 較高 |
更換方法 | 需以手術進行 | 可在診所或病人床邊進行 |
價錢 | 約4萬至6萬元 | 約2萬至4萬元 |
進行植入式裝置都是為了讓病人可以更暢順和方便地進行靜脈注射和抽血的過程,尤其是需要進行化療的病人。各位病人最重要是對各種植入式裝置有充分了解,並且根據醫生建議及自己需要,才選擇做不做或使用哪一款裝置。癌症本身已是一場硬仗,如果有方法可以減輕病人對抽血和「打豆」的恐懼和壓力,令病人可以用更輕鬆的心態面對治療,相信即使抗癌的路有多艱難,病人也可以更寬容地面對,讓抗癌日子更容易度過。
Leave a r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