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耳紋身會感染丙肝 患癌機率高常人150倍

對大眾而言,乙型肝炎並非陌生疾病,但大家對它的了解又多深?事實上肝炎病毒可分為甲、乙、丙、丁及戊,共五種,而當中的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能引起肝臟慢性發炎,增加肝硬化或肝癌風險。

醫生指出,本港的成年人口中約有8%人為乙型肝炎帶菌者,而丙型肝炎患者則為0.5%。雖然兩者的傳播途徑均可透過母嬰、輸血 、性行為、共用針筒及受污染儀器穿耳或紋身等,但主要感染途徑及年齡卻迥然不同。就乙肝而言,中國的乙型肝炎患者,近九成均由母嬰傳播,而丙肝則主要經由共用針筒、穿耳或紋身等感染,因此感染年族群主要為成年人。不論乙肝或丙肝也好,大部份人感染後沒明顯病徵,因此不少人感染亦不自知,少部份患者或出現急性肝炎的症狀,如黃疸、噁心嘔吐、疲倦或腹水等。

雖然乙肝和丙肝同樣會引起肝臟慢性發炎,但兩者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卻有所不一。對比正常人,乙肝患者會多出100倍機率患肝癌風險,而丙肝患者更是150倍。在治療兩者演變已成的肝癌而言,醫生亦表示由乙肝演變而成的肝癌,大部份肝硬化程度屬較早期,未必很嚴重,甚至未出現肝硬化,因此治療上相對容易。但由丙肝演變而成的肝癌,肝硬化情況普遍較為嚴重,因而限制了手術的可能性,因嚴重的肝硬化未必適合進行手術切除。

正所謂病向淺中醫,最好的治療手段當然在癌變前,其實透過驗血測試便可得知自己有否患上乙肝或丙肝。若不幸患上丙肝,藥物治療是有效的方案,因現時已有藥物能夠徹底消滅體內的丙肝病毒,這類直接作用的抗丙型肝炎病毒藥物,一般服食三個月便有95%機率把體內病毒清除。不過針對乙肝病毒的藥物則只能抑制體內病毒,並非完全清除,因此一旦服食便要長期服食,避免停藥後病毒活躍度有機會突增,引起爆發性肝衰竭。

不過醫生又補充,並非檢驗出有患乙肝便要立即服藥,醫生會考慮以下三個因素,決定患者應否服食相關藥物,第一是病毒的活躍程度;第二是血液中病毒的濃度;第三則是肝臟有否纖維或硬化,惟教授提醒服藥與否,患者須謹記每半年進行超聲波或驗血檢查,慎防病情隨時惡化。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