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腺癌】胃酸倒流?認識GERD及巴洛氏食道症致癌風險

什麼是胃酸倒流(GERD)?

胃酸倒流(GERD)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與胃部和食道之間的賁門括約肌有關。賁門括約肌作用如同一道門,在正常的消化過程之中,會暫時打開讓食物通過,待食物進入胃部後再關上,以防止食物回到食道。不過,若賁門括約肌出現問題而未能緊閉,胃酸和正被消化的食物便有機會倒流至食道,令沒有黏膜保護的食道受損,造成食道潰瘍。胃酸倒流的典型病徵包括胸口灼痛(俗稱「火燒心」)、喉嚨發炎、吞嚥困難等等。若情況持續,更有機會導致巴洛氏食道症,增加患上食道腺癌的風險。

胃酸倒流的成因

胃酸倒流成因眾多,不良飲食或生活習慣,以及健康問題等都有可能導致胃酸倒流。以下是胃酸倒流的常見成因:

  • 不良飲食習慣

經常進食過量、飲食油膩、吸煙、飲酒、喝含咖啡因(Caffeine)的飲料如咖啡和茶等,有機會令賁門括約肌鬆弛,而進食太多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煎炸食物,亦有可能削弱賁門括約肌功能。此外,喝太多酸性飲料如有氣飲品、咖啡等,也會增加胃酸倒流的機會。

  • 肥胖

過重、肥胖可令賁門括約肌鬆弛,增加胃酸倒流的機會。

  • 食管裂孔疝氣(Hiatal Hernia)

橫膈膜有一個名為裂孔(Hiatus)的開口,而食道可以透過裂孔連接胃部。食管裂孔疝氣則是指胃的頂部穿過裂孔,進入胸腔範圍。原因是環繞裂孔的橫膈膜肌肉退化,或腹壓過高,有機會破壞裂孔的閘門功能,導致胃或腹部器官向胸腔推擠,產生裂孔疝氣。當裂孔失去閘門的作用,便有機會造成胃酸倒流。

目前醫學界尚未能確定食管裂孔疝氣的成因,已知的風險因素包括:

  • 先天性裂孔過大
  • 腹部內脂肪組織過多,令腹部長期壓力過大,如肥胖人士
  • 橫膈膜肌肉退化
  • 經常進食過量或過急
  • 患有慢性支氣管炎
  • 50歲或以上 
women with esophagus problem

胃酸倒流的常見症狀

胃酸倒流會影響食道、喉嚨和口腔,而症狀在飯後和睡覺時尤其明顯。以下是常見的胃酸倒流症狀:

  • 胸口灼痛,感覺如像被火燒
  • 感覺上腹有壓力而不適,並經常嗝氣
  • 長期咳嗽
  • 有窒息感覺
  • 聲沙
  • 口臭
  • 口有苦味

什麼是巴洛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

若胃酸倒流的情況長期持續,有機會演變成巴洛氏食道症,亦即是食道癌的癌前病變,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食道癌可分為鱗狀細胞癌及腺體癌,而後者多發於巴洛氏食道症患者身上,胃酸倒流可令下食道潰瘍和黏膜受損,繼而出現食道細胞病變。此外,長期有胃酸倒流問題而遲遲未求診處理、患有胃酸倒流併發症的人士,均是巴洛氏食道症的高危族群。以下是巴洛氏食道症的常見症狀 : 

  • 頻密的胸口灼痛、上腹胃痛
  • 胃酸倒流
  • 吞嚥困難
  • 食道潰瘍
  • 嘔吐物帶血
elderly is sick with esophagus discomfort

胃酸倒流與巴洛氏食道症的關係

長期胃酸倒流可導致食道下半部分的結構發生改變。在胃酸的反覆刺激下,食道黏膜有機會發生「化生」,亦即食道黏膜慢慢變成腸道內才有的「腺性黏膜」,這個情況亦標誌着巴洛氏食道症的開始。當食道黏膜變成腸道黏膜,食道黏膜的細胞有機會繼續惡化,慢慢演變成癌細胞。由胃酸倒流到巴洛氏食道症,再演變成癌症,整個過程一般需時幾年,有時甚至可長達8至10年。 因此,要預防食道癌,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是關鍵。

巴洛氏食道症的癌變風險

所有巴洛氏食道症都有機會演變成癌症,而每年每名巴洛氏食道患者的癌變風險為0.2%至0.7%。在衡量巴洛氏食道症的癌變風險時,一般需要考慮兩個因素,分別是食道的病變範圍和非典型增生的程度。

  • 食道病變的範圍

若果食道的病變範圍超過3厘米或以上,發生癌變的機會一般較高。

  • 非典型增生的程度

「非典型增生」(Dysplasia)即食道內的癌細胞尚未開始侵蝕食道黏膜底部。患者一般需要進行胃鏡檢查並抽取組織,才能夠診斷食道內是否有非典型增生的情況。非典型增生大致可分為兩種程度,分別是「低度分化」(Low Grade)及「高度分化」(High Grade)兩種。隨着非典型增生程度提升,演變成食道癌的機會亦會隨之增加。低度的風險為10至15%,而高度的風險則為25%。

有關胃酸倒流和巴洛氏食道症的常見問題

1. 胃酸倒流 (GERD) 有沒有癌變風險?

若食道黏膜長期受胃酸倒流影響而化生,演變成腸道內的腺性黏膜,便有機會導致巴洛氏食道症,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

2. 如何診斷巴洛氏食道症?巴洛氏食道症患者又應相隔多久、接受什麼檢查和治療?

患者如有懷疑症狀,應先向家庭醫生或腸胃科專科醫生求診,由醫生評估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胃鏡檢查。過程中醫生會檢查食道,了解胃酸倒流的情況,並觀察有否出現不正常的黏膜。要診斷是否患上巴洛氏食道症,則需要進行組織活檢 (Biopsy),以確認黏膜有否變化和非典型增生的出現。

若確診巴洛氏食道症,建議每2至3年做一次檢查,密切監測;若有食道黏膜有非典型增生,宜加密檢查次數,並接受治療。治療方式一般是使用內窺鏡,切除有問題的黏膜部分,再進行冷凍治療或 RFA 射頻治療。

3. 胃酸倒流和巴洛氏食道症患者在飲食和生活方面有何要注意?

胃酸倒流症狀輕微和巴洛氏食道症病情較輕的患者,經醫生評估後,可從飲食和日常生活習慣入手舒緩病情。不過,若症狀持續,甚至越發嚴重,便有可能需要考慮藥物治療,例如服用 PPI 胃藥(Proton Pump Inhibitor)來減少胃酸分泌。

飲食‧ 飲料:
甘菊茶、蘆薈汁、薑水、薑茶

‧ 食物:
紅蘋果、啤梨、香蕉、桃、生菜、芹菜、蛋白、乳酪、紅米、豆腐

‧ 非飽和油脂:
橄欖油、籽油
‧ 飲料:
酒精、茶、黑茶、咖啡

‧ 食物:
奶類食品、蕃茄、茄汁、洋蔥、蒜頭、朱古力、柚子、西柚
生活‧ 多做運動
‧ 降低食量
‧ 飯後馬上躺在床上
‧ 睡眠前2至3小時大量進食
Leave a reply

張明智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