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癌指標可否用作癌症篩查?

香港人越來越注重健康,不少人會定期做身體檢查。市面上有很多體檢中心為健康人士而設的體檢套餐,都包含一些常見癌症的血液癌指標,例如癌胚胎抗原(CEA)、癌抗原Ca19-9、Ca15-3和甲胎蛋白(AFP)。一般市民會以為這些癌指標可以幫助他們及早偵測癌症,但其實醫學界並不建議以這些指標作為癌症篩查,因為大部份血液癌指標的準確性有限。

癌指標物是癌細胞在生長過程中製造分泌出來的物質,但正常人體細胞本來就會產生小量這些物質。筆者遇上不少病人參加體檢套餐而發現癌抗原Ca19-9稍為偏高,由於報告寫這是胰臟癌指標,他們求診時很多都憂心忡忡,深恐不幸患上胰臟癌,直到電腦或磁力共振掃描顯示胰臟正常後才如釋重負,但等待掃描檢查和報告的日子確是相當煎熬。Ca19-9並不是特異性很高的癌指標,Ca19-9偏高不一定表示患上癌症,有很多常見良性疾病如良性胰臟囊腫、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膽結石等也可引致Ca19-9偏高,因此出現假陽性的機會大,令病人虛驚一場。

血液測試

其他的癌指標也有相同問題,例如CEA是大腸癌最常用的癌症指數,但並非只有大腸癌才會導致血液CEA數值高,其他癌症包括肺癌、胃癌、膽管癌、胰臟癌等也可令血液CEA升高;也有一些非惡性疾病會使CEA數值升高,如吸煙、胃潰瘍、腸道發炎等。

血液癌指標的另一缺點是敏感性不足,不是所有癌症病人的相關癌指標都會升高,因此血液癌指標正常並不能排除癌症,即所謂假陰性。譬如甲胎蛋白雖然是肝癌比較獨特的癌指標,但有三分一肝癌病人的血液甲胎蛋白水平正常,同樣,一部份胰臟癌病人的CA19-9水平也是正常的。

正因血液癌指標有這兩大缺陷,大部份醫學界推薦的癌症篩查計劃並不建議用血液癌指標,如乳癌篩查應該用乳房造影而非乳癌指標Ca15-3,結腸癌篩查則用大便隱血和結腸鏡,肝癌篩查必須結合超聲波和甲胎蛋白才有足夠的敏感度。

相對於影像檢查或內視鏡,血液癌指標檢查既簡單又便宜,因此很多體檢套餐都會以此作為招徠。但市民應該明白血液癌指標並不是理想的癌症篩檢方式,臨床上血液癌指標主要用於已確診癌症的病人,作為評估癌症治療效果或是追蹤癌症復發。市民如果要做癌症篩查,應該徵詢醫生正確的方法,才能準確地早期偵測癌症。

原文由 HKIOC 提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