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醫「病」更要醫「人」 細說癌症患者的動人故事
醫學發展延長了不少癌症患者的壽命,但仍然有部分患者完全康復的機會渺茫。有人選擇咬牙力撐,亦有人隨遇而安,在生命的質和量之間作出取捨。
「晚期癌症治療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重要是尊重和支持病人的決定,畢竟有病的不是我、不是他的家人,是他自己。」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饒家棟醫學博士行醫多年,見盡末期病人的治療選擇。「當路走到最後,讓病人能有尊嚴、如睡著般安詳離世,是我作為腫瘤科醫生的最後責任。」
患者擁自主權 進取治療非唯一
「第四期大腸癌不一定是絕症。若癌細胞只是轉移至肝臟,可先用化療和標靶藥令腫瘤縮小,再以手術切除。事實上,有近兩成的末期大腸癌患者能完全康復。若癌細胞已擴散至腦、骨或肺,病人仍可放手一搏,接受進取的治療,但亦可選擇紓緩治療,在保持生活質素的前提下延長壽命。」饒醫生指癌症的治療方案多樣化,患者有較高自主權。「有人不怕辛苦希望延長壽命,亦有人只想好好過餘下日子。我們的責任是給予客觀建議,告訴病人每個治療方案的利弊。」饒醫生強調,進取治療並不是晚期癌症的唯一選擇,病人可為自己做主。
分岔路前 患者的無悔抉擇
作為腫瘤科醫生,見盡生離死別,饒醫生深刻體會到,「有時候不是壽命越長越好,美好的光陰更為重要。」他曾診治一位患晚期大腸癌的81歲伯伯,雖然現今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已大爲降低,但伯伯仍堅決拒絕接受治療。「他只問了我一句『仲有幾耐命』,得知還有一年後,他已很滿足。他說只想和滿堂兒孫聚首,快樂地過最後一個農曆新年。」順理成章地,伯伯選擇了紓緩治療,舒服渡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
另一邊廂,也不乏奮鬥到最後一刻的年輕勇士。「曾經有位34歲男士確診第四期腸癌,他希望看到當時兩歲的兒子進幼稚園。」病人為此一直承受藥物的副作用,無奈兩年後出現抗藥性,已再無有效治療方案。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他跟饒醫生表達自己的遺願,讓他盡父親最後的責任,帶家人去一次旅行。「當時病人有肚積水,肺轉移亦讓他身體虛弱,於是我為他設計藥物療程,好讓他能精神飽滿地去旅行。」在三日兩夜的台灣遊中,病人抱著兒子在中正紀念堂拍了一張全家福,了卻心願,數星期後無憾離世。
另類祝福-為自己的生命倒數
談及生死,饒醫生不忌諱地笑得豁達。「打開報紙,每天都有人因意外逝世,有時候連一聲再見也沒有機會說出口。與此相比,晚期癌症大概是不幸中的一種祝福,至少病人知道自己剩下多少時間,可以在生命的限期裏了卻心願。」說起癌症病人的遺願,饒醫生不禁又緩緩說起另一個令他難忘的感人個案。曾經有一名孕婦在懷孕時發現患上晚期腸癌,但因臨盆在即又堅持餵哺母乳,只選擇接受紓緩治療。「她在狀態稍佳的日子中錄製了不少影片,並製作成時間錦囊,讓女兒在將來生日、成年、結婚等大日子重溫片段,時刻感受母親的溫暖。」
喜歡醫「人」多於「病」 寄語:互信互愛
問及饒醫生為何對腫瘤科充滿熱誠,他毫不猶疑回答:「因為我們不只是醫『病』,而是醫『人』。除了患者的身心,還要照顧其家人的情緒。所以我常常說,如果我是他的腫瘤科醫生,我就是他一輩子的腫瘤科醫生。」 饒醫生鼓勵患者與家人打開心扉溝通,並要得到共識。無論選擇了哪條路,都要互信互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