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39歲女乳房有硬塊揭乳癌5年後病逝 醫生:3種情況需切除乳房

乳癌是女性頭號致命癌症,可如何及早發現乳癌?患乳癌後一定要切乳房保命?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向《星島頭條》分享一宗乳癌病例,一名39歲港婦發現乳房有硬塊,確診患上乳癌第一期,5年間擴散離世。曾醫生講解可如何減少乳癌擴散、復發的風險,以及在甚麼情況下需切除乳房。

乳房出現硬塊確診乳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表示,該患者為一名家庭主婦,於2014年發現乳房有硬塊,求醫檢查後確診患上「HER-2型乳癌」第一期,當年她39歲;惟2年後,癌細胞擴散到肝及肺。期間,她接受多種治療,包括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甚至免疫治療。

用藥後,病情雖曾受控,惟過一段時間後又轉差,出現耐藥性,即使轉用其他藥物也無改善。該患者抗癌約5年,於2019年病逝。 曾醫生表示,該患者接受治療初期狀態良好,副作用亦受控制,惟離世前半年至3個月,病情明顯轉差,那時實際上可選擇的治療方法不多。

無家族史 因基因突變患乳癌

曾醫生指出,該患者無家族遺傳病史,患乳癌是由於基因突變。乳癌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基因突變就是「HER-2」(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 他強調,該患者抗癌5年後病逝,並非因她太遲接受治療,而是因為「她的荷爾蒙是正,她的HER-2初期也是正的,慢慢就變成了負」。曾醫生指,幾乎所有針對乳癌的藥物也採用過,至少用了8個治療方法。 根據統計數據,第一期乳癌有9成或以上機會可康復。可惜癌細胞始終擴散,始終有1成機會未能康復。

乳癌高危一族

曾醫生指出,有3類人患乳癌風險較高,需要較頻密接受檢查及留意乳房情況。1. 曾患上乳癌:例如患者左邊有乳癌,這麼右邊有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 家族性遺傳:家族有家人患乳癌可分為一等親(first-degree relatives)及二等親(second-degree relatives):前者指媽媽及姊妹,後者指阿姨、姑姑等等。如家族有家人患乳癌,這類人患有乳癌的風險就越高,特別是如果她的家人發現乳癌的時候年紀越小,那麼她自身患有乳癌的風險就更大。3. brca遺傳的基因病大約5%-10%的乳癌患者有brca遺傳的基因病,這是直接遺傳基因,而不是突變。這一類人要更加早做這些檢驗,甚至在二十歲起切除兩邊乳房去防止它有癌變。

甚麼情況需要切除乳房?

若要切除乳房以防患乳癌或復發,需要跨過不少心理關口。曾醫生解釋,患上乳癌不一定要切除乳房,除了以下3種情況:1. brca遺傳的乳癌:如你直接有遺傳基因,便有一半機會致癌,特別有個別的人士有家族遺傳性。發覺她的姐姐、媽媽全部都患了乳癌,她就需要在很年輕,還沒確診前便切除乳房。這高風險的情況一般需切除整個乳房,因為這類人士不會只是特定一塊地方高風險,所以不會只是右邊或左邊乳房,因此一般會切除兩邊乳房。2. 腫瘤範圍大:如果不是遺傳性乳癌,現在的慣例而言,除非患者的腫瘤範圍很大,否則都會保留乳房,只是切了腫瘤附近和附近少部分組織而已。3. 不宜接受電療的患者:現在治療乳癌的方法盡量以預防保留手術為目標,如患者切除一部分乳房後,最終需要電療控制病情,不然復發風險比全乳切除更大。可是,有些患者不適宜做電療,或者她們不想做電療,即使她們的病情可以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她們都選擇把全乳切除。

預防乳癌方法

曾醫生指,如想預防乳癌,需要留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亦要定期做檢查。他分享有助預防乳癌的方法。1. 飲食及生活習慣:除了家族性、遺傳病外,乳癌也與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很有關係。飲食上,宜營養均衡,少吃紅肉,攝取較少脂肪;多吃蔬菜,攝取纖維,盡量避免吸煙和飲酒,配合適量的運動,有助減低患乳癌風險。2. 接受乳房造影檢驗:及早發現及預防乳癌,自我檢驗是十分重要。香港2019年,每15個婦女當中有1個患上乳癌,比例很高。建議平均風險的女性 在40歲開始,每2年接受乳房造影檢驗,甚至可考慮驗血。如果是高風險的女性需要更早做,而且做得 更密。3. 生育如30歲前生小孩可以有助減少患上乳癌的風險,因為乳癌與荷爾蒙是有關係。當女性荷爾蒙的水準越多, 患乳癌的機會就越多。 如果你沒生育過,特別是特定的幾個女性荷爾蒙,身體的細胞含有高濃度的荷爾蒙的機會高些,因此較易患癌。4. 餵哺母乳:餵哺母乳亦有助減少患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媽媽餵哺母乳時,會抑壓女性的荷爾蒙分泌。

乳癌治癒率 第一期達90%以上

曾醫生指,乳癌治癒率算高,除非癌細胞擴散。40歲以下乳癌患者比較少,40歲以上的比較多,有不少患者均是50多歲時發現患乳癌。他指出,這些患者普遍有經濟能力,再加上香港在這十年一直宣傳乳房篩查,不少病人發現患癌時都是早期,甚至發現是原位癌(0期癌症)。若患者確診第一期乳癌,有9成以上機會可根治。 

原文刊於: 星島

Leave a reply

曾偉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