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瘡會變大腸癌嗎?
痔瘡和大腸癌兩者部分病徵相似,但其實是兩個成因完全不同的疾病,患痔瘡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如大便帶血,應及早求診,讓醫生去分辦,及早進行治療
了解更多癌症治療方法眾多,除了較為人熟悉的手術、化學治療(下稱:化療)和放射治療(下稱:放療)之外,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於近年亦越趨普及。患者一般會採用聯合治療去應對病情,例如手術結合化療或放療,以提升療效。同時,癌症治療亦變得更為精準及個人化,醫生不再單靠癌症的期數或種類去決定治療方法,而是透過高效和先進的基因檢測,區分出癌細胞的特質及其基因組合,再從眾多藥物中選擇最具針對性的新一代藥物去進行治療。
以下簡介各種癌症治療方法的原理及常見副作用,望能加深大家對癌症治療的認識,幫助癌症患者與醫生商討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法。
癌症治療的最終目標是根治癌症,讓病人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但癌症能否完全治癒,則取決於病人確診時的期數及腫瘤的具體情況。不過,即使病人確診時已屆晚期,無法根治,現時仍有不同治療可以縮小腫瘤或減緩腫瘤的生長速度,讓病人與癌共存。
根治性治療旨在徹底清除體內癌腫瘤或殺死所有癌細胞。手術、化療及放療均是常見用於根治癌症的治療方法。
輔助治療一般會於根治性治療前後進行,例如部分患者需要於手術前進行化療,先將腫瘤縮小,以提升手術的成效;亦有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治療後接受輔助化療,殺清有可能殘留於身體內的癌細胞,以減低癌症日後復發的風險。
紓緩治療旨在緩解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或由癌症本身引起的症狀,可與其他主要癌症治療同時進行。一些常見的症狀,如疼痛、呼吸急促、嘔吐等,一般可透過藥物緩解。
手術一般適用於早期癌症,即癌細胞未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的階段,目的是徹底去除或盡量去除體內腫瘤。根據病人的癌症類型及其擴散程度,手術可用於切除整個腫瘤、切除部分腫瘤,或去除引起疼痛或壓力的腫瘤以減輕癌症症狀。手術可以分為開放式手術和微創手術,還有其他不涉及切割的手術方式,包括:冷凍手術、激光等。最常見的手術風險為疼痛及感染,病人於術後也有可能出現出血、腫瘤附近組織受損,以及對麻醉出現不良反應等。
放療透過使用高劑量的輻射來破壞癌組織的DNA,導致癌細胞死亡。放療不能一次性殺死癌細胞,一般需要數天或數周的治療療程,才能使 DNA 受損到足以令腫瘤死亡的程度。
放療主要分體外放療和體內放療兩種,病人接受的放療類型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癌症類型、腫瘤大小及位置、腫瘤附近正常器官能承受的放射劑量等。
化療是一種使用藥物殺死癌細胞的治療方法。化療的原理是殺滅一些快速增長的細胞,由於癌細胞的增長速度較正常細胞快,故化療可有效對付癌細胞,減緩腫瘤的生長,甚至減少癌症的復發風險。化療亦可用於縮小腫瘤,減輕因腫瘤引起的疼痛問題,緩解腫瘤所引起的不適。不過,由於身體亦有快速增長的正常細胞,例如毛髮的毛囊細胞、造血的骨髓細胞、消化道黏膜細胞等,故化療也有可能傷及這些健康細胞,導致不同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噁心和脫髮。在化療結束後,這些副作用一般會減少或消失。
標靶治療是針對癌症的特定基因、蛋白質或有助於癌症生長和存活的組織環境的藥物治療。不同類型的標靶治療會通過不同方式治療癌症,包括幫助免疫系統摧毀癌細胞、停止有助於形成血管的信號、將能殺死癌細胞的物質帶到腫瘤內等等。標靶治療可以單獨使用,或與化療、放療等其他癌症治療一起使用,令治療效果更佳。
標靶治療的副作用通常較化療輕微,但部份病人仍會出現腹瀉損傷、高血壓、疲勞等。皮膚問題可能包括皮疹或皮膚乾燥。
免疫療法是一種幫助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治療方法。用於治療癌症的免疫治療有幾種,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T細胞轉移療法、單株抗體等。
免疫療法的副作用一般較輕微,常見副作用包括皮膚疼痛、紅腫、皮疹、發熱、發冷、頭暈、噁心等。
荷爾蒙治療可以減緩或阻止使用荷爾蒙生長的癌症,主要用於前列腺癌和乳癌。荷爾蒙治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阻斷身體產生荷爾蒙的能力,另一類是干擾荷爾蒙在體內的行為。荷爾蒙治療用於手術或放療前可縮小腫瘤,用於手術或放治療後則能降低癌症復發風險,也可與其他治療同時使用。
荷爾蒙治療有可能導致副作用。對於接受前列腺癌荷爾蒙治療的男性,常見副作用包括:失去性能力、骨骼變弱、腹瀉、噁心、乳房擴大、疲勞等。對於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女性,常見副作用則包括:陰道乾燥、經期變化、對性失去興趣、噁心、情緒變化、疲勞等。
甚麼是精準治療?
隨着醫學進步,個人化癌症治療已成為近年治癌的新趨勢。個人化癌症治療著眼於病人本身特定的基因變化,而該基因變化正影響其癌症風險,又或癌細胞中的基因正影響治療效果。
要進行精準治療,醫生會利用基因測試結果去幫助制定具體治療計劃。精準醫療能幫助醫生做出更準確的診斷並改善治療,並測出特定癌症的風險,同時有助醫生作出改變健康習慣、進行早期篩查測試和其他預防措施的建議。
甚麼是基因突變?
個人化癌症治療或精準治療是根據基因變異去針對性地用藥,所以要了解精準醫療,首先要了解甚麼是基因突變。
人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有 DNA,其中包含我們的基因。當細胞分裂形成新細胞時,這些細胞內的基因就會被複製。複製過程中出現錯誤時,就會發生基因變異。
癌症基因檢測作用
癌症基因檢測可分為治療及預防兩種。測試過程一般是從組織抽取切片樣本或抽血進行化驗,測試結果通常需要數星期或更長時間。近年醫學界將液體活檢應用於癌症診斷上,只要提供病人的血液、肺積水、心包積水、腦脊髓液等液體,就可檢測腫瘤細胞有否出現基因變異。由於液體活檢只須抽血或體液檢驗而無需開刀,創傷性遠比抽組織低,較適合一些病情已惡化或年長體弱的病人。
隨着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次世代基因定序已越趨普及,同步分析數百至上千個腫瘤基因,大量的數據令醫療團隊可對病人在癌症不同階段,作更精準的個人化分析。例如在治療上,可檢測病人癌細胞是否帶有特定基因,如肺癌有否表面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從而決定用藥方向。現時抽檢只需一個樣本,再用全面基因體分析伴隨檢測,可一次過分析癌細胞所有生物標記及300多種基因變異,較傳統單一基因檢測每次抽取的組織只可用於3組基因檢測,效率大大提升。
至於預防方面,有癌症家族史的高風險人士可以透過基因檢測,評估患癌風險和制訂跟進監測方案。目前已知的遺傳性癌症基因約有50多種,如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其乳癌和卵巢癌風險較一般女性高出10倍及50倍,一旦發現帶有BRCA基因突變,便需要緊密跟進,甚至要與醫生商討是否進行具侵入性的預防癌症措施。
個人化治療有什麼好處?
個人化癌症治療方案和基因檢測能夠令治療變得更具針對性,務求提高療效及治療的機會,並減低治療產生的副作用,達到更理想的控病效果。在個人化癌症治療方案中,從檢查、確診到治療,均採用跨專科會診模式(MDT),即由不同專科領域的醫護人員組成的團隊,訂定和整合治療策略。香港綜合腫瘤中心更可第一時間引入歐美最新註冊藥物,為醫生提供更多用藥可能。
甚麼是日間癌症治療?
患上癌症,家人的支持至爲重要。我們明白病人所需,故從外國引入日間癌症治療的理念,務求讓病人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與家人共度時艱。
私營日間腫瘤中心在美國及部分已發展國家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外國更加有文獻顯示,對比住院治療,日間治療中心能更有效改善病人生活質素。此外,由於日間治療中心只專注服務某一類病人,比傳統醫院更專門、更有效率,收費亦會較低。
隨著藥物發展迅速,現時用作治療的藥物注射過程快捷,如化療吊針注射由過往幾小時減至最快一個多小時,一些免疫治療吊針則最快45分鐘完成,有些標靶藥物甚至只需口服,免卻病人住院治療的不便。同時,越來越多保險產品支援日間治療,病人毋須入院亦可獲得保障。
甚麼是日間/在家化療?
新式化療吊針注射過程縮短,病人可以在日間診所接受注射,甚至按照個人需要,與醫生商討訂定在家癌症化療計劃。病人一般只需佩戴便攜式輸藥泵及定期覆診,化療時也可在戶外進行日常活動。此外,病人在接受化療後,容易感到突如其來的疲勞,在化療後幾個小時內,會出現噁心、反胃、便秘與腹瀉等化療副作用,有時候會持續好幾個小時。如果在家中進行化療,病人不必再奔波來回診所,可以專心在家中休養,爭取充足的休息時間。
化療前醫生會安排約見病人,並會解釋整個化療過程,包括藥物的效用、副作用和注意事項等等。
跨專科醫護團隊包涵癌症治療中各個專科界別:外科醫生、臨床腫瘤科醫生、放射科醫生、藥劑師、精神健康專業、營養師等。一支完整的跨專科醫護團隊能夠讓患者及其家屬可一次過與各專科醫生和醫護專才團隊見面,獲得更周全的意見。
跨專科治療的好處
跨專科會診可節省患者轉介的時間和精力,亦可為患者同時安排多項治療選擇,簡化會診流程,把握治療的黃金機會。例如,外科醫生能夠與放射科醫生一同就患者的化驗結果、病情等方面探討、交流,更可以確保與患者及家屬有充足溝通,迅速訂定最適切治療方案。
澳洲一項醫學研究發現,通過MDT訂定治療方案的病例,相比一般診症治療,病人的存活率較高。2015年,當地醫學機構對586名複雜性癌症前期患者進行一項與MDT相關的觀察性研究,結果顯示接受MDT治療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63.1%,存活期中位數為16個月,而接受一般診療的患者存活率則為48.2%。
以下為各類型癌症的跨專科治療應用例子:
在治療肝癌時,除了需要顧及腫瘤大小,肝硬化的程度及肝功能亦是箇中關鍵,往往需要視乎患者的健康情況及病情,綜合各類方法醫治。2018年《刺針》發佈的數據顯示,隨著精準醫學和跨專科治療的實行,近30年來中國肝癌5年存活率從不到5%,提升至2010-2014年的14.1%,新的醫學方法配合手術,給更多肝癌患者帶來曙光。
曾有50多歲的菲律賓籍男患者,肝癌已在肝臟擴散,引致嚴重腹水,腹腔內淋巴腺也受影響。由於肝功能太差,不適合用標靶治療,在菲律賓時被列入「不治」之列。男患者來港求醫,團隊為他訂定了跨專科的個人化治療方案,包括透過香港的「指定患者用藥計劃」,申請使用於歐美獲批准使用的免疫治療新藥。於首次治療後,男患者的癌症指數由2000多下降至1000;治療半年後,磁力共振檢查結果顯示,男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病情穩定下來。
腦癌治療的最大挑戰,在於準確定位腫瘤位置。由於腦部神經線錯綜複雜,腦部手術傷口必須精準細小,將影響腦功能的風險減到最低。醫生一般會在手術前,為患者進行磁力共振掃描及全身麻醉,並於手術期間以即時的超音波導航,同步監察腫瘤位置。部分患者可能無法透過手術將腫瘤完全割除,這些情況下需先抽取腫瘤活組織作檢驗,再由神經外科醫生會同腫瘤科醫生共同制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先進的手術輔助儀器可令腦癌治療更精準,例如腦癌腫瘤性質檢驗準確度已高達90%。然而,手術過程必須透過跨專業團隊,包括麻醉科、神經外科、腫瘤科、放射科等的通力合作,才能完善治療,提升治療成效。
及早治療前列腺癌能令治療成功率顯著上升。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及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的最新「跨專科治療」指引指出,正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前列腺癌患者,若透過跨專科治療,考慮提早同步配合化療,可有效將荷爾蒙治療失效的時間推遲近20個月,患者腫瘤能持續更長時間受控。
然而,前列腺癌患者往往因為感到尷尬,或誤以為年紀大排尿出現問題為正常,因而延誤治療。曾有70歲患者,長時間出現排尿困難,後來問題日漸嚴重,經家人幾番游說後,才願意踏出一步與跨專科治療團隊會面,最終確診早期前列腺癌,並成功靠手術根治。患者有需要作出醫療決定時,跨專科會診能提升病人與家屬的參與度,讓醫患達成共識。
以上内容經由我們的醫護團隊審閲。內容僅供參考,不能取代醫護人員給予閣下之個人建議。
最後審閲日期:2022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