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課堂】抵抗癌症的人,如何抵抗抑鬱症?
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嚴重影響全球以至本港的經濟及社會民生。世界衞生組織(WTO)指出全球焦慮和抑鬱的患病率大幅增
了解更多化學治療(簡稱化療)屬全身性治療,相比手術、放射治療等只針對某一身體部位或器官的局部治療方法,化療能夠透過藥物溶入血液運行全身,有效對付由原發部位擴散到其他部位的癌細胞。化療的原理是殺滅一些快速分裂的細胞,由於癌細胞的分裂速度較正常細胞快,自然躲不過化療的攻擊。然而,一些補充身體所需的正常細胞,例如生長毛髮的毛囊細胞、造血的骨髓細胞、消化道細胞等等的分裂速度亦比較快,因此當化療攻擊癌細胞的時候,亦有可能會殃及這些正常細胞,引起各種副作用。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藥物推陳出新,現時已有不少方法舒緩化療的副作用,例如新一代止嘔藥、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等,均能有效減少副作用帶來的不適和併發症。同時,化療藥物亦取得顯著進步,副作用較以往輕微。
本文深入淺出地與癌症患者和照顧者探討化療前和進行化療期間的注意事項、化療常見副作用及舒緩方法、化療期間飲食須知,並拆解常見化療飲食禁忌和迷思,以及解答有關化療的常見問題,希望減低患者對化療的恐懼,按醫生建議積極接受化療。
癌症患者對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感到恐懼不安,實在是人之常情,但只要充分了解、及早治理,副作用並不如想像中可怕。至於化療的副作用於何時開始,則視乎各種副作用而有所不同,例如噁心和嘔吐的反應一般會於患者接受化療數小時內至24小時後出現,而頭髮掉落的副作用則通常於化療開始後兩、三個星期發生。以下詳列各種常見化療副作用及舒緩方法,希望有助患者減輕化療引致的不適。
部分病人誤以爲只需要在出現噁心和嘔吐的情況才需服藥,其實這個理解是大錯特錯的,反而應該跟從醫生指示服藥,以預防噁心和嘔吐問題。加上現時有新型止嘔藥,只需於化療前一小時服用,相比起傳統藥物更為方便及減少服藥數量。
化療週期 | 化療期間出現噁心和嘔吐的風險 |
第一個週期 | 化療開始:1 |
第二個週期 | 可能出現:大約6.5倍 |
第三個週期 | 可能出現:大約14倍 |
根據上圖表顯示,如一旦在首個化療週期出現CINV,在往後週期出現噁心和嘔吐的風險便會大大提高,如第一個週期未能有效預防,第二週期的風險便會增加6.5倍,而第三週期更高達14倍 。因此,在療程早期應做好預防措施。
市面上漱口水有效成分 | PVP-1 (聚維酮碘) | Chlorhexidine (氯己定) | Saline Solution (生理鹽水) | Iseganan HCI (鹽酸依色加南) |
好處 | • 證實有效降低口腔粘膜炎的嚴重程度 • 廣泛的抗菌活性包括革蘭氏陽性菌(Gram-positive)和革蘭氏陰性菌(Gram-negative)、細菌孢子、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 | • 廣泛的抗細菌活性 • 比較小機會被全身性吸收和粘附在口腔表面 | • 容易在家中準備 • 低毒性 | • 對細菌和真菌具有抗菌活性 |
注意事項 | • 不適用於甲狀腺疾病患者 • 不適合長期使用 | • 未能有效預防粘膜炎 • 抗病毒活性比較弱 | • 殺菌能力差 • 不能有效預防粘膜炎 | • 缺乏證據可以降低粘膜炎發生的機率 |
癌症病人應從飲食中多儲備營養和能量,為日後的療程及抗癌之路作好準備。充足的營養對於治療十分重要,對於癌症病人而言,身體對營養的需求大大增加,從日常生活中攝取充足的營養能夠補充身體所需、避免體重急速下降、增強身體對化療的承受力,才是上策。
答:有些病人擔心雞肉或雞蛋含有激素會激發癌細胞生長,但現時還未有研究指出食物中的激素會引發癌症,加上香港亦禁止使用生長激素於家禽及畜生,所以市面上的家禽應不會含有激素。
答:病人在化療期間不宜胡亂進補,避免化療藥物和進補食材令肝臟承受額外負擔。一些普通的「滾湯」其實已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切記不要只飲湯水而不吃湯料(俗稱湯渣),因為湯料仍有大量營養成分,不宜浪費。
答:魚油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中的EPA和DHA可以減少發炎的症狀,病人可從鯖魚、秋刀魚、三文魚、吞拿魚等魚類中多補充omega-3,有需要情況下亦可進食omega-3補充劑。但要注意omega-3和omega-6的比例,omega-6的食物來源非常豐富,食物如豬肉、牛肉、羊肉或植物油等。比起omega-3,一般人會較容易攝取更多omega-6,然而omega-6與發炎有關,omega-3和omega-6攝取的比例應要保持平衝,才可以令身體有最佳的抗發炎效果,所以我們建議患者在日常中應提高攝取omega-3,降低攝取omega-6。
坊間有指植物油、亞麻籽油中也含有a-次亞麻酸ALA,ALA也是一種omega-3,但植物油的omega-6含量一般較高,而身體亦需要更多時間去轉換ALA作EPA和DHA,故不建議病人為了攝取ALA而大量食用植物油、亞麻籽,相反,適量地攝取EPA和DHA對提高身體吸收omega-3會有更大幫助。
答:生酮飲食是指一種高脂肪、適中蛋白質、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模式。坊間有傳言指攝取極低碳水化合物的模式能減少供給癌細胞的糖份,從而「餓死」癌細胞,然而至今醫學上並沒有大型臨床證據顯示這個飲食模式能有效治療癌病。對癌症病人來說,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不足,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體重下降、無體力抗癌,甚至影響化療藥物治療的效果,所以病人應避免胡亂跟從坊間的生酮飲食療法。
答:坊間有很多食物被稱為「超級食物」,給蘆筍、藜麥、亞麻籽等,然而並沒有一種食物能治癒癌症,而大多數的「超級食物」並沒有足夠臨床醫學研究証明能有效抗癌,以亞麻籽為例,它含有纖維、木酚素(lignan)等營養,雖然木酚素能降低乳癌、大腸癌風險,但現時還未有足夠數據能證實亞麻籽的抗癌功效,建議癌症病人不要過量食用,應以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礦物質發維他命、補充熱量和蛋白質為首要考慮。
答:化療的療程通常以週期(cycle)計算。週期的長短按不同癌症類型有所不同,並須視乎病人的反應和醫生的臨床判斷。
答: 部分化療藥物屬醫管局藥物名冊下的自費藥物,患者可視乎經濟能力,與醫生商討採用哪個治療方案及藥物。現時,不少機構均有舉辦不同形式的癌症藥物資助計劃,例如撒瑪利亞基金、關愛基金、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等,為合資格的患者提供援助。按此了解各種癌症資助機構及藥物資助計劃。
答:中西合璧療法有一定風險,不建議癌症患者在化療期間自行服用中藥,以免中西藥混合後產生相互作用,影響患者的肝腎功能,繼而影響治療成效。如患者必須服用中藥,應與腫瘤科醫生保持緊密溝通。
答:患者在接受化療時,肝臟因為分解藥物而需承受額外負擔,若再胡亂服用補品,更會再加重肝臟負荷,有可能令膽紅素上升,所以建議患者不宜胡亂進補。
答: 近年,有醫學文獻指出運動可舒緩患者在化療期間的副作用及提升治癒率。據美國運動醫學學院建議,癌症患者和康復者應視乎個人體能狀況及醫生意見,循序漸進,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中強度或70分鐘高強度運動。患者在制訂運動計劃前應接受全面檢查,確保身體狀況適合運動。
答: 首先,病人應詳細記錄首三次療程期間的身體反應。如病人接受兩至三次療程後皆反應良好,一般可在新的化療周期未展開前,並在醫生的允許下短暫外遊。出發前,患者應作周詳準備,如預先搜集旅行目的地的急症室電話和地址、帶備詳細醫療記錄及醫生處方的藥物等。
答: 可向醫生查詢,是否要調校慢性病藥物的劑量,否則血壓或血糖水平可能會出現異常,導致身體虛弱、暈眩等不適。另外,建議製作藥物清單,將不同專科的藥物詳細記錄,有需要時供醫生參考。
答: 部分化療藥物會令頭髮變得脆弱。如有脫髮情況,建議在治療結束後半年內不要電髮或染髮,並避免使用風筒。如要染髮,可採用海靈草等天然物質,其天然成分同樣能達至染髮上色的效果。至於指甲油,應選擇化學成分較少,並且不含甲醛的產品。
答: 化療有可能令生殖細胞死亡,但實際上會否引致不育要視乎藥物種類、劑量、病情而定。目前,癌症患者可透過藥物注射、改變治療方案、手術、生殖細胞冷凍技術等保存生育能力。如有相關疑慮,應在治療開始前向醫生查詢。
以上内容經由我們的醫護團隊審閲。內容僅供參考,不能取代醫護人員給予閣下之個人建議。
最後審閲日期:2021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