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癌自我檢查】認清三大乳癌症狀 – 硬塊|分泌物|形狀改變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本文教你認清三大乳癌徵兆 - 硬塊、分泌物、形狀改變,並詳細講解乳癌自我檢查和接受乳房檢查時要注意的地方。
了解更多乳癌是女性常見癌症第一位,亦是第三大癌症殺手。2019年香港癌症數據統計中心數據顯示,新增乳癌患者個案超過4700宗,死亡個案更超過850宗。與10年前相比,每年新增的乳癌個案增加了接近一半,而且每年的新增個案數目更呈上升趨勢,可見乳癌對女性的威脅越來越大。不過,早期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因此及早發現乳癌並及時治療,便能大大提升存活率。
2019年的數據顯示,女性乳癌患者的年齡中位數是58歲,發病年齡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大約一半乳癌患者年齡在40至59歲之間,可見女性年紀越大,患上乳癌的風險就更高。
要及早發現乳癌,首先要了解乳癌的病徵。雖然早期乳癌可能毫無徵狀,但若然察覺以下乳癌常見症狀,便應立即求醫作詳細檢查:
部分女士會因為週期性不適,而出現短暫性的乳房腫脹或脹痛,一般來說都會隨著月經週期完結而慢慢消退。但若然以上症狀持續一段時間,便要提高警覺。
風險因素不會直接引致乳癌,部分人即使同時有多個風險因素,也不一定會患上乳癌,但過去不少研究顯示,增加患乳癌的風險因素包括:
雖然在香港因基因遺傳而導致乳癌的個案並不普遍,不過,醫學界發現大約5%的乳癌個案,均受到BRCA1或BRCA2的基因突變影響,令患者出現乳癌。帶有這兩種基因的女士,會有較高風險在年輕時便患上乳癌,亦會增加家族中親屬患上乳癌的風險。雖然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是預防遺傳性乳癌的有效方法,但只適用於少數的高危女士,在進行前亦應該向醫生了解有關的影響。
遺傳性乳癌只佔整體乳癌個案的少數,大多個案皆因後天因素引發的基因變異導致,透過減低引致乳癌的風險因素,可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
乳房臨床檢查包括向女士查詢過往病歷、家族患癌史、個人生活習慣等等。另外還有乳房觸診檢查,醫生會為女士檢查乳房有沒有不明硬塊以及淋巴結腫大。
乳房造影檢查一般可分為:2D乳房X光造影、3D乳房X光造影,以及乳房超聲波掃描。對比2D造影檢查每次只能從單一角度拍攝一張X光片,3D乳房X光造影每次能夠從多角度拍攝數十張X光片,除了有效消除因乳腺組織重疊而帶來的誤差,亦可以得出更加細緻的影像,讓醫生觀察小至1毫米的乳房組織,更清晰地分析病灶範圍和性質,增加識別惡性病變組織的機會。
乳房超聲波掃描則是利用儀器向乳房組織輸出高頻聲波,然後將接收的反饋聲波轉換成圖像,從而檢驗乳房內的狀況,有助偵測腫塊為實體或內有液體的囊腫。一般來說,東方女性的乳房由於脂肪組織比較少,故X光乳房造影密度較高,減低了其檢測的靈敏度,超聲波掃描在早期乳癌檢測更為重要。
乳房抽針檢查的目的,是抽取乳房的組織作化驗,一般可籠統分為「幼針」和「粗針」。「幼針」即是細針抽吸組織檢查,對乳房的創傷較低,過程中醫生會利用幼針在乳房的四周抽取組織進行化驗,不過亦有可能因為抽取的組織過於微量,而未能確定乳房腫塊的屬性。
「粗針」即是粗針切片組織檢查,原理和「幼針」一樣,不過由於使用的針筒較粗,所以過程中需要採用局部麻醉,對乳房的創傷亦較高。「粗針」能夠抽取較多的乳房組織進行檢驗,可辨識出乳房腫塊是否惡性,以及是否適合使用標靶治療等。
其他乳癌診斷方法
磁力共振掃描是常見的癌症診斷方法,利用磁場及共振頻率構成體內橫切面的造影。除了可以顯示出細緻的乳房組織影像外,亦能夠顯示出乳癌腫瘤是否有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進行磁力共振掃描前,需要注射顯影劑,然後靜臥檢查床上,需時大約30分鐘。
香港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針對不同風險的婦女,有以下的乳癌篩查建議:
大部分乳癌都發生在乳房的乳小葉或乳管之中,較少出現在脂肪組織裏,根據癌細胞出現的位置,可以將乳癌分類。在香港,較常見的乳癌有以下幾種:
指癌細胞出現在輸送乳汁的乳管壁中,不過癌細胞尚未穿透乳管壁及擴散至其他乳房組織,大約佔整體乳癌約20%。患者如果及早發現,有助阻止癌細胞擴散,防止演變成更具侵略性的乳癌。
指癌細胞已經穿透乳管壁,開始入侵乳房的脂肪組織,患者需要及早治療,否則癌細胞有可能沿著淋巴結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侵襲性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乳癌,約佔整體個案的80%。
指癌細胞出現在負責分泌乳汁的乳小葉中,並有可能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
除了乳癌發生的位置外,醫生亦會為病人進行荷爾蒙(ER/PR)受體和HER2受體測試,而根據測試的反應,可以將乳癌分為不同類型。
俗稱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又可分為以下兩種:
HER2是指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人體細胞上的HER2蛋白會刺激細胞接收生長信號,促進癌細胞生長。而患上HER2乳癌的病人,他們體內的癌細胞表面有大量HER2蛋白,導致癌細胞生長速度加快,屬於較具侵略性的乳癌之一。
醫生會為病人進行HER2受體測試,陽性的則代表患有HER2乳癌,而HER2約佔香港整體乳癌的20%。
一般乳癌患者都會接受三種受體測試,包括雌性荷爾蒙 (Oestrogen)、黃體酮素 (Progesterone) 及HER2受體,若三種受體測試皆呈陰性,就是三陰性乳癌。
三陰性乳癌較易擴散及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大約佔整體女性乳癌中的10-15%,在遺傳性乳癌及年輕患者中會較常見。
香港一直使用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的TNM系統來將乳癌分成不同期數,以腫瘤的大小(T:Tumor)、淋巴結受侵襲情況(N:Lymph nodes)及擴散情況(M:Metastasis)這三種不同因素,來將乳癌分期。
腫瘤大小、淋巴結受感染情況以癌細胞擴散程度,可透過以下記號表示:
在T後會帶有一個數字表示腫瘤的大小,數字越大,代表腫瘤越大,或者已經擴散至其他組織,例如T1、T2、T3、T4。另外還有TX代表癌腫瘤太小而未能進行檢驗,T0代表沒有癌腫瘤,以及Tis代表原位癌腫瘤。
在N後會使用數字0至3去代表淋巴結受癌細胞侵襲的情況,包括範圍大小、位置、受感染的淋巴結數量,數字越大,受癌細胞感染的淋巴結就越多,情況越嚴重。N0代表沒有淋巴結受癌細胞入侵,N1代表有1至3個淋巴結受到癌細胞感染,如此類推。
同樣地,在M後會使用0至1代表癌細胞的擴散情況,M0表示癌細胞沒有出現遠端轉移,M1表示癌細胞經已出現轉移,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及組織。
一般會將乳癌分成四期,期數越大代表癌細胞肆虐得越嚴重,反之亦然。根據TNM分期系統,乳癌可分為以下期數:
也被稱為原位癌,是乳腺癌的最早階段。乳房癌細胞依然停留在乳腺管內,沒有入侵其他乳房組織的情況。
指乳癌腫瘤小過2厘米,同時腋下的淋巴結沒有受到癌細胞入侵。
指乳癌腫瘤介乎2至5厘米,以及有1至3個腋下淋巴結受到癌細胞入侵。
乳癌腫瘤已經大於5厘米,以及有4至9個淋巴結被癌細胞入侵,癌細胞或者已經有入侵胸壁及乳房皮膚的跡象,不過尚未入侵其他身體器官。
指乳房的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例如骨骼、肝臟、腦部等等,多個淋巴結已被癌細胞侵襲。
在香港,第1期乳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達99%,但第4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已急促下降至只有30%左右。可見乳癌病人的存活率會隨著確診的期數而下降,因此及早確診乳癌對延長病人的生命有關鍵影響。
隨著醫學科技發展,乳癌患者的存活率比以往大有提升,這有賴各種治療方式互相配合,發揮最大的治療效用。即使是晚期乳癌患者,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幫助紓緩症狀,甚至延長存活時間。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癌腫瘤大小、期數、擴散程度,以及癌細胞是否有荷爾蒙受體或HER2受體陽性等不同因素,而決定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乳癌病人在接受治療之前,應該與醫生充分溝通,確保了解乳癌治療的效用、方法,以至潛在副作用,尤其需要進行乳房切除手術的患者,更應該了解有關術後護理及乳房重建的資訊。
1. 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是常見的癌症治療方法之一,原理是透過手術將腫瘤從器官徹底切除,以減少及阻止癌細胞在體內器官擴散的風險。手術後,傷口可能會出現疼痛、腫脹,並有可能留有疤痕,患者同時亦應留意傷口感染風險。
若癌腫瘤體積太大,醫生有可能建議患者配合術前化療或電療先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另有部分患者或需要於手術後接受化療或電療,以殲滅剩餘癌細胞,減低復發風險。
治療乳癌的外科手術可分為以下兩種 :
乳房保留手術包括「局部乳房腫瘤切除術」(Lumpectomy)及「乳房四分之一切除術」(Quadrantectomy), 分別在於切除乳房組織的範圍大小。如果乳癌腫瘤比較細小,並且位於可切除的位置,醫生便會建議病人通過乳房保留手術,切除乳癌的腫瘤。進行手術時,除了癌腫瘤之外,有可能連同附近的乳房組織或淋巴結組織一併切除,以確保附近組織未有受到癌細胞侵襲。
手術後的疤痕位置、大小會根據癌腫瘤的情況而定,在切除乳癌腫瘤後,醫生可以同時調整乳房組織的位置,以保持兩邊乳房平衡及美觀。
若果乳癌腫瘤較大,或者已經入侵整邊乳房組織,醫生便會建議病人進行全乳切除手術,範圍由乳頭以至整個乳房,甚至部分受癌細胞入侵的淋巴結都會一併切除,以確保徹底清除癌細胞。
不少進行全乳切除手術的病人會擔心影響乳房的外觀,所以在進行切除手術前,可向醫生了解是否適合一併進行乳房重建手術,例如透過植入人工義乳重新塑造人工乳房。不過,如果病人在手術後仍需要接受其他治療,便需要在完成所有治療後,才能接受乳房重建手術。
若果病人不適合進行乳房重建手術,可以選擇佩戴人工義乳。
2.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是透過抗癌藥殺死癌細胞,可以經由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注射至體內,或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可以單獨或組合使用,亦可以和放射治療與外科手術混合作聯合治療,也能夠用作紓緩晚期癌症所帶來的不適。
很多病人都會擔心化療的副作用,例如嘔吐、腹瀉、脫髮、疲倦等等,不過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病人在接受化療之前可以向醫生了解清楚應對各種副作用方法。
化療應用在乳癌上,一般可分為三種方法:
利用化療醫治乳癌,大約需要進行4至8個週期的療程,每個週期的療程為期2至3個星期,完成一個週期後,可以休息數個星期,再開始下一週期的化療。至於確實進行的週期期數、用藥份量、副作用影響,都會因癌腫瘤的大小、期數、擴散跡象等而因人而異。
3. 荷爾蒙治療
荷爾蒙治療適用於與荷爾蒙有關的癌症,例如管腔型乳癌和HER2型卻帶有荷爾蒙受體的乳癌之治療上,人體會產生不同種類的荷爾蒙,維持身體運作的平衡。身體各種荷爾蒙有可能影響癌細胞生長,荷爾蒙治療正是透過抑制指定類型的荷爾蒙,令癌細胞停止受荷爾蒙刺激而生長,繼而逐漸凋亡。
與乳癌有關的荷爾蒙包括雌激素(Oestrogen)及黃體酮素(Progesterone),這兩種女性荷爾蒙都會刺激乳癌腫瘤加速生長,以及依附在癌細胞上,令癌細胞不斷增生。
乳癌病人進行荷爾蒙治療前,要先接受荷爾蒙受體測試。當癌細胞呈現雌激素受體陽性或黃體酮素受體陽性,即可以考慮接受荷爾蒙治療,如果癌細胞同時對兩種荷爾蒙受體都呈現陽性反應,使用荷爾蒙治療的效用會更加顯著。
現時香港常用於乳癌治療的荷爾蒙治療藥物有以下三種:
用以干擾癌細胞上的雌激素,令癌細胞失去雌激素的刺激,減慢生長,最後凋亡。常用藥物包括三苯氧胺(Tamoxifen)。
適合已停經的乳癌病人使用,作用是抑制腎上腺素分泌的雄激素轉化成雌激素,降低病人體內雌激素水平,令癌細胞失去生長養分。常用藥物包括安美達錠(Anastrozole )、來曲唑(Letrozole)、諾曼癌素糖衣錠(Exemestane)。
透過阻止大腦向卵巢發出分泌雌激素的信號,令卵巢停止製造雌激素,從而阻止癌細胞受雌激素刺激而繼續生長。常用的藥物包括諾雷德持續性注射劑(Goserelin),這種藥物的效用是暫時性的,只要停止服藥,卵巢便會再次分泌雌激素,令體內雌激素分泌回復正常。
4.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利用靶向藥物,針對腫瘤中的基因突變,透過截斷癌細胞的生長信號,或者營養供應,從而令癌細胞無法自主繁殖,並逐漸凋亡。標靶治療所造成的副作用較化療少,對骨髓造血細胞或免疫系統的影響亦較低。
乳癌病人在進行標靶治療前,先要進行受體測試,確定屬於特定種類的癌細胞才適用於乳癌的標靶治療。一般的乳癌病人都會進行三種受體測試,分別是雌激素(ER)、黃體酮素(PR)及HER2受體,而測試結果亦會影響是否適合使用標靶治療,以及使用哪一種標靶治療藥物。
以下是一些較常用於治療HER2乳癌的標靶治療藥物 :
沒有荷爾蒙或HER2受體的三陰性乳癌,也有可應用的靶向藥物:
5.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透過對癌細胞發放高能量的輻射線,破壞癌細胞中的染色體(DNA),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放射治療在不同的癌症治療階段都可應用,有根治腫瘤、輔助治療、紓緩病情不適等效用。有需要的話,癌症病人可以在外科手術後進行放射治療,清除未能被完全切除的癌細胞,以及減低復發風險;或在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前,用其將癌腫瘤縮小,令手術成功率更高。
放射治療可以分成體外及體內放射治療,其中以體外放射治療則較常用。由於傳統電療儀器精準度有限,電療範圍較大,容易令附近的健康細胞亦一同被殺死,因而對身體產生副作用。本中心配備的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能夠處理各類形狀不一、大小各異、不同部位的腫瘤,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並能夠針對病人特殊需要提供互補治療方案,有效提升療效,同時減低治療副作用。
如無特別情況,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乳癌病人都需要在手術後接受放射治療,以清除可能剩餘的癌細胞,減低擴散及復發風險。進行乳癌放射治療有可能導致副作用,最明顯的就是受照射的乳房位置會出現紅腫、疼痛、脫皮,以及乳房變得僵硬。另外還有可能引致疲累、噁心、氣促等副作用。
6. 免疫治療
癌細胞之所以不受控制地在身體裏生長、分裂、擴散,主要原因之一是身體的免疫系統沒有發揮對其應有的排斥作用。
這個免疫細胞與癌細胞共容現象,是由於細胞之間利用化學份子(例如PDL-1系統)溝通造成的。通過大量醫學研究,醫學界研發出作用於PDL及PDL-1系統的藥物,使免疫細胞能夠重新辨認出癌細胞及壞細胞,並消滅它們。
這些免疫治療藥物(例如Pembrolizumab)已經通過三期臨床研究結果證實,並受世界各地(包括FDA)批准於早期但嚴重或晚期擴散的三陰性乳癌中使用。
因應病情及癌腫瘤的大小,有部分癌細胞在治療後或未能完全清除,甚至轉移至乳房及其他身體部位,導致乳癌復發。
乳癌復發可以在治療後的幾個月,甚至幾年內發生,一般可以分成三種情況:
指乳癌在相同的位置復發,若果是已經切除了乳房組織,癌細胞有可能出現在剩餘的乳腺組織之中。
指乳癌在附近的淋巴結,或是另一邊乳房中復發,癌細胞出現的位置仍在胸部及腋下淋巴的範圍。
指本來在乳房的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身體較遠端的部位,例如肝臟、肺部、骨骼等等。
乳癌病人在完成癌症治療後,亦需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以追蹤癌細胞是否有復發跡象。如果乳癌病人出現以下症狀,便應該立即與醫生聯絡,作出詳細檢查:
不少病人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後,會選擇進行乳房重建手術,以植入重建或自體重建的方式重新建造人工乳房。另外,亦有病人會選擇佩戴人工義乳。人工義乳可分為暫時性及永久性,不少乳癌康復者都會選擇佩戴由矽膠製成的永久性人工義乳,令胸部的外觀回復至手術前的模樣。病人只需要使用特製的胸圍便可以承托人工義乳,現時有不少醫療用品公司皆提供人工義乳的製造服務,有需要的乳癌病人可向醫生查詢。
為了讓乳癌患者可以更容易適應癌後生活,香港綜合腫瘤中心(HKIOC)及香港港安腫瘤中心(HKAOC)推出「好.在」癌症病人支援計劃,為乳癌病人在治療期間提供最適切及全面的支援。「好.在」癌症病人支援計劃涵蓋範圍營養飲食、情緒健康、減少治療期間副作用、術後護理,以至為癌症病人和照顧者而設的工作坊。同時還設有營養諮詢服務、臨床心理學家支援、癌症教育活動等,務求令乳癌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最佳的幫助。按此了解更多
現時政府和坊間一些社福機構都有為乳癌病人提供癌症藥物援助計劃,其中包括政府所設的關愛基金及撒馬利亞基金,均涵蓋了多種癌症治療藥物,為合資格及通過資產審查的乳癌病人提供藥物援助。另外,聖雅各福群會亦設立惠澤社區藥房,為有需要的癌症病人提供藥物援助,讓病人可以在社區藥房以免費或較低的價錢購買藥物。
除了藥費負擔之外,政府和坊間都有不同團體和機構,為乳癌病人提供經濟、藥物以至心靈健康等方面的資助和支援服務,擔當癌友在抗癌路上的強大後盾,雖然對抗癌症是一場漫長的持久戰,但各位癌友絕不孤單。
乳癌病人支援組織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本文教你認清三大乳癌徵兆 - 硬塊、分泌物、形狀改變,並詳細講解乳癌自我檢查和接受乳房檢查時要注意的地方。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