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吸煙人也有患肺癌的風險!全面了解本港頭號癌症殺手
肺癌(Lung cancer)是香港最常見也是最致命的癌症,尤其見於男性。1 根據2020年研究顯示,肺癌的發
了解更多肺癌位列香港十大常見癌症第二位,更長据頭號癌症殺手。最新的癌症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香港新增的肺癌新症數目超過5500宗,比10年前增加大約28%,死亡個案更超過4000宗。男性除了比女性有較大機會患上肺癌,男性肺癌患者的死亡率亦比女性高。
肺癌主要可以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小細胞肺癌(SCLC)兩種,而非小細胞肺癌佔整體肺癌大約85%。
早期肺癌缺乏明顯症狀,甚至沒有任何先兆,大部分肺癌病人有機會因為病情進一步惡化,才出現明顯病徵。以下是一些患上肺癌後有可能出現的病徵:
如果癌細胞進一步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患者或有機會出現以下症狀:
當你發現以上懷疑肺癌病徵,而病徵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便應該立即求醫,讓醫生作出詳細檢查,從而找出病因。
吸煙是目前已知導致肺癌的主因之一,癌症基金會統計數據顯示,有90%的肺癌個案都與吸煙有關,有吸煙習慣的人患上肺癌的機會比非吸煙人士高出20倍,平均每10名吸煙人士中,就有1人患上肺癌。大約8成肺癌死亡個案都是因吸煙所致,而這情況在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更甚。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覺得吸食電子煙的致癌風險比香煙低,甚至誤以為電子煙不會引致肺癌,事實是吸食電子煙一樣會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而且吸煙人士更有可能因為電子煙較方便,增加吸煙時間及吸食的次數,部份吸電子煙人士更同時吸食傳統香煙,變相增加患上肺癌風險。
非吸煙人士亦不應對肺癌掉以輕心。除吸煙之外,二手煙也是導致肺癌的風險因素之一,數據顯示,長期吸入二手煙的人士患上肺癌的機會,比沒有吸入二手煙的人士高出兩倍有多。
長時間暴露在放射線、砷、鎳、鉻、石棉之下,會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另外經常接觸煤炭或木材所釋出的火焰,以及柴油或焊接金屬所產生的煙霧,也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
如家族有肺癌病史,例如父母或兄弟姊妹曾經患有肺癌,日後因基因變異而患上肺癌的機會則比平常人高。
研究顯示,加工食品、燒烤食物,以及含高飽和脂肪、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或會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
注意以下事項有助降低患肺癌的風險:
戒煙是預防肺癌的最好方法,不論任何年齡,或者是有一定「煙齡」的人士,只要及早戒煙,就可以顯著減少患上肺癌的風險。
透過勸籲身邊有吸煙習慣的家人或朋友戒煙,非吸煙者亦可以遠離二手煙,同時減低患肺癌的風險。
如果在工作場合需要長時間接觸高風險致癌物質,包括石棉、氡氣、砷、鎳、鉻等,便要做足適當的保護措施,例如戴上適當的口罩,有助減少致癌物對肺部的影響。
透過吸收均衡營養,多吃蔬菜、水果,可以保持身體健康,而減少進食加工精製食品及飽和脂肪,亦能夠減低患上肺癌的風險。
恆常運動除了可以保持強健體魄,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令肺部更加健康。
X光檢查較常用作肺部的常規檢查,以觀察肺部内部是否存在腫瘤或其他異常物質。不過,過去有研究證實,肺部X光難以檢測出早期腫瘤,因此未必可以徹底檢測出肺癌。如醫生發現報告有異常,病人或需要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以確定病因。
電腦掃描透過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電腦技術組成立體影像,可以顯示肺部的内部狀況。
雖然電腦掃描的輻射量比肺部X光高,但根據英國國民健保署(NHS)的數據顯示,電腦掃描導致病人日後患癌的機率少於2000份之一,因此對健康影響極爲有限。
正電子電腦掃描的過程和電腦掃描相若。相比電腦掃描,正電子電腦掃描對於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評估癌細胞擴散程度等等,有較準確的結果。
當應用在肺癌檢查時,病人需要在將輻射糖劑(FDG)注射至血管中,由於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吸收較多FDG,因此透過掃描影像便可以找出癌細胞的位置。
同位素骨骼掃描可用作檢測癌細胞有否轉移至骨骼,過程和X光檢查相似,但需要注射含有低輻射的同位素,不過輻射量極低,對身體影響有限。
在檢查肺癌腫瘤細胞時,醫生會為病人在手臂靜脈注入同位素,兩至三小時後進行掃描。若果肺癌有擴散至骨骼的情況,便會顯示在影像上。
透過利用電腦掃描或超聲波掃描的影像作引導,醫生以小型手術刀插入肺部,抽取患者肺部的異常細胞組織進行檢驗,檢查是否有癌細胞。過程中患者需要局部麻醉,不過整個過程只需數分鐘,不會導致過多不適。
支氣管鏡檢查是透過內窺鏡檢查肺部以及氣管內壁,除了可以拍下肺部內部的照片作詳細分析之外,亦可同時抽取肺部組織切片進行檢查。內窺鏡會經由鼻孔和口腔進入肺部,患者可以事先服用鎮靜劑及麻醉劑,幫助鬆弛喉部,以減少內窺鏡進入時引起的不適。
縱隔鏡檢查是採用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以此檢查位於肺部和心臟之間的縱隔腔,以及淋巴結、胸腺。病人需要在頸底及胸骨上方開口,然後放入內窺鏡,如同時發現病人有淋巴結腫脹,醫生可切除淋巴結作進一步化驗。
液體活檢是一種快速的癌症基因檢測方法,能夠讓醫生得知患者的肺癌細胞是否存在基因突變,以判別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標靶治療,並為患者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因為癌細胞的DNA會進入人體的血液中,通過進行血液化驗,能夠簡便地獲取腫瘤DNA,判斷癌症病人所患的癌症基因類型。
以肺癌檢查為例,液體活檢可以在癌細胞出現在一些難以抽取組織的器官或部位時派上用場,例如當肺癌擴散至腦部時,就能夠以液體活檢代替抽取腦部癌細胞作化驗。
由於肺癌的病徵難以察覺,因此不少病人確診時病情已屬晚期。對比其他常見癌症例如大腸癌、乳癌、前列腺癌,肺癌的5年存活率偏低。然而,隨著醫藥進步,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已比過往顯著提升,根據美國肺臟協會的統計顯示,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比5年前提高了13%,達到22.6%。
根據肺癌的種類和期數,5年存活率也有所不同:
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小細胞肺癌 (SCLC)
治療前準備
由於不少癌症病人在會見醫生時都會緊張,有機會忘記本來想查詢醫生的事情,因此在會見醫生之前,病人可以花些許時間,初步了解有關肺癌治療的各種資訊,包括各種治療方法、治療所需時間、治療成效、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等。病人可以將腦海中的疑問寫下來,在求診時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另外,若病人有吸煙習慣,建議在進行治療前先戒煙,以免肺部組織繼續受傷害,削弱治療成效。
肺癌治療方案
近年醫學發展一日千里,肺癌患者除了有更多用藥選擇,治療成效亦有所提升。
一般而言,醫生會根據不同因素,包括患者年齡、肺癌種類、腫瘤的生長速度、位置等,而向患者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病人可以主動向醫生及醫護人員了解有關肺癌治療的詳情,除了治療成效之外,治療副作用、費用負擔等也應該列入治療考慮因素。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癌症治療方法,視乎患者的情況,醫生或會單獨或合併使用這些治療方案,以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和延長患者存活期:
外科手術的原理是透過手術直接將腫瘤徹底切除,以減少及阻止癌細胞在體內器官擴散的機會。若癌腫瘤體積太大,醫生有可能建議患者配合術前化療或電療先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另有部分患者或需要於手術後接受化療或電療,以殲滅剩餘癌細胞,減低復發風險。
肺癌的腫瘤切除手術主要是針對早期肺癌患者,適用於腫瘤局限於肺部的情況,腫瘤切除手術對治癒非小細胞肺癌機會較高。不過如癌細胞已擴散,或者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則不適合進行外科手術。
由於小細胞肺癌的擴散速度較快,所以普遍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的時候,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肺部以外的身體器官,無法以手術切除所有腫瘤。因此能夠以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大多屬於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腫瘤切除手術一般可分成以下幾類:
放射治療(又稱電療),是透過對癌細胞發放高能量的輻射線,破壞癌細胞中的染色體,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放射治療在不同的癌症治療階段都可應用,有根治腫瘤、輔助治療、紓緩病情不適等效用。有需要的話,癌症病人可以在外科手術後進行放射治療,清除未能被完全切除的癌細胞,以及減低復發機會;或在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前,用電療將癌腫瘤縮小,令手術成功率更高。
不過,電療仍有一定限制,例如受照射的皮膚區域會出現發紅、乾燥、毛髮脫落等,同時病人也有機會食慾不振、肺部和食道變得腫脹以及疲倦。
化學治療(化療)是透過抗癌藥殺死癌症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可以經由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注射至體內,或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化學治療藥物。化療藥物可以單獨或組合使用,同時亦可以和放射治療與外科手術混合作聯合治療,也可以用作紓緩晚期癌症所帶來的不適。
很多病人都會聽說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如嘔吐、腹瀉、脫髮、疲倦等等,而抗拒接受化療,不過各種治療方案都有機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而且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病人在接受化療之前可以向醫生了解清楚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和應對方法。
化療比較常用於擴散速度快的小細胞肺癌,醫生會根據肺癌病人的病情、年紀、健康狀況、癌症期數等而制定一個或多個化療周期,每個周期中有數日需要進行化療,其餘日子則可以讓身體恢復體力。
標靶治療是利用靶向藥物,針對腫瘤中的基因突變,透過截斷癌細胞的生長信號,或者營養供應,從而令癌細胞無法自主繁殖,並逐漸凋亡。現時亦有一種「抗血管新生治療」(Anti-angiogenesis)的標靶治療方案,方式是將癌細胞內的內皮細胞作為標靶,以藥物抑制內皮細胞的增生,令血管無法生成,從而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標靶治療所造成的副作用較化療少,對骨髓造血細胞或免疫系統的影響亦較低。
進行標靶治療前,肺癌病人需要先進行基因測試,找出突變基因或異常細胞,並作出治療。近年醫學界相繼發現EGFR、ALK、ROS1、HER2、BRAF等靶點 ,並研發出對應的標靶藥物,並有顯著功效。
免疫治療的原理是重啟自身免疫系統,重新辨識並殺死癌細胞。免疫治療主要使用PD-1抑製劑和PD-L1抑製劑,令免疫系統可以重新殺死癌細胞或者令癌細胞不能再擾亂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
癌細胞的出現是因為腫瘤當中的PD-L1與T細胞受體中的PD-1結合,從而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殺死癌細胞。而免疫治療大致可分為兩大方式:
在進行免疫治療之前,患者可先進行PD-L1蛋白測試,確保身體對免疫治療有正面反應。
近年免疫治療應用於不同的癌症治療當中,肺癌也不例外,並且多數用於晚期肺癌治療。近年亦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免疫治療在肺癌治療上有明顯成效,而且可以透過增強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對癌細胞作出攻擊,不過仍有一定副作用。
常見的免疫治療副作用包括咳嗽、出疹、食慾不振、關節痛等,較嚴重的話亦有機會出現肺炎、肝炎、腸炎或荷爾蒙失調等自身免疫反應,攻擊健康細胞。
有時單一治癌方法未必能起到最顯著的肺癌治療成效,醫生會根據肺癌病人的病情、腫瘤的期數、位置等等,再配合各種治療方案對腫瘤的針對性,能夠為患者設計出最適合的聯合治療方案。
以肺癌病人為例,雖然外科手術是根治肺腫瘤的最徹底方法,但有部分病人的肺癌腫瘤太大,或者位於無法透過手術完全切除的位置,便可以在手術前先利用放射治療或化療,以縮小癌腫瘤,令其後進行手術時可以使進腫瘤切除得更順利。又或者肺癌病人可以以免疫治療配合化療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如病人有需要,可與醫生詳細討論,找出最適合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確診肺癌一刻,相信患者除了感到震驚和憂傷之外,還會因為接下來的一連串治療、費用、生活適應等難關,而感到擔憂。為了讓肺癌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得到最適切及全面的支援,香港綜合腫瘤中心(HKIOC)及香港港安腫瘤中心(HKAOC)推出「好.在」癌症病人支援計劃,為肺癌病人在生理及心理上,提供全面支援。計劃涵蓋範圍由營養飲食到情緒健康管理、減少治療期間副作用、術後護理,以至為癌症病人和照顧者而設的工作坊。同時還設有營養諮詢服務、臨床心理學家支援、癌症教育活動等,務求讓肺癌患者在抗癌路上,得到全面的支援。
為了讓癌症病人和家屬得到適切的支援,政府和坊間都有不同團體和機構,提供經濟、藥物以至心靈健康等方面的資助和支援服務,擔當癌友在抗癌路上的強大後盾,雖然對抗癌症是一場漫長的持久戰,但各位癌友絕不孤單。
以下是一些支援肺癌和癌症患者的團體和機構:
根據美國癌症學會指引,如果你是下列高風險人士,便應該每年透過低劑量電腦掃描進行肺癌篩查:55至74歲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士,並同時滿足以下所有條件:現時有吸煙習慣,或於過去15年內戒煙;吸煙量已達30包年(1包年即1天内吸食1包香煙,而30包年即等同每日吸食1包香煙,持續30年,亦可代表每日吸食2包,持續15年)。
肺癌篩查一般以低劑量電腦掃描(Low dose CT scan)的形式進行。電腦掃描可以從多角度拍攝肺部的內部結構,並找出早期肺癌的異常病變或腫瘤。假如影像結果顯示肺部有異常跡象,醫生一般會視乎情況,決定是否需要以其他影像診斷方式作進一步檢查,或抽取肺部組織化驗,以判斷異常情況是否由癌症所致,並判斷腫瘤屬良性抑或惡性。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60%,但由於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病徵與「傷風咳」或吸煙所引致的氣管不適相似,以致過半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令存活率偏低。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早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63%,但若在病情發展至局部轉移時才發現和治療,5年存活率便降至35%,可見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進行外科切除手術雖有明顯成效,但手術過程中因要施打麻醉劑,所以仍有機會出現副作用。另外手術傷口亦會有疼痛、腫脹,並有可能留有疤痕,患者同時亦應留意傷口感染風險。
常見的肺癌化療藥物可分為鉑類化合物、抗代謝藥、長春花生物鹼以及紫杉醇,而鉑金類藥物較容易令肺癌病人出現手腳麻痺、刺痛等的副作用,有機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雖然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可能較明顯,不過大部分副作用都會在化療療程完結後慢慢復原。其實近年化療藥物不斷發展,很多新型化療藥已經可以大為減少治療的副作用,加上化療對治療肺癌的效用明顯可見。肺癌病人在進行化療前,可以向醫生了解如何減輕治療副作用。
癌復發的機會取決於肺癌種類、期數、治療方式等不同因素,而晚期病人的復發風險一般較高。肺癌的復發個案大多於確診後5年內發生,在所有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當中,約有三分一患者在治療後發生復發,至於III期患者,則有63%機會發生復發。至於小細胞肺癌,由於擴散速度較快,復發個案一般會於患者完成治療後1至2年内發生。另外,由於癌細胞的生長速度較非小細胞肺癌快,患者於復發時,癌細胞有可能已經擴散至其他身體器官。
肺癌患者完成治療後,仍須定期覆診,讓醫生跟進患者的病情,並密切監測康復進度,如病人有任何不適,可視乎醫生專業意見,評估是否有需要作進一步檢查,務求及早找出病因,及時治療。此外,病人應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突然出現不適,例如持續咳嗽、胸口痛、呼吸急促,甚至骨痛、頭痛、發燒等 ,並持續一段時間,以確認是否肺癌復發的病徵。最後,病人應戒煙及避免二手煙,並保持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
對癌症病人而言,醫療費用絕對是一大負擔。不少癌症病人誤以為所有癌症治療費用都所費不菲,但其實現時政府和不同的社福機構都有提供癌症藥物援助計劃,其中包括政府所設的關愛基金及撒馬利亞基金,均涵蓋了多種癌症治療藥物,為合資格及通過資產審查的肺癌病人提供藥物援助。另外,聖雅各福群會亦設立惠澤社區藥房,為有需要要的癌症病人提供藥物援助,病人可以在社區藥房以免費或較低的價錢購買藥物。
要預防肺癌,戒煙是十分重要,現時政府及社會機構也有提供戒煙服務 ,為吸煙人士提供戒煙輔導,從今日起,立即戒煙吧!
以下是一些提供戒煙服務的機構:
如有任何關於肺癌的疑問,歡迎透過WhatsApp聯絡我們。
以上内容經由我們的醫護團隊審閲。
最後審閲日期:2022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