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燈睡覺】你睡覺時會開小夜燈嗎?或致無得高、易肥甚至患癌?
很多人對黑夜和未知的事情都有莫名其妙的恐懼感,有人怕黑,有人怕鬼,有人怕昆蟲出動等等。因此不少人習慣在房間裏安
了解更多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9年的數據,甲狀腺癌在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九,單以女性計更位列第五大常見癌症,而新症數目為1,059宗,死亡數目為49宗,可見死亡率甚低。事實上,大部分甲狀腺癌的發展速度較其他常見癌症緩慢,未必有明顯症狀,若能及早期發現,治癒機會相當高。
甲狀腺是位於頸部下前方的內分泌組織,有人認為它的外形像蝴蝶、盾牌或盔甲,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狀腺素及副甲狀腺素,以調節身體代謝的機能。
甲狀腺素的分泌由腦下垂體所分泌出來的「促甲狀腺激素」(TSH)控制,分泌正常的甲狀腺素有助平衡人體的新陳代謝、維持心跳速度、促進身體發育、保持鈣濃度平衡等。如果甲狀腺素分泌失衡,便有可能引致各種甲狀腺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減)等。
甲狀腺癌可分為以下四類:
屬於高分化癌的一種,即腫瘤生長速度緩慢,同時亦最為普遍,患者多為年青至中年的女性。近年乳頭狀癌的發病率有所上升,相比濾泡狀癌,乳頭狀癌擴散至淋巴腺的可能性較大,不過預後較好,治癒率亦較高,為最普遍的甲狀腺癌。
同屬高分化癌的一種,近年發病率呈輕微下降趨勢。濾泡狀癌患者多屬年長人士,男女比例相近,淋巴擴散風險雖比乳頭狀癌較低,但其遠端擴散的風險則較高,肺部及骨骼擴散的情況佔多數。
髓質癌有可能是家族遺傳病,建議患者的家屬定期進行甲狀腺檢查,以及早發現是否有癌變風險。
較為罕見的甲狀腺癌種類,屬於低分化癌的一種,即癌腫瘤的擴散速度十分快,因此治療難度亦較高。有可能由乳頭狀癌演變而成,所以建議乳頭狀癌患者及時進行適當治療。
由於大部分甲狀腺癌的發展速度緩慢,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而且容易與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
甲狀腺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雖然出現以上症狀不一定代表患上甲狀腺癌,但越早發現甲狀腺癌,治癒的機會越高,因此如持續出現以上症狀,宜及早求醫接受檢查。
甲狀腺癌的確切成因未明,但部分醫學研究發現,甲狀腺癌的發病風險或與以下因素有關:
若居住環境長期受高度輻射性物質包圍,或幼年時曾經接受頭頸部X光檢查或放射治療,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較高。
家族有甲狀腺癌病史,特別是有親人患上甲狀腺髓質癌的話,家屬亦有較高患癌風險。另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遺傳性大腸瘜肉亦會提高甲狀腺癌的發病風險。
曾患良性甲狀腺腫瘤及甲狀腺結節的人士,有較高風險患癌。
據過往統計數字顯示,女性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比男性高。
由於碘質有助甲狀腺健康,若身體長期缺乏碘質,會增加患甲狀腺癌的風險。
大部分甲狀腺癌患者的年齡在40歲以上,不過近年甲狀腺癌有年輕化趨勢,因此年輕人士亦不能輕視。
前文提及,早期甲狀腺癌的治癒率及存活率十分高,倘發現異常症狀並及早接受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甲狀腺的惡性腫瘤,及時進行治療。要診斷是否患有甲狀腺惡性腫瘤,臨床上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法:
醫生會觸摸患者的頸部,檢查是否有明顯凸出的腫塊。
透過超聲波檢查,醫生可以於影像中查看頸部及甲狀腺硬塊,有助分辨硬塊屬於結節還是固體硬塊。不過並非每種甲狀腺硬塊都能透過超聲波影像斷定其性質,如有需要的話,醫生有可能會安排進一步的診斷。
醫生會借助超聲波檢查,以確定甲狀腺硬塊的位置,然後插入幼針抽取硬塊的細胞,如果幼針無法抽取足夠的活組織,便有可能需要透過手術抽取甲狀腺組織。抽取出來的活組織會放置於顯微鏡下,檢查是否帶有癌細胞。
放射性同位素掃描可以在影像中顯示出癌腫瘤的位置。醫生會注入少量含有碘或放射性的物質於血管之中,等待20分鐘後,再利用伽碼攝影機拍攝甲狀腺的影像。由於正常的甲狀腺細胞可吸收輻射物質,而癌細胞則不會,因此透過伽碼攝影機的影像就能夠得知甲狀腺中是否有癌細胞,以及癌細胞所在的位置。注射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會自然排出體外,不會影響健康。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從而準確辨別甲狀腺有否出現腫瘤以及腫瘤位置。
一般情況下,癌症會分為四個期數,期數越前,代表癌症的嚴重程度越低,擴散機會越小,期數越後則代表癌細胞擴散機會增加,惡化機會較高。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資料顯示,乳頭狀及濾泡狀甲狀腺癌的分期因應患者的年齡劃分,以55歲為分界:
期數 | 年齡 | 乳頭狀/濾泡狀腫瘤發展情況 |
I | 55歲以前 | 任何大小的癌腫瘤,有機會擴散至附近淋巴結,未出現遠端擴散情況 |
55歲或以後 | 癌腫瘤介乎2至4cm的大小,沒有擴散至附近淋巴結及遠端擴散的情況 | |
II | 55歲以前 | 任何大小的癌腫瘤,有機會擴散至附近淋巴結,以及身體其他器官、骨骼 |
55歲或以後 | 癌腫瘤介乎2至4cm,已經擴散至附近淋巴結,但沒有擴散至其他遠端器官 | |
III | 55歲或以後 | 任何大小的癌腫瘤,並已經蔓延至甲狀腺以外的組織,包括聲帶、氣管、食道,有可能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並未出現遠端擴散 |
IV | 55歲或以後 | 任何大小的癌腫瘤,並蔓延至脊髓、血管組織等,以及出現遠端擴散,影響淋巴結、器官、骨骼 |
在髓質癌分期方面,會根據癌腫瘤的發展情況來斷定期數:
期數 | 髓質腫瘤發展情況 |
I | 癌腫瘤的大小在2cm以下,並只限於甲狀腺組織內,沒有任何擴散情況 |
II | 癌腫瘤介乎2至4cm;或癌腫瘤大過4cm;或任何大小的癌腫瘤蔓延至甲狀腺以外的地方,但沒有影響附近結構,以及沒有擴散情況 |
III | 任何大小的癌腫瘤蔓延至甲狀腺以外,但沒有影響附近結構,並已經擴散至頸部的淋巴結,但沒有遠端擴展情況 |
IV | 任何大小的癌腫瘤蔓延至頸部附近組織,包括聲帶、氣管、食道,甚至蔓延至脊髓、血管組織,已經擴散至淋巴結及出現遠端擴散情況 |
至於退行發育癌一律會被歸類為第4期,因為其癌細胞擴散速度快,即使癌腫瘤只生長在甲狀腺內,以及沒有擴散情況,都會被歸類為晚期,退行發育癌的預後發展亦會較差。
萬一發現甲狀腺硬塊帶有癌細胞,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癌症期數、腫瘤位置、身體狀況、年齡等因素,安排進行治療。現時常用於治療甲狀腺癌的方案,有以下幾種:
甲狀腺切除手術通常是甲狀腺癌的第一線治療方案,盡早切除帶有癌細胞的甲狀腺組織,能夠提高患者的痊癒機會。
甲狀腺切除手術可分為部分甲狀腺切除及全甲狀腺切除,前者多數適用於初期乳頭狀癌或濾泡狀癌患者,讓患者能夠保留部分甲狀腺組織。不過更多情況下,醫生都會建議進行全甲狀腺切除手術,一次過切除整個甲狀腺部分以及附近受擴散影響的組織,以減低將來的復發風險。
進行甲狀腺切除手術前,醫生會檢查附近的淋巴組織是否有出現癌細胞擴散,如有的話,便會同時切除受影響的淋巴組織。對於退行發育癌的患者而言,由於癌細胞的擴散速度較快,因此醫生有可能需要切除部分氣管,並在喉部開一個小孔,讓患者呼吸。
切除甲狀腺後,患者需要終生服用抑制「促甲狀腺素」(TSH)分泌的藥物,以控制TSH在穩定水平,否則有可能引致復發。
放射同位素碘治療是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含有放射碘物質的藥物,讓放射性物質消滅甲狀腺內的癌細胞。
放射同位素碘治療多用於手術後用來清除殘餘的癌細胞,包括仍存在於甲狀腺內以及擴散至其他部位的癌細胞。由於正常的甲狀腺組織和甲狀腺以外部位的癌細胞能夠吸收碘物質,因此放射性物質可以快速消滅殘餘的癌細胞。
由於進行同位素碘放射治療時,患者會受到少量輻射影響,所以在治療期間,患者需要留在醫院隔離,確保他人不會受到放射性物質影響,並直到體內的放射物質完全排出體外為止。
體外放射治療是從體外發射高能量的放射線,以消滅在甲狀腺內的癌細胞,多用來治療髓質癌及退行發育癌。
若有以下三種情況,醫生會考慮為患者進行體外放射治療:
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前,醫生會為患者度身訂造用於頭頸的透明膠面具,用於連接治療床,穩定接收輻射線的位置,並於皮膚上畫上記號,確保每次都能將放射線發射至同一位置。
現時亦有針對甲狀腺癌的標靶藥物,利用藥物阻擋癌細胞傳遞訊號,令癌細胞不能生長,從而抑制癌細胞繼續分裂,最終令其死亡。
甲狀腺癌有復發風險,不過只要病人定期進行抽血、臨床檢查,偵察甲狀腺球蛋白水平,都有助及早發現甲狀腺癌是否有復發跡象,繼而進行相應的治療。
完成甲狀腺切除手術的患者可留意以下術後護理事項:
很多完成甲狀腺切除手術的患者,都會擔心身體的內分泌及代謝系統出現問題,以致出現各種不適症狀。由於甲狀腺負責產生荷爾蒙,以調節人體的心跳、體溫、血壓、維持體重、促進新陳代謝等功能,切除甲狀腺後,的確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
可幸的是,現時對於甲狀腺癌的療後護理十分完善,切除了甲狀腺的患者可以透過服用合成甲狀腺素藥物,例如左旋甲狀腺素(Synthroid、Unithroid)代替甲狀腺分泌出來的激素,幫助調節身體機能,同時亦有藥物可幫助抑制促甲狀腺激素的分泌,以免激發癌細胞再度活躍。
放射同位素碘治療經過多年來的研究和發展,安全程度相當高。只要完成治療後,確保體內的放射性物質完全排走,以及遵從醫生的指示,誘發其他癌症的機率極低。
現時尚未有明顯數據指出,甲亢或甲減會增加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甲亢及甲減是因為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或過少,導致調節身體機能方面出現問題,屬於內分泌疾病;而甲狀腺癌則是因為細胞分裂過程中出現異常,引致癌細胞的產生,屬於腫瘤科疾病。只要甲亢及甲減患者遵照醫生建議,積極進行治療,調整甲狀腺功能及分泌,便無須過於擔心。
以上内容經由我們的醫護團隊審閲。
最後審閲日期:2022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