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細胞肺癌患者新希望
特首剛於施政報告宣布,將立法全面禁止電子煙。不少人誤以為電子煙不會危害健康,其實過往已有研究顯示,電子煙含致癌物質,或會引致肺癌,比傳統香煙更禍害深遠。
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每年有4千人死於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個案較少,約佔15%,患者多為長期吸煙人士。肺癌本已是「無聲殺手」,初期病徵不明顯,常被患者誤以為咳嗽或「菸咳」,因此大部分確診時已是晚期,倘屬小細胞肺癌更為棘手,此類肺癌的癌細胞特別兇惡,生長速度快、容易擴散及復發,患者的標準療法以化療為主,整體生存期的中位數僅十個月,療效未如理想。
過去20年,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並無太大進展。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免疫治療,剛奪得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發現,癌細胞會釋放一種名為PD-L1的蛋白質,令免疫系統無法辨認和殲滅癌細胞,因此研究出可揭開癌細胞「假面具」的抑制劑,為免疫治療奠下基礎。
經過多年努力,治療小細胞肺癌的研究終有新突破。上月在加拿大舉行的世界肺癌大會上,醫學界公布最新的臨牀研究發現,小細胞肺癌患者同時接受化療及免疫治療,整體存活期可延長兩個月至一年,當中五成可活超過一年,反之僅接受化療的患者,不足四成可活超過一年。
延長兩個月時間,看似微不足道,但這是20年來首次有研究證明除化療以外,還有其他藥物可改善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別具臨牀意義,更重要是為患者帶來新希望,令人鼓舞。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