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癌自我檢查】認清三大乳癌症狀 – 硬塊|分泌物|形狀改變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本文教你認清三大乳癌徵兆 - 硬塊、分泌物、形狀改變,並詳細講解乳癌自我檢查和接受乳房檢查時要注意的地方。
了解更多3D乳房X光造影透過從多角度發放X光,拍攝乳房組織的影像,再將衆多影像結合重組,為醫生提供一套完整、清晰的三維立體圖像,以檢測乳房組織的細微變化或早期乳癌徵兆。
在美國、台灣等地,3D乳房X光造影已普及應用於乳癌普查。透過及早診斷乳癌,可減低癌細胞轉移至淋巴結節的機會,提升治愈率。另外,醫生亦可以透過3D乳房X光造影檢查,診斷良性乳房問題,如乳腺水囊、水瘤、纖維瘤等等。
以下為有關3D乳房X光造影與傳統造影檢查的分別、適合接受檢查的群組、安全須知、檢查過程、常見問題以及本中心服務的資訊。
對比2D造影檢查每次只能從單一角度拍攝一張X光片,3D乳房X光造影每次能夠從多角度拍攝數十張X光片,除了有效消除因乳腺組織重疊而帶來的誤差,亦可以得出更加細緻的影像,讓醫生觀察小至1毫米的乳房組織,更清晰地分析病灶範圍和性質,增加識別惡性病變組織的機會。
乳房由乳腺、乳管、脂肪和纖維組織組成,而密度較高的乳房會擁有較多纖維組織。在傳統2D造影檢查的技術下,這些纖維組織和惡性的病變組織同樣會在影像中呈現為白色,令影像變得模糊不清,醫生難以分辨乳房組織是否存在病變。至於3D乳房X光造影透過重叠多張X光影像,可提升影像的清晰度,減低乳房密度的影響。由於普遍亞洲女性的乳房密度較高,因此3D乳房X光造影檢查亦較適合亞洲女性。
傳統2D造影檢查的技術下,放射師需要利用兩塊膠片將病人的乳房壓平,壓得越均勻,造影效果便越清楚,因此不少病人在過程中都會感覺痛楚;3D乳房X光造影技術則採用固定的按壓力度,無須刻意增加力度去令影像變得更加清晰,同時技術亦減少病人乳房受擠壓的時間,每個姿勢一般只需不到4秒便能拍攝數十張影像,顯著減低病人的痛楚和不適。
女士如懷疑自己患上乳癌,應立即向醫生求診,讓醫生衡量是否需要作進一步檢查,切勿諱疾忌醫。針對不同風險狀況的婦女是否需進行乳癌篩查,香港政府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提出了以下建議:
高風險婦女(例如確認帶有 BRCA 1/2基因突變、有強烈的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在30歲前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等),應諮詢醫生意見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和開始篩查的年齡。
乳癌風險屬中等的婦女(即只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曾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則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其他一般婦女,如年齡介乎44至69歲而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令她們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建議她們考慮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3D乳房X光造影是影像檢測工具,並非治療儀器,其應用不會造成副作用。不過,不當應用則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接受此檢測前,必須詳閱以下安全須知:
整個檢查需時大概30分鐘。
每次乳房X光造影的輻射量約為0.36毫希,相當於每人每年從自然背景所得輻射的八分之一,或乘坐飛機來回香港與倫敦四次所吸收的輻射。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接受3D乳房X光造影而接觸過量輻射的風險極低。
3D乳房X光造影和乳房超聲波檢查的原理和用途各有不同,兩者並不能互相取代。乳房超聲波掃描是利用儀器向乳房組織輸出高頻聲波,然後將接收的反饋聲波轉換成圖像,從而檢驗乳房內的狀況,有助偵測腫塊為實體抑或內有液體的囊腫。另一方面,只有乳房X光造影檢查可發現未形成腫瘤的微鈣化點。
醫生一般會建議抽取乳房細胞組織樣本,作進一步病理分析。若病人確診乳癌,醫生或有需要為病人進行其他檢查,如透過基因檢測檢驗突變基因,或透過其他影像檢查檢測所屬期數,從而向患者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法。
乳房植入物(不論植入物的物料由生理鹽水或矽膠組成)有可能使X光造影的影像變得模糊,影響檢查的準確性。如病人曾接受乳房矯型手術,請事先告知醫護人員。
如有任何關於3D乳房X光造影檢查的疑問,歡迎透過 WhatsApp聯絡我們。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本文教你認清三大乳癌徵兆 - 硬塊、分泌物、形狀改變,並詳細講解乳癌自我檢查和接受乳房檢查時要注意的地方。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