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面對肺癌 EGFR抗藥性也有法可醫
肺癌是本港第二號常見癌症,每年新症超過4700宗,當中又以非小細胞肺癌的患病個案較多,佔整體肺癌的80%至90%。一般來說,肺癌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約70歲,但近10年所見,亦有愈多愈多40至60歲的患者,不少患者更是從無吸煙習慣,讓他們在面對多變的病情時,特別容易感到無助,44歲的Eric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Eric是其中一位非小細胞肺癌年輕患者,他被確診時同時證實已有腦轉移情況,屬晚期肺癌個案。Eric除了擔心自己的病情外,更是憂慮病情對家人帶來的影響。幸好的是,近年醫學界對非小細胞肺癌的認識愈來愈多,醫生先安排Eric接受腫瘤基因測試,了解腫瘤的特性,再處方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經檢查後,醫生發現Eric的腫瘤細胞有EGFR基因突變,可處方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第一線標靶藥物如吉非替尼去控制病情,用藥約3個月後,Eric接受正電子掃描檢查,發現腫瘤細胞有明顯縮小跡象。經醫生建議, Eric參與了當時一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臨床研究計劃,特別針對腦轉移問題作局部治療,希望能進一步延長藥物的效用。
用藥後約2年時間,藥物開始無法控制Eric體內的腫瘤細胞,腦部的轉移情況愈來愈嚴重,令Eric的精神狀態不太理想,身體更出現麻痺徵狀。一般來說,面對晚期肺癌患者對藥物失效的情況,醫生可嘗試處方化療控制病情,惟化療對Eric的成效有限,受著病情影響Eric更開始失去自理能力。Eric本是家中的經濟支柱,最後卻須要依賴家人照顧,令他越想越無奈、難過。
幸運的是,醫學界近年積極尋找新的治療方案,成功找到標靶治療失效的主要原因,原來與EGFR基因的T790M突變點有關。為了了解Eric的腫瘤細胞情況,醫生決定再次為Eric腫瘤活檢測試。
過往,要了解腫瘤的基因,可能需要進行活體組織切片檢查,但隨著科技發展,活檢已由過往的入侵性,改由可透過患者血液中所含的微量癌細胞DNA作檢驗。這種名為「液體活檢」的檢查只需抽取血液樣本進行,患者更可因需要而定期進行液體活檢,以便監控腫瘤病情。
液體活檢的結果顯示,Eric對第一線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與T790M有關,醫生為他處方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如奧希替尼作治療。研究顯示,如患者出現T790M突變後,使用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奧希替尼,平均無惡化存活期為10.1個月,相較使用化療的患者只有平均4.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高。如果患者同時出現腦轉移的話,使用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奧希替尼的無惡化存活期則約為8.5個月。
在新一代藥物治療下,Eric的病情再次有好轉,不單回復意識能與他人溝通,更重拾過往的自理能力。雖然接受新治療一年多時間後,Eric還是離開了人世,但由確診晚期肺癌至離世近四年間,能爭取與家人多多相聚, Eric感到非常欣慰、滿足。晚期肺癌雖然不能治癒,但醫學界仍有不同的方法幫助患者控制情況及保維生活質素,只要積極面對,治療仍有希望。
原文刊載於Next Media:積極面對肺癌 EGFR抗藥性也有法可醫
Leave a r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