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F., Champion Tower, 3 Garden Road, Central, Hong Kong
  • Unit. 1908-09, 19/F, Mira Place Tower A, 132 Nathan Road, Tsim Sha Tsui

前列腺癌概况

前列腺癌于本港男性十大常见癌症中排行第三,绝大部分患者年龄都是在65岁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香港的前列腺癌个案急升,患者人数于十年间增加六成。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本港共录得2,204宗前列腺癌新症,同时因前列腺癌死亡的人数则有468人,位列本港男性癌症杀手第四位 。

 

前列腺癌是前列腺细胞异常生长所形成的癌症。前列腺是雄性的小核桃形腺体,负责产生能滋养和运输精子的精液。前列腺癌虽然常见,但大多生长缓慢,并局限于前列腺,未必会构成即时威胁;但亦有部分类型的前列腺癌却具有侵略性,并且可以迅速扩散 。与其他癌症一样,前列腺癌越早发现,治疗成功机会越高,如有任何怀疑应及早求医。

前列腺癌常见症状

前列腺癌的症状可能包括:

  • 小便频密,特别是晚上
  • 尿流细弱
  • 小便带血
  • 勃起功能障碍
  • 小便时疼痛或灼痛
  • 前列腺肿大导致坐着时不适或疼痛

前列腺癌的症状与一些前列腺疾病,例如前列腺肥大、膀胱感染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但如果癌细胞已扩散到前列腺以外的身体部位,则有可能引发以下症状:

  • 背部、臀部、大腿、肩膀或其他骨骼疼痛
  • 腿或脚肿胀或积水
  • 体重无故减轻
  • 疲劳
  • 排便习惯突然改变

前列腺癌的风险因素

前列腺癌的成因至今未明。过去不少研究显示,以下因素都有可能增加患上前列腺癌的风险 :

  • 年龄

患上前列腺癌的风险会随年龄而增加,大概60%的患者在65岁或以后方被诊断出前列腺癌。

  • 家族中有相关病史

家族性前列腺癌约占所有前列腺癌的20%,这与家族成员有着共同基因和共同环境或生活方式有关。如果父亲、兄弟或儿子患有前列腺癌,其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两到三倍,而越多亲属患有前列腺癌,风险亦会随之增加 。至于遗传性前列腺癌,情况则较为少见,只占所有病例的 5%左右。

  • 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

对女性来说,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会增加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风险;至于男性,则会增加患乳癌和更具侵袭性的前列腺癌的风险。不过,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仅导致小部分的遗传性前列腺癌,有BRCA1或BRCA2突变的人士可咨询医生意见,考虑在更早的时候接受前列腺癌筛查。

  • 其他基因改变

其他基因包括HPC1、HPC2、HPCX、CAPB、ATM、FANCA、HOXB13和错配修复基因,亦有可能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然而,目前尚未有证据证明这些基因会直接导致前列腺癌,当中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

  • 饮食习惯

虽然尚未有研究证明饮食习惯或营养可以直接导致或预防前列腺癌,但饮食习惯确实与癌症息息相关,例如肥胖会增加患上癌症的风险,包括前列腺癌。

  • 吸烟

有研究显示,重度吸烟者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可能倍增,吸烟更与死于前列腺癌风险增加有关。不过,在戒烟后的 10 年内,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会降至与同龄的非吸烟者相若。

前列腺癌筛查及诊断方法

筛查可及早识别未出现病征的前列腺癌患者或高危人士,让他们能够及早接受治疗,提升治愈率。以下是前列腺癌的两种筛查方法:

  • 肛门指检( DRE)

医生会戴上涂有润滑剂的手套,然后用手指经肛门探入直肠,以检查与直肠相邻的前列腺有否异常。如果医生发现前列腺的质感、形状或大小有任何异常,例如有异常的肿块,则会进行进一步检查。不过,肛门指检的准确性取决于执行医疗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因此结果有可能会有差异。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

医生会从手臂的静脉中抽取血液样本,送往化验以分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一种由前列腺自然产生的物质,因此即使血液中含有少量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仍属正常。但是,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含量高于正常水平,则可能表明前列腺出现感染、炎症、肿大,甚至发生癌症。

 

谁要进行前列腺筛查?

肛门指检和PSA测试均为非常重要的工具,有助尽早发现诊断前列腺癌。不过,PSA检测有可能出现「假阴性」而漏检癌症,也有机会出现「假阳性」,导致不需要的活检。

根据香港泌尿外科协会建议,一般55至77岁的男士,宜先向医生了解清楚PSA检查的详情和利弊,才进行定期检查。但若果父亲或兄弟有前列腺癌病史,则可以提早于40岁接受定期PSA筛检。至于40岁以下的男士,以及大于77岁,或预期寿命少于10年的男士,则不建议接受定期PSA筛检 。

如果在前列腺癌筛查中发现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前列腺癌,例如:

  • 超声波检查

经直肠超声检查期间,医生会将一个小探头插入病人的直肠。探头会使用声波来拍摄前列腺影像。

  • 磁力共振扫描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病人接受磁力共振扫描,以获得更详细的前列腺扫描影像。磁力共振扫描影像亦可以帮助医生,规划透过微针穿剌抽取细胞组织作进一步化验。

  • 活组织切片检查

为确定前列腺中是否存在癌细胞,医生可能会以活组织切片检查从前列腺收集细胞样本。前列腺活组织切片检查通常使用一根细针插入前列腺以抽取组织,之后在实验室中对组织样本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细胞。

前列腺癌期数及存活率

一般而言,本港普遍使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七版(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的TNM分期系统,以数字0至4期区分,期数愈大,表示肿瘤扩散范围愈广。与其他大部份癌症一样,医生通常会透过各种诊断成像检测及活组织切片,按肿瘤的大小和数量(Tumor, T)、有否扩散至邻近淋巴结的程度(Node, N)及扩散程度(Metastasis, M)为癌症分期,以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法。详情可参阅癌症分期系统。

 

除此之外,前列腺癌的分期亦会视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度数和上升速度及Gleason分数。前列腺癌组织经化验后,病理学家会根据癌细胞两种最常见的分化度,各给予由1至5的评分,所以总分是2至10分。 Gleason分数越高,代表前列腺癌的生长速度和扩散的风险越高。一般7分以下的是属于生长较慢的类型,而 7分或以上的便有较高风险。

 

若以分期及Gleason分数考虑,前列腺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局部前列腺癌,即临床第一及第二期,癌细胞完全局限在前列腺内,PSA及Gleason分数较低,病人可以接受根治性治疗;第二类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即临床第三期,癌细胞已入侵前列腺包膜或精囊,PSA及Gleason分数较高,但病人仍可接受根治性的手术或放射治疗,但治疗成功率较局部治疗前列腺癌低,复发机会较高;第三类为扩散性前列腺癌,即临床第四期,癌细胞已入侵膀胱、直肠、盆腔,或扩散至淋巴结、骨骼或其他器官,病人需接受舒缓性治疗。

前列腺的五年存活率有多少?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个相对存活率,用于比较不同阶段的癌症患者与总人口的生存率。不过,五年存活率只供参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论,亦不能用作推断患者的预期寿命,但可用于帮助了解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及比较治疗的效果。

以下是前列腺癌的五年存活率:

SEER 分期五年相对存活率
未扩散肿瘤 接近100%
局部转移 接近100%
远端转移30%
整体98%

前列腺癌治疗方法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众多,大致可分为根治性治疗和舒缓性治疗两种。根治性治疗包括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放射治疗及积极监察。舒缓性治疗则包括荷尔蒙治疗、化学治疗、舒缓性放射治疗及保护骨骼的治疗等。医生会按照病人的年龄、癌症分期和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作出考虑,病人亦可表达其意见及忧虑,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法可能引发不同的副作用,有些情况下,亦可能会采用两个或以上的治疗方法互补,加强疗效,同时降低复发和扩散的风险。

 

  • 积极监察

 

积极监察只适用于低风险的早期前列腺癌,医生会以定期观察及检查的形式密切监测癌症,通常包括大约每6个月进行一次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液检查和每年至少一次肛门指检,也可以每 1到 3年进行一次前列腺活检和影像检查。如果测试结果发生变化,医生会与病人商讨其他治疗方案。

 

  • 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手术

 

前列腺癌手术包括切除整个前列腺及精囊,较严重的病人可能需要将盆腔的淋巴结切除作化验用途。手术适用于治疗未扩散的前列腺癌,但有时亦会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用于治疗晚期前列腺癌。近年香港大部分前列腺癌根治手术会采用腹腔镜式,或机械臂辅助腹腔镜式微创手术进行。早期前列腺癌在根治手术后的十年,存活率可达95%,是非常有效的治疗。

 

手术后常见副作用包括不同程度的小便失禁、尿道炎、伤口感染、勃起功能障碍及无法射精等。部份副作用有方法缓解,如小便失禁,病人术后可按医护人员指示,每天持之以恒地进行骨盘底肌肉运动,锻炼骨盘底肌肉,可减少由于咳嗽、打喷嚏等引起的小便失禁,若问题持续,则可以透过手术修补。勃起功能障碍则可使用药物辅助,或于阴茎海绵体内注射勃起药物,甚至透过手术植入人工阴茎等。

 

  •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又称电疗),是透过对癌细胞发放高能量的辐射线,破坏癌细胞中的染色体,达到杀死癌细胞的效果。放射治疗在不同的癌症治疗阶段都可应用,有根治肿瘤、辅助治疗、纾缓病情不适等效用。放射治疗在未扩散前列腺癌可用作一线治疗;或可配合荷尔蒙疗法,治疗局部转移至附近组织的前列腺癌;也可在晚期前列腺癌用于舒缓病征。以下两种是比较常见用于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

 

  1. 体外放射治疗(EBRT

进行体外放射治疗时,仪器会从病人体外将高能量辐射射向前列腺癌细胞所在的位置。病人一般每周需进行五天治疗,持续数周。近年有一些较新式的体外放射治疗技术,适用于前列腺癌患者,包括强度调控放射治疗(IM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等。

 

 

  1. 体内放射治疗

体内放射治疗是在全身麻醉情况下,把微量含辐射的小珠粒植入肿瘤中,让小珠粒在一段时间内慢慢释放射线,以杀死癌细胞。由于小珠粒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辐射消散之后亦无须将小珠粒移出体外。

 

放射治疗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引起副作用,包括尿频、性功能问题、肠道功能问题(包括腹泻、直肠不适或直肠出血)和疲劳等。这些副作用大多数会在治疗完结后消失。

 

  • 荷尔蒙治疗

荷尔蒙治疗是一种抑制身体产生雄性激素睾酮的治疗方法。由于前列腺癌细胞依靠睾酮生长,因此切断睾酮的供应,便可减慢癌细胞的生长速度,甚至杀死癌细胞。

 

以下是几种比较常用的荷尔蒙治疗:

 

  1. 抑制身体产生睾酮的药物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LHRH) 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促效剂(Agonist)和拮抗剂(Antagonist)能够抑制身体细胞接收产生睾酮的信息,使睾丸停止产生睾酮。

 

  1. 阻截睾酮到达癌细胞的药物

由于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促效剂有可能在睾酮水平下降之前导致睾酮短暂增加,因此医生有可能一并使用阻截睾酮到达癌细胞的药物,即抗雄激素药物,从而有效控制睾酮水平。

 

  1. 睾丸切除术

去除睾丸是最直接且快速降低体内睾丸激素水平的方法。但由于睾丸切除手术无法逆转,病人宜跟医生仔细商讨当中利弊。

 

荷尔蒙治疗通常用于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以缩小肿瘤或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部分情况下,医生亦会在施行放射治疗之前使用荷尔蒙治疗,对付尚未扩散到前列腺以外的癌细胞,以缩小肿瘤并提升放射治疗的疗效。

 

荷尔蒙治疗的常见副作用包括勃起功能障碍、男性女乳症、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和骨质疏松症等。这些副作用大多数属暂时性,一般会在治疗结束后消失。

 

  •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又称化疗)属全身性治疗,透过药物溶入血液运行全身,有效对付由原发部位扩散到其他部位的癌细胞。化疗的原理是杀灭一些快速分裂的细胞,由于癌细胞的分裂速度较正常细胞快,自然躲不过化疗的攻击。化疗一般用于中、晚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例如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前列腺外并对荷尔蒙治疗没有反应的肿瘤。

 

很多病人都会听说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例如呕吐、腹泻、脱发、疲倦等等,而抗拒接受化疗,不过各种治疗方案都有机会引起不同的副作用,而且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其实近年化疗药物不断发展,很多新型化疗药已经可以大为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前列腺癌病人在进行化疗前,可以向医生了解如何减轻治疗副作用。

 

  •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重启自身免疫系统,重新辨识并杀死癌细胞。免疫治疗主要使用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令免疫系统可以重新杀死癌细胞或者令癌细胞不能再扰乱免疫系统中的白血球。

 

癌细胞的出现是因为肿瘤当中的PD-L1与T细胞受体中的PD-1结合,从而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杀死癌细胞。而免疫治疗大致可分为两大方式:

 

  • PD-L1疗法:与癌细胞中的PD-L1结合,令其无法与T细胞受体中的PD-1结合。
  • PD-1疗法:直接阻止癌细胞的PD-L1与免疫系统中的PD-1结合。

 

在进行免疫治疗之前,患者可先进行PD-L1蛋白测试,确保身体对免疫治疗有正面反应。

 

近年免疫治疗应用于不同的癌症治疗当中,多数用于晚期前列腺癌治疗。近年亦有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在部分前列腺癌患者之中取得成效,而且可以透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癌细胞作出攻击,不过仍有一定副作用。前列腺癌适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PD-1抑制剂,通过阻断 PD-1蛋白,增强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免疫反应。

 

常见的免疫治疗副作用包括咳嗽、出疹、食欲不振、关节痛等,较严重的话亦有机会出现肺炎、肝炎、肠炎或荷尔蒙失调等自身免疫反应,攻击健康细胞。

 

即使免疫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轻微,但前列腺癌病人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应该先咨询医生意见,以及充分了解有可能面对的治疗情况。

 

  • 标靶治疗

人体每个细胞都有两组DNA,假若DNA因为化学物、紫外线等各种原因受损,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便会透过两种机制修复受损DNA,第一种是透过细胞内PARP蛋白负责修补单一DNA,第二种则是透过BRCA蛋白同时修补两组DNA。不过,若然患者带有BRCA基因突变,BRCA蛋白便无法有效修补受损DNA,惟PARP蛋白却会继续修补其中一组DNA,致使癌细胞继续生长分裂。

 

PARP抑制剂的原理旨在抑制PARP蛋白的修补能力,阻止PARP蛋白修补单一DNA,当癌细胞的两组DNA都出现受损的时候,PARP蛋白及BRCA蛋白皆无法作出修补,促使癌细胞凋亡。

 

PARP抑制剂的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疲劳、食欲不振、贫血、便秘、皮疹、咳嗽、呼吸急促等。极少数情况下,标靶治疗会增加血癌风险,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或急性髓性白血病。

 

  •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转移性前列腺癌大多会先转移至骨骼,继而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骨转移的常见并发症包括疼痛、骨折等,患者亦有可能出现脊髓压迫症或高血钙水平,构成生命危险。

 

除原本的抗癌治疗外,医生一般会为骨转移病人处方止痛药,而受癌细胞侵蚀的骨骼部位可考虑接受放射治疗,以舒缓痛楚。此外,若癌细胞转移至脊柱便需要特别留意,皆因骨肿瘤有机会压迫神经线并影响活动能力,而放射治疗则有助减轻脊髓压力,减低瘫痪风险。

前列腺癌治疗后的护理

虽然患者在完成治疗后仍有复发风险,但只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仍可以提升整体存活率。前列腺癌患者完成治疗后,可留意下列事项,减低复发风险:

 

  1. 定期检查

患者在完成治疗之后,仍须定期复诊,让医生跟进患者的病情,并密切监测康复进度。一般情况下,患者可于治疗后首五年内,每六个月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若未有任何异常征兆,便可以减低检查密度至每年一次。如病人未有切除前列腺,便有可能需要接受直肠指检。若果在检查时有任何可疑的症状或检查结果,则需要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如病人有任何不适,可视乎医生专业意见,评估是否有需要作进一步检查,务求及早找出病因,及时治疗。

 

  1. 留意病征

病人应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突然出现不适,例如持续咳嗽、胸口痛、呼吸急促,甚至骨痛、头痛、发烧等 ,并持续一段时间,以确认是否前列腺癌复发的病征。

 

  1. 保持良好生活及饮食习惯

完成治疗后,前列腺癌患者需要一段时间让身体复原,患者应该养成充分休息、定时运动、均衡饮食的习惯,有助提升身体免疫力,减低前列腺癌复发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