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症状全解构】胃癌病征你要知!手掌发黑或属胃癌初期症状
胃癌病征不明显,经常食无定时令胃部隐隐作痛,服用胃药亦于事无补?建议留意以下几类胃癌症状!近年一些案例更发现,手掌发黑亦可能属胃癌初期症状。
了解更多胃癌是香港常见癌症之一,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的最新数据,2018年香港新增的胃癌新症数目超过1,200宗,是本港第六位最常见的癌症,同时因胃癌死亡个案有逾680宗,为本港癌症杀手第六位 。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患者以50歳以上的中年人较多,确诊年龄中位数约为68至70歳。
胃位于上腹肋骨的下方,上接食道,下连十二指肠,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负责贮存和消化食物。若胃部内的胃壁细胞失控增生,便会形成胃癌,癌细胞除了侵害胃部内壁,更会往外逐层入侵,由最内层的黏膜层,穿破胃壁长至最外层的浆膜层。胃癌可影响胃的任何部位,普遍来说,胃癌多在胃的主要部分,即胃体中形成 。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曾经指出,全球半数的胃癌个案在东亚国家出现,尤其是中国 ,相信与饮食习惯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本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个案也相当普遍,若平日持续有类似胃痛的症状,便应咨询医生意见及进行检查,避免病情恶化。
早期胃癌缺乏明显症状,因此较难被发现。一般而言,胃癌的常见症状包括 :
晚期胃癌的症状可能包括:
胃癌的病征与胃病、胃炎相似,容易令人混淆。即使出现以上病征,亦未必一定是患上胃癌。不过,倘若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便应该立即求医,进行详细检查。
导致胃癌的确切病因仍然未明,但相信与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有关。幽门螺旋菌是唯一能存活于胃酸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内。幽门螺旋菌能诱发胃酸分泌,损害胃壁,引致消化性溃疡。然而,并非每个感染幽门螺旋菌的人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
另一个可能出现的癌前变化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在这种情况下,食道黏膜有可能出现一种「化生」的情况,亦即食道黏膜会慢慢演变成本应在肠道内才存在的腺性黏膜,而食道黏膜的细胞有机会持续恶化,继而演变成癌细胞。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一般同时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亦有密切的关系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幽门螺旋菌界定为第一类致癌物。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曾进行研究,发现全球有44亿人感染幽门螺旋菌,亚洲(包括香港)的幽门螺旋菌流行率达55%,即有逾半人口感染。
风险因素未必是引致胃癌的直接原因,部分人即使同时有多个风险因素,也不会患癌,但过去不少研究显示,以下因素有可能增加患上胃癌的风险 :
患癌风险一般随年龄增加,而胃癌患者多为55岁以上人士。
男性患上胃癌机会是女性的两倍,同时死亡率亦较高。
过重会增加男性患胃癌的风险,而目前尚未明确得知肥胖是否会增加女性患胃癌的风险。
熏制或腌制食物经过胃的消化作用,会产生致癌物亚硝酸胺,加上当中的高盐成分有可能损害胃壁并导致细胞病变,逐步演变成胃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会引起胃部炎症和溃疡,也被认为是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市民可透过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有否感染, 如确诊感染,可服用抗生素治疗。
如直系亲属曾患胃癌或食道癌,患上胃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
曾接受胃部切除手术的人士,碱性胆汁和胰汁可能会反流,因而增加癌变风险,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早期胃癌缺乏明显症状,甚至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因此不少病人确诊时已届晚期。若果有任何症状或怀疑患上胃癌,应前往求医 。一般来说,经普通科医生初步诊断后,医生会安排病人进行血液检查(包括幽门螺杆菌检查)、验大便、X光检查等。如有异常,个案会转介专科医生跟进 ,并接受以下检查或测试 :
上消化道内视镜也称为食道、胃、十二指肠镜检查(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
接受检查前病人多数会先服用镇静药物。医生之后会将内视镜(一根细而柔软并有光的喉管,末端带有一个小型摄录机),由口部进入穿过病人喉咙直入体内,医生可以透过镜头观察到病人的食道、胃和小肠内部状况。若侦测到异常组织,可直接使用仪器通过内视镜取出少量样本,并透过病理化验去确认样本是否存在癌细胞。
透过影像检查,可检视胃部内部有否存在肿瘤或其他异常情况。部分影像检查方法可显示癌症是否已经扩散及出现扩散的区域,从而协助医生制定对应治疗方案。适用于胃癌诊断的影像检查包括:
利用X光检查食道、胃和小肠内壁。与胃镜检查相比,虽然这种检查的侵入性较低,但较容易错过部分异常区域,且医生在过程中无法进行活检,因此较少使用此检查方法。
进行检查之前,医护人员会指导病人喝下钡剂。钡会覆盖食道、胃和小肠的内层,由于X光无法穿过钡涂层,因此拍摄X光时,影像可以勾勒出器官内壁的任何异常区域。
超声波内视检查通常用于检查癌细胞有否扩散到胃壁、附近区域或附近淋巴结。
医生会利用一个搭配超声波探头的内视镜,从喉咙将内视镜向下伸进胃部,探头会放在肿瘤所在的胃壁上,发出声波,并会探测反弹的回声,将其转换为图像,医生会透过得出的图像检查胃壁、附近淋巴结及其他组织的结构。
电脑扫描利用较强剂量的X光射线,从多角度拍摄人体内部影像,再由先进的电脑技术合并多组极薄的横切面影像,组成清晰的三维影像,以显示胃部情况,并且通常可以确认肿瘤位置。
正电子电脑扫描的过程和电脑扫描相若。相比电脑扫描,正电子电脑扫描对于侦测早期癌细胞病变、评估癌细胞扩散程度等等,有比较准确的结果。当应用在胃癌检查时,病人需要在将辐射糖剂(FDG)注射至血管中,由于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吸收较多FDG,因此透过扫描影像便可以找出癌细胞的位置。
胃癌活组织切片检查通常在上消化道内视镜检查中进行。如果医生在内视镜检查期间发现胃壁有异常,会通过内视镜进行活检。一些胃癌肿瘤有可能生长在胃壁深处,医生或较难透过标准内视镜检查进行活检。若医生怀疑肿瘤潜藏在较深入的位置,或会考虑使用内视镜超声检查,将幼细的空心针引导到胃壁中,以获取活检样本。活组织切片样本被送到实验室后,实验室人员会在显微镜下观察样本中是否存在癌细胞。
一般而言,本港医院普遍使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七版(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的TNM分期系统,以数字0至4期区分,期数愈大,表示肿瘤扩散范围愈广。与其他大部份癌症一样,医生通常会透过各种诊断成像检测及活组织切片,按肿瘤的大小和数量(Tumor, T)、有否扩散至邻近淋巴结的程度(Node, N)及扩散程度(Metastasis, M)为癌症分期,以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法。详情可参阅 。
存活率可以有助了解在相同时间段下(通常为五年),被诊断出患有相同类型并于相同分期的人与总人口的生存率的百分比。五年存活率可以帮助了解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及比较治疗的效果。
以下是胃癌的五年存活率:
SEER 分期 | 五年相对存活率 |
未扩散肿瘤 | 70% |
扩散至附近淋巴结 | 32% |
远程扩散 | 6% |
整体 | 32% |
癌症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位置及扩散程度等因素 。医生亦会为不同患者设计全面而个人化的癌症治疗策略。至于胃癌治疗则一般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为主。对于早期的胃癌患者,如情况许可,医生一般会以手术为治疗首选,有需要时辅以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组成全面的癌症治疗方案,以加强疗效,同时降低复发和扩散的风险 。
手术切除一般会切除肿瘤和周围的一些健康组织,手术类型则取决于癌变的阶段。
对于极早期癌症,医生会采用内视镜黏膜切除术,即透过内视镜切除肿瘤。早期胃癌,即肿瘤仍局限在胃部内时,手术切除包括部分胃部和附近淋巴结,外科医生会将胃的其余部分连接到食道或小肠。若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胃外壁,外科医生会选择进行全胃切除手术,即切除整个胃部,而外科医生会将原本连接着胃部的食道,接驳到小肠上。
胃切除手术是一项重大手术,患者在手术后有可能会出现后遗症,例如倾倒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和进食后头晕等症状。
放射治疗,俗称「电疗」,透过对癌细胞发放高能量的辐射线,破坏癌细胞中的染色体,达到杀死癌细胞的效果。在开始放射治疗之前,医学物理学家会进行仔细测试,包括配合电脑断层扫描或磁力共振扫描结果,设计出详尽的电疗计划,以确定放射线剂量合适和角度正确。
放射治疗在不同的癌症治疗阶段都可应用,有根治肿瘤、辅助治疗、纾缓病情不适等效用。有需要的话,癌症病人可以在外科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清除未能被完全切除的癌细胞,以及减低复发机会;或在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前,用电疗将癌肿瘤缩小,令手术成功率更高。对于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癌症,放射治疗亦可帮助减慢肿瘤生长并缓解疼痛、出血等症状。
为减低辐射线对正常组织的伤害,胃癌电疗大多会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或强度调控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的技术,从多个角度对准癌细胞,令辐射能够集中在癌细胞上,避免照射到健康组织,从而减少治疗副作用。
放射治疗副作用包括疲劳、轻度皮肤反应、肠胃不适等。患者可向医生查询舒缓各种副作用的方法。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透过抗癌药杀死癌症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可以经由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注射至体内,或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化学治疗药物。这些药物进入血流后,会到达人体的各个部位,可有效应对已扩散到其他器官的癌细胞。
化疗可于胃癌手术前使用,令肿瘤缩小,提升手术的成功机会。部分患者亦需要于手术后进行化疗,以减少复发机会。若胃癌已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或病人因其他原因无法接受手术,化疗将可用作主要的治疗方法,也可用来纾缓晚期癌症所带来的不适。
化疗的副作用取决于药物的类型、剂量以及治疗的时间长短,这些副作用包括恶心和呕吐、食欲不振、脱发、白血球低下导致感染机会增加、血小板减少导致容易出血或瘀伤、缺乏红血球而引致疲劳和呼吸急促等。大部分副作用通常会在化疗疗程完结后慢慢复原;其实近年化疗药物不断发展,很多新型化疗药已经可以大为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加上化疗对治疗胃癌的效用明显可见。胃癌病人在进行化疗前,可以向医生了解如何减轻治疗副作用。
标靶治疗现时仅适用于胃癌转移患者。研究发现,针对HER2生长因子(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阳性的转移性胃癌患者,若在化疗时合并标靶药物「Trastuzumab」,除了有效延长患者的整体存活期,亦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素。由于治疗只适用于HER2生长因子阳性的转移性胃癌,因此医生会先为患者进行HER2受体测试,以判别患者是否适合此治疗方法。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发冷、疲倦虚弱、恶心呕吐、咳嗽、腹泻及头痛等,与化疗相似,但一般较温和。另外,HER2生长因子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或胃食管交界(GEJ)腺癌患者在接受过Trastuzumab之后,亦可接受Trastuzumab Deruxtecan治疗。
治疗胃癌的另一种标靶药物为「Ramucirumab」,原理透过阻止血管生成以「饿死」肿瘤。若胃癌病人进行一线化疗后无效,医生或会考虑此标靶药作为另一个治疗选择,详情可向医生查询。
免疫治疗透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和T细胞,令免疫系统重新辨认和攻击癌细胞,从而缩小肿瘤或减慢其生长。 PD-1抑制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均能用于治疗有高PD-L1表达的晚期胃癌病人,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疲倦或虚弱、恶心、皮疹、食欲不振、肌肉或关节痛、气促及便秘及腹泻等。至于一些严重但较少出现的副作用,则包括输注反应及自体免疫性反应等。
病人完成胃部切除手术后,须注意出血或血栓的风险。病人或须于手术完成后头几天服用止痛药,一般亦会额外采用硬膜外麻醉,减轻术后痛楚。
在术后初期,患者或需禁食,并经静脉摄取养分,确保胃与食道及小肠的接口复原良好。待情况稳定后,大约在术后数天,病人便可以开始逐渐进食清淡的食物。
切除胃部后,患者一般需要重新调整饮食习惯。如胃部变小,食物进入小肠的时间会比以前快,因此患者容易出现饱肚感,亦会更快感到肚饿。头数个月患者或会感到恶心、胃灼热,又或出现腹痛、腹泻,甚至末端神经发麻或贫血等情况。患者宜少食多餐、多进食高热量及高蛋白质的食物;餐前一小时和餐后半小时避免饮用流质饮食,增加胃部的进食空间。此外,部分患者在接受全胃切除手术后,较难摄取充足维他命B12,增加贫血风险,或有需要定期注射补充剂。
手术后,患者应按医护人员的指示开始复康运动,,如进行深呼吸咳嗽运动,可有助减低肺炎、胸部感染、尿滞留及静脉血栓的机会,有助身体复原。同时,多运动亦可以增强肌肉,减轻消化道的负担。
如胃癌病人遇上任何饮食或营养问题,应向医生查询,有需要时可转介注册营养师跟进。
完成治疗后,医生仍会密切监测病人的情况,一般会建议在首数年,每隔三至六个月进行一次跟进覆诊,之后再逐步减低覆诊频率。主诊医生为病人制定复康护理计划,包括后续检查的建议时间表,并列出一些其他可能需要的检查项目,列明当出现什么情况便需再次求诊,让病人清晰掌握往后的复康过程,加强病人于康复后走出癌症阴霾的信心。
胃癌病征不明显,经常食无定时令胃部隐隐作痛,服用胃药亦于事无补?建议留意以下几类胃癌症状!近年一些案例更发现,手掌发黑亦可能属胃癌初期症状。
了解更多以上内容经由我们的医护团队审阅。内容仅供参考,不能取代医护人员给予阁下之个人建议。
最后审阅日期:2021年7月11日